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宮產手術中子宮肌瘤剔除術50例臨床體會
徐敏玲
【關鍵詞】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剖宮產術;子宮肌瘤剔除術
子宮肌瘤病是生育年齡婦女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且發生率有逐年增多的趨勢。近年來由于晚婚、高齡分娩的婦女增多,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病例明顯增多。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由于各因素行剖宮產術,術中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可行性早已為臨床證實?,F回顧性分析包頭市蒙中醫院剖宮產術中行子宮肌瘤剔除術50例,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剖宮產術中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病例50例作為研究組。其中有28例術前超聲檢查發現有子宮肌瘤。22例術前不知有子宮肌瘤,患者無其他合并癥,年齡25~46歲,平均(35±4)歲,孕周36+1~41+2周,初產婦32例,經產婦18例。剖宮產原因中有10例因子宮肌瘤要求行剖宮產術。同時,剔除子宮肌瘤,在同期分娩產婦中隨機選擇無合并癥的剖宮產孕婦50例作為對照組。年齡24~42歲,平均(32±3)歲,孕周36-1~40+5周。初產婦36例,經產婦14例。兩組年齡、孕齡、產史等因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肌瘤部位和類型 肌瘤單發22例,多發28例,肌瘤大小0.5~10 cm,位于前壁25例,后壁18例,前后壁均有4例,位于宮角3例,漿膜下肌瘤16例,肌壁間28例,肌壁間加漿膜下6例。
1.3 肌瘤剔除方法 手術采用下腹部橫切口。淺表小的(<1 cm)肌瘤用止血鉗鉗夾根部,切開子宮包膜剔除瘤核,根部用7號或4號絲線結扎止血。較大的(>1 cm)深入肌層的肌瘤則切開子宮達瘤核,剔除瘤核后,1號可吸收線縫合子宮止血。>2 cm的肌瘤在剔除肌瘤前先在肌瘤四周基底部注射縮宮素20 u,后再剔除瘤核。位于子宮壁切口處較大肌瘤,如影響胎兒娩出,需先剔除肌瘤。方法為在瘤體上做橫行切口直達瘤核,鈍性剝除,然后沿瘤腔切開子宮下段肌層娩出胎兒,之后于子宮肌層及瘤腔周圍分別注射縮宮素10 u。位于子宮前壁間肌瘤可娩出胎兒后從子宮下段切口處深向肌瘤切開剝出瘤核,再縫合關閉瘤腔,不必另行切口。位于宮角處的肌瘤,剝除時易出血過多,應掌握好指征。不宜強行剝除。本組有3例宮角部肌瘤,因肌瘤較小,最大直徑3 cm,剝除時未發生出血過多。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數據使用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 研究組平均(50±5)min,失血量(220±10)ml,對照組平均(38±5)min,失血量(170±10)ml,兩組手術時間和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病理結果 50例中45例病理為子宮平滑肌瘤,3例囊性變,2例紅色變性。
3 討論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包括較大的肌瘤,在行剖宮產術中行肌瘤剔除術,只要掌握好適應證,掌握好手術技巧是可行的。手術的意義在于:(1)避免了短期內再次手術的可能,減少了再次手術的身心損傷和減輕經濟負擔。(2)肌瘤影響子宮縮復,增加了產后出血和盆腔感染的機會。但術中的重要問題是如何避免和減少術中出血。特別難以控制的大出血。根據我們的經驗,有以下情況暫不宜行肌瘤剝除術:(1)特殊部位:如子宮下段、宮角的大肌瘤;(2)子宮收縮乏力時;(3)危重患者如妊娠合并心臟病、子癇、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等。剖宮產術中剔除子宮肌瘤時應注意:(1)術前應與患者及家屬做好充分的溝通,講明利害關系,包括肌瘤剔除不凈的可能;(2)備足血源;(3)術中注意宮縮劑的應用,暫時性血管阻斷技術的應用和風和技術;(4)術后常規持續應用宮縮劑防止術后出血。本組50例剖宮產剔除肌瘤術與50例正常剖宮產術相比較,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無一例子宮切除。說明只要掌握好適應證,掌握好手術技巧,術中術后做好充分的預防措施,剖宮產術中剔除子宮肌瘤是安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