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397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聯合手術分析
佚名
作者:熊沛周曉初熊少偉尹耀新彭毅葉建宇
【論文關鍵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聯合手術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聯合手術臨床應用價值。 方法回顧分析從2000年來397例腹腔鏡膽囊聯合手術的臨床資料。 結果全部病例無中轉開腹,無并發癥。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比較,術后平均留院時間相近。 結論腹腔鏡膽囊切除聯合手術能安全、有效、微創地處理腹腔內多個病灶,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聯合手術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1,2],由于其能有效地處理腹腔內多個病灶,減少傳統聯合手術中需延長切口或另行切口引起的創傷,充分體現了腹腔鏡手術的優越性。我院從2000年以來共完成腹腔鏡膽囊切除聯合手術397例,現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般資料本組397例,男186例,女211例。年齡17~75歲,平均38.7歲。膽囊病變中372例為膽囊結石伴膽囊炎,25例為膽囊息肉。手術類型包括:膽囊切除+膽總管探查術223例,膽囊切除+闌尾切除術26例,膽囊切除+疝修補術22例,膽囊切除+子宮附件手術37例(包括:卵巢囊腫剝除、子宮肌瘤剝除、子宮內膜異位癥電灼術等),膽囊切除+腸粘連松解術68例,膽囊切除+肝囊腫開窗術10例,膽囊切除+精索靜脈高位結扎術3例,膽囊切除+右腎囊腫開窗術5例,膽囊切除+肝活檢術2例,膽囊切除+脾切除1例。術前明確診斷的有備手術308例,術中探查發現新病灶的無備手術89例。診斷方法包括病史、體征、實驗室檢查、B超、MRCP以及術中探查等。 1.2手術方法上腹部手術留置胃管,下腹部手術或手術時間長者留置導尿管;所有病例均采用氣管內插管全麻。首先在臍部做套管穿刺。放入腹腔鏡常規探查腹腔,明確病灶的性質和部位,決定手術后,合理安排操作孔的位置,大部分病例手術可通過膽囊切除的穿刺孔完成,少數病灶相隔較遠或患者肥胖者,可增加穿刺孔。手術方法簡介如下: 膽囊切除聯合膽總管探查術:常規四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法入路,分離膽囊三角區、結扎膽囊動脈及膽囊管,牽引膽囊,顯露膽總管,穿刺后切開膽總管,置入膽道鏡(德國Wolf公司生產,Ф6 mm),用取石籃取凈膽總管內結石,確認膽總管內無殘石已通暢后,置入T管或內置引流管[3],縫合膽總管,切除膽囊。 膽囊切除聯合闌尾切除術:常規切除膽囊后,調整病人體位為頭低足高的屈氏體位,將腹腔鏡移至劍突下戳孔,臍部戳孔作為主操作孔,找到闌尾,用鈦夾或絲線雙重結扎闌尾系膜,電凝鉤切斷系膜;闌尾根部用內鏡套圈套扎后切斷,殘端用電凝鉤電凝黏膜后不包埋。 膽囊切除聯合疝修補術:確認疝環的位置后,將疝內容物復位,用3-0或4-0的可吸收線從疝環內側開始作間斷縫合,關閉疝環,然后將松弛的腹橫筋膜間斷縫合至髂恥束上,再常規切除膽囊。 膽囊切除聯合子宮附件手術:① 卵巢囊腫切除術:先行囊腫減壓,用電凝鉤沿囊壁切除囊腫,卵巢缺口電凝止血。② 子宮肌瘤剝除術:帶蒂的漿膜下肌瘤5例,用絲線結扎肌瘤蒂部,切下肌瘤;無蒂的漿膜下肌瘤8例,用電凝鉤于肌瘤正中縱形切開子宮肌層,深達肌瘤,用分離鉗在包膜內完整分離、剝離肌瘤,創面鏡下間斷縫合。③ 子宮內膜異位癥電灼術:松解粘連,用電凝鉤燒灼或切除腹膜病灶。 膽囊切除聯合腸粘連松解術:本組均為局限性腸粘連,牽拉腸管,使粘連帶保持一定張力,使用電凝鉤,剪刀或超聲刀分離粘連。 膽囊切除并肝囊腫開窗術:用針穿刺囊腫吸凈囊液,再用電鉤在囊腫頂部開窗,窗口的直徑大于囊腫直徑的2/3,囊腫的內壁用電凝棒凝固,放置腹腔引流。 膽囊切除并精索靜脈高位結扎術:找到精索,切開其表面的腹膜,分離出精索血管,游離精索內動脈后予以保留,用7號線將所有曲張靜脈雙重結扎或用鈦夾夾閉,從中間切斷。 膽囊切除并肝活檢術:2例患者在行腹腔探查時發現肝右前葉及左內葉分別有一直徑1cm左右的結節,性質不明,決定行肝活檢術。用抓鉗夾住結節,用超聲刀楔形切除,標本裝入標本袋后取出。 膽囊切除并右腎囊腫開窗術:完成LC術后,于右結腸旁溝處提起后腹膜打開,顯露腎臟并分離出囊腫,切除囊腫頂部,吸凈囊液,電凝或超聲刀止血。置入腹腔引流管。 膽囊切除聯合脾切除術:此例為膽囊結石合并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患者。 先采用頭高腳低并向左側傾斜體位,右上腹穿刺孔同LC術,作常規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再墊高患者左肋下,取右側30°斜位,于左側腋前線、脾臟下緣置入12mm套管,作為主操作套管,劍突下及右鎖骨中線的穿刺孔作為輔助操作孔,完全腹腔鏡下切除脾臟。 2結果 所有手術順利,無中轉開腹,未發生術中術后并發癥。大部分患者于手術后當天即可下床,術后患者下床活動平均時間為17.2h。術后第1d即開始進流質飲食,并均于術后3d內肛門排氣。術后住院時間3~12d(平均6.3d),和同期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的術后留院時間3~8d(平均5.1d)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