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90例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
蘇瑜
【關鍵詞】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護理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多見于育齡期的婦女,確切的發病因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其發生和生長與雌激素長期刺激有關。近年來,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子宮肌瘤患者要求保留子宮的愿望越來越高。腹腔鏡手術是近年來婦科逐步普及和應用的一種微創手術,具有損傷少、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及并發癥少、住院時間短等優點,在臨床得以廣泛使用。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對90例要求保留子宮的子宮肌瘤患者,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經過手術治療和圍手術期的精心護理,均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要求保留子宮的子宮肌瘤患者90例,年齡25~53歲,平均(42.3±5.5)歲。未育2例,有開腹手術史9例,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均在全麻下進行。術后病檢均為子宮平滑肌瘤。
1.2 手術方法 全部采用氣管內插管聯合靜脈全身麻醉,CO2方法充氣,置鏡檢視術中情況,腹腔內積血多時,先用大口徑吸管將大部分游離血吸出,根據術中情況決定是否留置腹腔引流管[1]。
2 結果
90例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均獲得成功。出院標準:患者精神、飲食好,腹部穿刺點愈合好,無紅腫及滲液,生命體征正常,血象正常,無陰道流血,大小便正常,能獨立下床活動。患者出院后均得到電話隨訪,身體狀況良好。
3 護理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 腹腔鏡手術是國內新開展的微 創手術項目,患者常缺乏對腹腔鏡新技術的了解和產生費用問題,擔心手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緊張和焦慮等心理問題較為突出[2]。因此,護士應有針對性的為患者實施有效地心理護理:應主動熱情地與患者交談,解釋手術方式及優點,并陪同患者訪視腹腔鏡術后患者,了解手術的過程和術后機體的恢復情況[3],并調動支持系統,尤其是家屬的關愛、支持和鼓勵,可消除患者的焦慮,使其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
3.1.2 術前檢查 檢查血、尿、便常規,凝血象及肝腎功能、生化、血糖,乙肝、艾滋病及梅毒抗體;做心電圖、腹部B超及X線透視等,了解患者生理功能,評估承受手術的能力。
3.1.3 皮膚準備 按傳統婦科剖腹手術范圍備皮,即上自劍突下,兩側至腋中線,下達陰阜和大腿上1/3處毛發。因腹腔鏡手術路徑為腹壁組織結構薄弱處-臍孔,而臍部易積垢,故應徹底清洗。在備皮前置一個石蠟油棉球于臍窩內浸泡,待污垢軟化后再用棉簽清潔污垢,臍窩內用碘伏消毒即可,盡量減輕棉簽對臍孔皮膚的摩擦刺激,以免造成皮膚破潰而誘發感染。備皮后請患者淋浴(預防感冒)。
3.1.4 胃腸道準備 術前1日進食清淡、易消化半流質飲食,為減少腸腔積氣,囑患者避免食用易產氣的食物,如牛奶、豆類及含糖多的食物,術前12h禁食,6h禁水,并在術前1日晚給予患者口服恒康正清2盒以清潔腸道,必要時予0.2%肥皂液清潔灌腸,防止麻醉引起嘔吐導致誤吸,并引發腸脹氣而影響術中術野顯露。
3.1.5 其他準備 術前3日遵醫囑予1:2000新潔爾滅液陰道灌洗+氧氟沙星乳膏2g陰道上藥清潔陰道;術前1日做好交叉合血、抗生素及奴夫卡因皮試試驗,手術晨更換手術衣,常規留置尿管。
3.2 術后護理
3.2.1 常規護理 術后返回病房,首先護士應向麻醉師大體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按全麻術后常規護理,去枕平臥6h,頭偏向一側,持續低流量吸氧2~4h,保持呼吸道通暢;持續心電監護,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每15~30min巡視病房1次。
3.2.2 腹部傷口護理 術后24h內嚴密觀察腹壁穿刺點有無滲血及滲液,保持穿刺點傷口敷料清潔干燥,一般3~5天即愈合,可更換傷口敷貼1次,觀察穿刺點傷口愈合情況。
3.2.3 飲食護理 患者清醒后3~6h可進少量流質飲食,少量多餐,在肛門未排氣前,避免進食糖、產氣食物及不宜消化食物,如牛奶、豆制品及糖類食品及肉類,以免造成腸脹氣和腸梗阻,肛門排氣后,可進半流質飲食,以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的食物為主。術后第2天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半流質飲食或普食。
3.2.4 各種管道護理 妥善固定各種管道,保持各種管道通暢,防止扭曲、滑脫及受壓,觀察腹腔引流液及尿液的顏色、性狀及量,協助患者保持引流管方向的側臥位,以利引流液的流出;尿袋及引流袋需低于恥骨聯合,以免尿液及引流液返流引發感染。每日予1:2000新潔爾滅液會陰沖洗2次,保持會陰部清潔。
3.2.5 傷口疼痛的護理 通過本組調查,所有腹腔鏡手術的患者在手術后24h內均發生不同程度的疼痛,但多數患者通過心理安慰或采取舒適體位可緩解疼痛,對疼痛比較敏感的患者,可遵醫囑給予鎮痛藥物來緩解疼痛,并做好解釋工作。
3.2.6 早期下床活動 腹腔鏡術后早期活動,有利于改善肌肉松弛,有利于靜脈回流,防止血栓形成和改善胃腸功能,預防和減輕腹脹。術后6h內,可為患者活動并按摩四肢,并協助膝關節的屈伸活動;術后6h,為患者墊枕頭,逐漸增加翻身次數并可抬高床頭取半臥位;術后第2天,在護士及家屬的陪同下,根據個人耐受力逐漸在病區內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要隨時注意觀察患者,防止虛脫及體位性低血壓等不適現象發生。
4 體會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同時能保留子宮,維持正常月經和生育功能[3],與剖腹手術相比,大大減輕了患者的恐懼和痛苦,加快了患者恢復健康的速度,在當今,腹腔鏡手術已成為廣大年輕婦女選擇治療子宮肌瘤常見的手術方式。面對這項國內新開展的微創手術項目,護理工作不能忽視,護理工作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手術的成敗,所以,每一位護理人員都應該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工作責任心,不斷更新知識,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