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后粘連致小瞳孔下白內障手術臨床分析
佚名
關鍵詞:虹膜 【摘要】 目的 探討小瞳孔下施行的白內障手術的安全性和手術技巧。 41眼小瞳孔白內障,其中21眼為陳舊性虹膜炎,20眼為抗青光眼術后,用撕囊鑷撕除瞳區機化膜后常規進行的白內障手術,觀察術后反應及視力。結果 術后視力較術前明顯提高,無嚴重并發癥,瞳孔圓,光反應存在。結論 小瞳孔下行白內障手術采用撕除瞳區機化膜,手術損傷小,不傷及虹膜及瞳孔,術后眼前節反應輕,不失為一種手術好方法。
【關鍵詞】 白內障;小瞳孔;手術
隨著白內障超聲乳化技術的,使許多病情復雜的并發障得到了手術。對于虹膜后粘連致小瞳孔下的白內障手術,先給予撕膜,再進行手術,提高了患者生存質量,收到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統計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白內障患者,瞳孔直徑經托品酰胺散瞳仍<3mm者35例41眼。其中:虹膜炎反復發作致小瞳孔并發障15例21眼,男6例6眼,女9例15眼,年齡35~63歲,平均年齡46歲。抗青光眼術后致瞳孔后粘連并發障20例20眼,男4例4眼,女16例16眼,年齡58~82歲,平均71歲。 1.2 手術方法 按白內障手術常規檢查,選取眼壓正常者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術前常規滴用氧氟沙星眼藥水3天,手術前提前1h給予托品酰胺散瞳,10min 1次,共4次。采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混合液球后神經阻滯麻醉。角膜緣后3.0mm作鞏膜隧道切口,長約3mm,前房注入黏彈劑,維持前房,用T型人工晶體調位鉤沿瞳孔緣12點、6點、3點、9點方位推拉瞳孔緣,用撕囊鑷環形撕除瞳孔緣處纖維素樣滲出膜,質硬者可用囊膜剪剪開后再撕膜。解除粘連后再注入黏彈劑使瞳孔撐開,連續環形撕前囊(CCC),直徑5~6mm,囊袋內四分法超聲乳化晶體核,I/A系統沖洗殘留皮質,擴大切口至5.5mm,植入后房型人工晶體,術畢結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0mg,地塞米松2.5mg。術后典必殊滴眼液治療1個月,每日晚睡前托品酰胺眼水點眼1~2次至1個月。術后常規1天、1周、1個月、3個月復查。 2 結果 2.1 手術前后視力比較 術后所有患者視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見表1。表1 術前、術后矯正視力結果 2.2 并發癥 陳舊性色素膜炎并發白內障共21眼,其中術后角膜水腫4眼,10眼房閃明顯,1眼前房絮狀滲出,人工晶體前膜3眼,均行結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0mg,地塞米松2.5mg,酌情加用尿激酶1萬u,隔日1次,治療2~3次,約6~8天水腫消退,房閃減輕,人工晶體前膜吸收。術后光反應弱、欠圓,有5眼發生虹膜后粘連。抗青光眼術后小瞳孔白內障20眼,術后僅出現角膜水腫,角膜后彈力層皺褶,治療1周好轉。 3 討論 葡萄膜炎反復發作導致虹膜后粘連、瞳孔膜閉、并發障,術前瞳孔不能散大而致手術復雜,青光眼患者在抗青光眼術前應用匹羅卡品,術后發生炎癥反應,未能及時、充分散瞳造成虹膜粘連、并發障。保持充分散大的瞳孔對白內障手術十分重要[1]。瞳孔不能充分散大、淺前房、瞳孔小、瞳孔膜閉等給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帶來極大困難,使超聲乳化不能正常進行,同時可引起角膜內皮損傷、后囊膜破裂、晶體核墜入玻璃體內等嚴重并發癥,使術后反應重,視力恢復差[2]。 以往對于此類手術我們多采用瞳孔緣放射狀切開[3],然后用人工晶體調位鉤推拉虹膜,使其瞳孔盡量擴大,但造成術后瞳孔不圓、光反應弱、畏光等。臨床實踐中發現小瞳孔、瞳孔閉鎖多是由于虹膜后粘連,瞳孔緣處有膜狀物附著[4],用晶體調位鉤撐開瞳孔,用撕囊鑷沿瞳孔切線撕下瞳孔緣處膜狀物,前房再次注入黏彈劑,瞳孔容易擴大至4~5mm,此時再繼續操作就容易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