圍術期全程護理干預對外科手術患者的影響
周晶
【摘要】 目的 探討術前及術后護理干預對手術患者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方法 將100例擇期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觀察組除采用常規護理外,護士施行全程護理干預,包括術前術后的心理疏導。比較兩組術前焦慮,血壓,心率及圍術期患者配合程度,術后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前心率和血壓波動范圍小于對照組(P<0.05),兩組圍術期配合程度有明顯差異(P<0.01),觀察組無一例因手術護理不到位而致患者不滿足。結論 全程護理干預可以提高手術護理質量,提高手術成功率。
【關鍵詞】 護理干預;外科手術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on the mentality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patients.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on whom elective operation would be performed, were pided into ti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50 in each group) at random. The tial group receiv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cluding mental guidance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in the whole course in addition to routine nursing which was administe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dexes, such as anxiety,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perioperative co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fluctuation in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was smaller in the ti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as als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iopera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1). None felt dissatisfied due to nursing insufficiency in tial group.Conclusion Operative nursing quality can be improved by whole course nursing intervention which contributes to success in surgical operation.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surgical operation
恐懼情緒是手術患者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手術對病人來說是一種較強的心理應激,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影響其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1]。通過術前及術后護理干預對手術患者心理和行為的影響,降低或緩解患者對手術的心理、生理應激反應,消除患者的恐懼感,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對手術有充分準備,積極主動配合,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疾病恢復。我們自2007年6月—2008年6月對50例手術患者實行護理干預,減輕了患者術中和術后的恐懼與緊張取得患者良好的配合,使患者順利康復,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清醒狀態下擇期手術的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其中男73例,女27例;年齡22~78歲。兩組患者均為初次接受手術,無神經和心理方面疾患與缺陷,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觀察組由護士進行全程護理干預措施。術前和術后護理干預方法如下。
1.2.1 術前護理干預 (1) 加強術前心理護理,術前讓患者熟悉ICU環境并教患者在使用呼吸機期間運用手語表達自己需求。另外讓其與恢復期的患者交流,吸取經驗消除顧慮,提高對手術的心理耐受能力。(2)向患者解釋各種管道如尿管、胃管、引流管等使用的目的,減輕病人的恐懼。(3)加強護患溝通,充分利用患者對手術護士的高度信任與依賴的心理特征,將術中有關麻醉及手術過程,手術安全性、手術效果和遠期預后等諸方面作耐心細致的解釋疏導工作, 以減輕患者因缺乏手術相關知識而產生的焦慮,降低其緊張度,提高其耐受力以最大限度的減輕病人心理壓力,進一步增強患者手術信心,有效地預防圍術期精神障礙的發生。
1.2.2 術后護理干預 (1)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血壓、心率的變化。(2)維持有效的呼吸功能,通氣不足或CO2聚集導致缺氧可造成患者煩躁不安。(3)調整環境和睡眠, 盡可能降低ICU病室各種儀器的音量、光線等不良環境刺激,避免在患者面前談論病情及不良的預后。解釋各種管道刺激可能引起的疼痛和不適, 置患者以最舒適的位置,對耐受力差者,輔以鎮靜劑和止痛劑。護理操作輕柔減少噪音和痛苦,保證患者休息和睡眠。(4) 加強護患溝通,術后溝通障礙是使用呼吸機患者痛苦、煩躁的原因之一。因此護士可與患者運用手勢、搖頭、點頭及面部表情等方式進行交流,及時發現患者心理需求和生理不適。(5)注意調節患者的情緒, 注意患者情緒、精神變化,護士盡可能多與患者談心,運用合理的解釋、善意的疏導、真誠的撫慰、有意的暗示、確切的保證等實現對患者的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過程。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生理指標監測比較 手術前兩組生理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觀察血壓、心率有所下降,對照組血壓、心率值有所上升,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中生理指標比較
2.2 兩組圍術期配合程度 觀察組術中合作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表2 兩組圍術期配合程度比較
2.3 患者滿意度 觀察組無1例對手術護理表示不滿意。對照組中有25例對手術護理不滿意,主要問題是對手術環境及ICU環境陌生,對手術的難度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術后各種管道刺激可能引起的疼痛和不適,缺乏順利康復的信心。
3 討論
患者由于對手術缺乏認識,懷疑手術效果,擔心手術安全,害怕術中疼痛及術后恢復等,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引起身體的非特異性反應,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生理反應,產生應激綜合征[2]。隨著對手術患者護理工作的開展,通過對患者生理、心理、社會支持的評估,向患者提供有關手術治療的信息,能減輕其緊張焦慮和抑郁情緒,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減少心率、血壓波動,減少術后并發癥,減輕痛苦促進疾病恢復。護理干預又稱行為矯正,是指干預的重點放在可觀察到的外在行為和具體可描述的心理狀態,經過學習、調整或改變個體異常心理病態和軀體癥狀,以建立健康行為[3]。本組結果顯示,對照組和觀察組圍術期配合程度比較有明顯差異。護理人員通過言語、表情、行為進行心理干預,可以改變患者的心理條件,增強抗病能力,消除心身癥狀,重新保持個體與環境之間的平衡[4~5]。由此可見,綜合心理干預對手術應激引起的心理生理反應可起到一定的效果,使手術患者在生理、心理上對手術有充分準備,積極主動配合手術,達到了順利康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