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前后護理訪視對剖宮產產婦的影響
戚愛玲
【關鍵詞】 手術前后;護理訪視;剖宮產
人文化的護理改變將“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全面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的需求[1]。所以本院自建院以來,手術室就開展了手術患者術前、術后護理訪視工作,并做了跟蹤調查。
1 臨床資料
將2010年1-6月之間,共196例剖宮產產婦,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對照組(A組),共114例,是因為胎兒窘迫、產程停滯等緊急情況下實行急診手術而無法予以訪視和回訪的;另一組為實驗組(B組),共82例,是因為社會因素、過期妊娠、均小骨盆等而擇期手術的。以上產婦中初產婦136例,經產婦60例,年齡在19~41歲,文化程度不限,均為第一次行剖宮產手術。
2 方法
2.1 A組 按傳統的手術室工作程序,接到急診手術通知單后,按手術需要準備常規物品及器械。在手術室門口接待產婦,核對一般資料,與產婦短暫交流,簡單詢問藥物過敏史、乙肝史及查詢術前九項。術中囑產婦配合手術,并做好術中記錄,術后即將產婦送回病房。
2.2 B組
2.2.1 術前訪視 由巡回護士執行。即接到手術通知單后,巡回護士深入產科,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產婦以不同的溝通方式取得資料。訪視內容包括了查閱病歷了解產婦的肝功能、澳抗、既往史、手術史和過敏史;觀察產婦身體狀況、體型、心理狀態、肢體運動、血管充盈度;向醫生了解手術方式,是否需要特殊材料及特殊配合,從而對該手術有了一定的了解;著重向產婦介紹術前注意事項、禁水食、取掉義齒及身上一切飾品和貴重物品,介紹手術室環境條件及負責該手術的護士名字,詳細解釋麻醉體位的配合方法及重要性,囑術前放松精神,安心休息,手術當日導尿更衣后送入手術室。通過一系列的解釋工作,使產婦了解手術室的工作程序,對手術有正確的認識,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從而緩解對手術的不安與恐懼心理。
2.2.2 術后訪視 為手術后的第3天,由巡回護士深入病區觀察產婦精神狀態、皮膚是否有破損,了解體溫是否正常,疼痛情況及切口愈合情況,并請產婦及家屬對手術室工作評價和對訪視所持態度,認真如實地做好訪視記錄。
3 結果
3.1 A組 因為是急診手術,無法對其進行術后訪視工作,且由于時間緊張,產程緊迫,從而更加深了剖宮產產婦對手術的恐懼和不安,造成進入手術室后感到環境陌生,對手術的恐懼者為196例,占本組的100%;無法積極配合麻醉體位者為68例,占本組的60%;血壓升高,心率增快,給麻醉帶來困難使手術無法順利進行者為24例,約占本組的21%;術后對手術室工作的評價欠佳者為17例,約占本組的15%;術后表示切口疼痛在2級以上者為89例,約占本組的78%。
3.2 B組 經過了術前、術后訪視,使剖宮產產婦基本熟悉手術過程,并能調整心理,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進入手術室后對環境陌生感降低,能積極配合麻醉體位,使手術順利進行,無一例產婦出現血壓升高、心率增快。
4 討論
通過兩組產婦的比較,可以看出實行手術患者術前、術后訪視可有效緩解產婦對手術的恐懼、不安情緒,能有效調整心理狀態,降低手術前一晚睡眠障礙的幾率。并能讓產婦體會到受尊重,受到全面護理的良好感覺,在醫患溝通和理解上也有了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也能夠預防和減少醫療糾紛。術中由于了解了基本的手術過程,能以恰當的應激水平去應對手術,自覺配合麻醉體位,從而使手術能順利進行,使嬰兒順利剖出。術后能提高手術耐受能力,降低切口疼痛感,增加對護士的信任感,增加對手術室工作的滿意度。更能體現了圍手術期護理更趨于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