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乳化聯合晶體植入手術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
佚名
作者:匡文波,簡相杰,姚慶陳
【摘要】 目的 觀察青光眼白內障聯合手術的臨床療效。方法 對56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施行超聲乳化及人工晶體植入聯合隧道內小梁切除。結果 術后視力<0.1者12例,0.1~0.5者12例,>0.5者32例。術后54例眼壓降至正常范圍,1例經局部滴藥后降至正常,平均眼壓(13.42±2.6)mm Hg,并發癥主要是角膜水腫及虹膜炎。結論 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聯合隧道內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效果好。
【關鍵詞】 青光眼;白內障;聯合手術;隧道切口;小梁切除術
青光眼合并白內障,如僅行濾過手術降眼壓治療青光眼,往往導致白內障加重,不得不再次行白內障手術,增加了手術難度,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對56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施行超聲乳化及人工晶體植入聯合隧道切口內小梁切除術,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本組患者56例56眼,男24例,女32例,年齡28~71歲,平均63.5歲。急性閉角型青光眼38例,慢性閉角型青光眼14例,開角型青光眼4例。術前視力光感至指數36眼,<0.1者12眼。0.1~0.3者8眼。入院時眼壓最高71.03 mm Hg(1 mm Hg=0.133kPa),最低24.34 mm Hg,平均35.26 mm Hg。
1.2 手術方法 術前應用甘露醇、乙酰唑胺片、毛果蕓香堿將眼壓降至正常,散瞳后立即手術。球后麻醉,做以穹隆部為基底5~6 mm長的結膜瓣,向后稍做分離。于角膜緣后3 mm處做長約5~6 mm鞏膜隧道切口。用3.2 mm穿刺刀穿刺前房并做鼻側輔助切口,前房注入1%透明質酸鈉,行直徑為5 mm的連續環行撕囊術,超聲乳化晶狀體核,吸凈皮質,晶狀體后囊膜拋光后,擴大內切口植入OII牌PMMA人工晶體于晶狀體囊袋內。提起鞏膜隧道外切口前唇,顯微剪在隧道內切口后唇切除包括灰線后0.5 mm在內的1.5~2.0 mm長的小梁組織,同時
做虹膜周邊切除術。用灌注液替換前房內的黏彈劑并恢復眼壓,整復結膜瓣并縫合于角鞏緣兩針。術后常規給予抗生素及糖皮質激素眼液滴眼,口服抗生素、地塞米松及消炎痛片。
2 結果
2.1 術后眼壓 隨訪6個月54例眼壓降至正常范圍,平均眼壓(13.42±2.6)mm Hg。2例眼壓分別為24.38 mm Hg,24.34 mm Hg,經局部用藥及按摩眼球眼壓控制在正常范圍。結膜濾過泡多呈扁平彌漫。
2.2 術后視力 隨訪6個月最好視力<0.1者12眼,眼底檢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視神經萎縮。0.1~0.5者24例,>0.5者20例。
2.3 并發癥 主要是角膜內皮水腫及虹膜炎。有8例前房滲出,均為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經抗炎治療后吸收。有12例角膜內皮水腫,均于1周內水腫消退。無其他嚴重并發癥發生。
3 討論
青光眼合并白內障聯合手術治療,沈建國等[1]及趙軍梅[2]報道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以往都是應用傳統的抗青光眼手術方法,制作較大的結膜瓣和鞏膜瓣;然后在鞏膜瓣下進行超乳手術;手術損傷大。我們改用隧道切口代替鞏膜瓣,在隧道切口內切除小梁,使手術操作更加簡便,手術時間短;組織損傷小,散光少,瘢痕小,有利于濾過功能保持;無需二次白內障手術,術后視力恢復好;降低眼壓效果確切,28例手術患者眼壓均在正常范圍;極大地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無嚴重并發癥發生。由于鞏膜隧道口遠離角膜緣,濾過泡靠后,且濾過泡扁平,不易自發性破裂,可減少術后眼內感染的發生率。
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聯合隧道內小梁切除術,能有效地控制眼壓,迅速恢復視力,是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