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兒全麻耳鼻喉手術術后改良臥位的效果觀察
于艷 叢蓉 姜淑芹
: 【摘要】患兒耳鼻喉手術全麻術后護理不當可引發誤吸、窒息等嚴重并發癥,術后小兒適當臥位是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選取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本院耳鼻喉術后患兒共2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選取>90°的側臥位與去枕仰臥,頭偏一側進行比較,對患兒術后的呼吸情況、血氧飽和度及煩躁情況等進行分析,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1),提示改良的體位用于全麻術后患兒是安全的,增加了患兒的舒適度。
【關鍵詞】全麻 耳鼻喉手術 術后改良臥位
2008年3月起,我科對小兒全麻耳鼻喉手術采用改良臥位,使呼吸道分泌得到有效引流,不僅減少了吸痰對咽喉部的刺激,降低了術后呼吸道并發癥,而且使患兒舒適感增加,情緒穩定,減少了術后再出血的發生。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院耳鼻喉手術患兒220例,其中,男119例,女101例,年齡6個月~12歲,平均年齡4.02歲。均采用氣管內插管靜吸復合全身麻醉,麻醉ASA分級Ⅰ—Ⅱ,其中唇腭裂修補術19例,氣管內異物取出術24例,扁桃體切除術31例,腺樣體刮除術54例,扁桃體切除加腺樣體刮除術65例,其他手術共27例。將220例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110例,對照組110例,其年齡、性別、病情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實驗組手術結束后,先將未清醒的患兒置于>90°的側臥位(耳部手術取健側臥位),雙上肢呈自由位或肘關節屈曲,置于胸前,下面的下肢伸直,上面的下肢屈曲,在胸前墊一軟枕,加強穩定性。及時清除口腔、咽部分泌物,給予氧氣面罩(5L/min)。待意識清醒后,監測血壓、呼吸、脈搏30分鐘,無異常給予半坐臥位或低坐臥位[1]。
對照組手術結束后,未清醒患兒保持去枕臥,頭偏一側,及時吸引呼吸道分泌物,給予面罩吸氧(5L/min),6小時后改半坐臥位。觀察2種臥位患兒的呼吸情況,記錄2小時內脈搏、氧飽和度,<95%為缺氧;有無舌后墜、喉痙攣、誤吸等上呼吸道阻塞癥狀;自出手術室至完全清醒的吸痰次數。觀察2種患兒的煩躁情況,分為安靜,輕度煩躁,煩躁。實驗結果采取x2檢驗(P<0.01)。 2 結果
2組患兒均未因體位不同而出現病情變化,表明2組患兒術后采取改良臥位及常規臥位均未發生嚴重危及生命的并發癥,改良臥位用于術后患兒是安全的。2組患兒呼吸道缺氧、呼吸道阻塞、吸痰情況、煩躁情況,經統計學處理,實驗組患兒有呼吸道缺氧、呼吸道阻塞、吸痰癥狀的人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實驗組患兒煩躁情況也明顯好于對照組,2組數據經過x2檢驗,實驗組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結果提示改良臥位優于常規去枕臥位,既保證了患兒的安全性,同時也提高了患兒的舒適度。
3 討論
3.1 常規體位的缺點在于耳鼻喉手術患兒多采用垂頭仰臥位,長時間頭部過度后仰使頸部肌和韌帶持續過伸或受擠壓易引起術后頭頸部疼痛[2]。術中的強迫體位,患兒已處于疲勞狀態。全麻手術結束后,患兒在蘇醒室度過術后的未清醒期后,回病房患者生命體征已基本恢復,繼續被動臥位會使患兒加劇疲勞。患兒難以表達疼痛及各種操作帶來的不適,增加了恐懼和焦慮,術后通常表現出躁動和哭鬧,極易引起創面的滲血,甚至引起誤吸、喉痙攣等并發癥,而一旦引發此類相關并發癥,將嚴重危及患兒的生命。
3.2 通過觀察,改良體位有以下優點:(1)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2)預防呼吸道阻塞等并發癥。(3)患兒的舒適感增加。(4)耳鼻喉手術患者清醒后,血壓、脈搏、呼吸正常后改為半坐臥位可以減輕頭面部充血,有利于回心血量的增加及保持血壓的穩定。
3.3 采用改良臥位時應注意下列事項:(1)注意頭部和軀干的正常關系,頭頸前屈過度易導致上呼吸道梗阻,可使頭稍后仰,下頜抬起,以利于氣道開放和分泌物的引流。(2)小兒的呼吸方式為腹式呼吸,側臥位時注意腹部勿受壓,以免影響呼吸功能。(3)加強呼吸系統并發癥的觀察。(4)做好安全防護工作,全麻未完全清醒的患兒應派專人看護,對躁動的患兒應分析原因,排除上呼吸道阻塞的先兆,如無上呼吸道阻塞的先兆,適當約束,防止受傷。
3.4 由于實驗的時間較短,病例數不足等問題,且小兒缺乏相應的表達能力,導致部分實驗數據缺乏一定的可信性甚至失真。對于本文存在的缺陷,希望廣大護理工作者能行進一步的觀察、研究,提出不足之處,增加患兒術后的安全性及舒適度。
綜上所述,改良的體位用于全麻術后患兒是安全的,實驗組未出現不良反應,相對于傳統臥位增加了患兒的舒適度,更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但是護理過程中應注意體位、加強監護、注意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
參考文獻
[1]魏其珍,趙燕,張宣,等.普外科麻醉術后體位的觀察與處理.實用護理雜志,1998,14(6):293.
[3]殷玉蘋,宗倩,竇日華.小兒五官科手術全麻蘇醒期不同臥位對呼吸的影響.山東衛生,2004,44(9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