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1例頸椎骨折伴高位截癱行前路手術的術前護理及康復護理體會
黃麗麗 黃燕鵬
【摘要】目的 脊髓損傷伴截癱是頸椎外傷最嚴重的并發癥,可終生致殘,使患者喪失全部或部分生活自理能力,還會繼發其他并發癥,如不加強治療和護理可危急生命,因此護理工作顯得特別重要。方法 術前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氣管推移訓練、體位適應訓練、呼吸功能訓練、術后康復功能鍛煉等。
【關鍵詞】頸椎骨折 高位截癱 前路手術 康復護理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54歲,漢族,住院號:291434,于2011年1月1日15時許,患者在工地干活時不慎被飛落的大木板砸傷后腦勺,當即倒地昏迷,約10分鐘后蘇醒,自覺頸部疼痛,胸以下肢體無知覺,不能活動,即由家屬急送至我院,急診行CT檢查示:“頸椎多發骨折”,遂以“頸椎骨折”收入我科治療。查體:頭后部可觸及一血腫包塊,頸椎各方向活動受限,雙上臂、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肘肌、前臂曲伸腕肌肌力III級,軀干胸乳頭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完全消失,雙下肢肌力、肌張力0級,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CT示:頸椎骨折伴截癱。
2 術前護理
2.1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首先通過對患者的心理反應有所了解,有針對性地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以消除其憂慮。將疾病的發生、發展及疾病預后告知患者及家屬,讓其了解手術的必要性及風險,以取得合作和理解。其次向患者介紹成功病例或請術后患者現身說法,幫助其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2氣管推移訓練 因頸椎前路手術中需將氣管牽向對側,以顯露手術視野。正確的氣管推移訓練可顯著降低血壓、心率、呼吸及吞咽次數在手術中的波動幅度,同時也避免因手術牽拉導致氣管塌陷、氣管軟化等,從而降低手術并發癥,減少手術風險。方法是陪護用2~4指將氣管持續向非手術側推移,必須將氣管推過中線,20~30min/次,訓練3~5d。因為維持訓練易刺激氣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癥狀,須告知患者此訓練的重要性,以取得其配合,使手術能順利進行。
2.3呼吸功能訓練 高位截癱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肺活量下降,術前可通過指導患者做深呼吸、有效咳嗽等訓練肺功能,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提高有效通氣量,減少墜積性肺炎的發生。
3 康復護理
3.1指導和協助患者進行系統性康復訓練
3.1.1保持肢體功能位,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在骨折時期,因癱瘓肢體無力,故應使肢體保持良好的功能位,下肢髖關節保持伸直位,外側放置枕頭或沙袋以防髖外展、外旋,膝關節下可用軟枕墊起,使兩膝屈曲,踝關節處于90°中間位,用枕頭或紙箱抵位,防止足下垂,保持踝關節功能位。 3.1.2按摩患肢,預防肌肉萎縮 家屬對患者肢體由近向遠,依次按摩,對馳緩性麻痹手法宜重,時間宜短;對痙攣性麻痹手法宜輕,時間宜長,2~3次/d,每次約15min,以防止肌肉萎縮。
3.1.3功能鍛煉和功能重建 研究表明,脊髓損傷患者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與患者受傷至康復計劃實施的時間相關,康復實施越早,所需住院時間越短,而功能康復越多,并發癥越少。
3.1.4初期鍛煉 由于臥床期患者,在骨折早期,因癱瘓肢體無力,應使肢體保持良好的功能位,床上鍛煉是整體訓練的基礎。包括:翻身訓練;上肢自動或被動訓練,可用握力器、握小球等輔助訓練;下肢鍛煉以被動活動為主;腹部肌肉鍛煉。
3.1.5恢復期鍛煉 在床上鍛煉的基礎上進行離床活動。包括:(1)起坐自由后,練習上下輪椅,開始由他人協助,慢慢靠自己上肢支撐力達到轉移的目的;(2)站立訓練:下肢隨意運動未恢復以前主要靠自己上肢的支撐力及腰背肌、輔助器具進行,順序是扶床站立-依扶站立-自己站立,練習站立的同時依靠上肢支撐力進行下肢活動;(3)行走鍛煉,站立穩定后由專人保護進行行走鍛煉。
3.2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在上下肢運動基礎上盡早鍛煉患者生活中自理能力,如進食、排便等,隨著訓練的加強,患者體質恢復,可進行手工操作的練習和輪椅上各種動作的練習,如床與輪椅的轉換,輪椅與便池的轉換等。
4 出院指導
出院前應為患者制定計劃和防止并發癥發生的措施,并教會家屬康復訓練方法,以加強出院后的繼續康復治療。囑繼續加強呼吸道、泌尿系統感染的預防,定時翻身預防褥瘡,加強功能鍛煉預防費用性肌萎縮,囑病人多吃水果、蔬菜及粗纖維食物,少吃甜食及易產氣食物,每日按摩腹部2~3次,促進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防止便秘。大便失禁的病人,訓練病人定時排便,每次便后用溫水清潔肛門,防止肛門周圍皮膚糜爛。囑患者家屬定期復查,如有不適及時復診。
5 體會
高位截癱病人減少其并發癥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措施之一,該病人由于院前處理正確,住院后護理措施得當,沒有使病人受傷后再加重損傷。病人在我科住院期間,未發生任何并發癥,出院時病人已可以半臥位。這樣可以減輕頸部水腫,利于肺膨脹,雖然截癱沒有完全恢復,但病人生命特征保持正常。出院前患者家屬基本掌握了各項康復護理及訓練,為患者的康復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