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頸前入路手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17例報告

唐秀錦

【摘要】目的 評價頸前入路手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方法 對17例頸椎間盤突出癥病人經頸前入路椎間盤切除加植骨融合治療。結果 優級:感覺運動和括約肌功能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13例。良好:運動功能明顯改善3例。尚可:生活自理,運動功能部分受限1例。優良率 94.12%。結論 頸前入路頸椎間盤切除術對脊髓及神經根減壓徹底,創傷小易操作,是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頸椎 頸椎間盤突出癥

磁共振成像應用于脊柱外科的診斷以來, 頸椎間盤突出癥并不少見, 臨床表現為急性、慢性頸脊髓和(或)神經根壓迫癥狀。我科從2006年開始經頸前入路行頸椎間盤切除17例,治療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7例,男12例,女5例。年齡32-61歲,平均42.5歲。病程 1個月-2年,平均4個月。

1.2臨床表現

急性發病者傷后即可出現頸神經根或頸髓壓迫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本組11例的表現有單側或雙側的上肢及手部放射性疼痛、麻木或無力,下肢步態不穩,其中 2 例重癥者站立困難易跌倒,伴有括約肌功能障礙。4例慢性發病者早期癥狀多為頸痛、肩背痛和(或)向上肢放射痛麻木或無力。均有頸后伸痛和頸椎活動受限。

1.3影像檢查

x線頸椎平片表現為頸椎退變較局限,1-2個椎體間隙變窄,頸椎變直或生理性前凸變小及消失。動態平片部分顯示節段不穩。CT掃描及 MRI 17例中單節段突出12例,2節段突出的5例。C3-4、C4-5 二節段突出3例;C4-5、C5-6 突出 10例,C5-6、C6-7突出4例。MRI在T1加權像上根據椎間盤突出的方向中央型10例,后外側型7例。根據臨床及影像學征象,均診斷為頸椎間盤突出癥。經神經系統檢查和物理檢查脊髓壓迫癥8例,脊髓神經根壓迫癥4例,單純神經根壓迫癥5例。

1.4治療方法

17例均經保守治療無效而選擇手術治療。采用頸叢麻醉,環鋸法經頸前入路切除突出節段椎間盤及上下相鄰椎體的軟骨和部分骨質,后方可直達后縱韌帶或硬膜囊,清除或刮除減壓范圍內的碎骨和椎間盤組織。本組除3例同時切除兩個椎間盤外,其余均切除1個椎間盤,切取自體髂骨,嵌入椎體間減壓的骨窗內。

1.5治療結果

隨訪 8個月-4 年,平均2年4個月。隨訪內容包括物理檢查、神經系統檢查和影像學檢查。17例全部獲得骨性融合。隨訪結果無1例加重,參考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測評標準。優級:感覺運動和括約肌功能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 14例。良好:運動功能明顯改善2例。尚可:生活自理,運動功能部分受限1例。優良率 94.12%。

2 討論

2.1手術適應證

頸髓和神經根等壓迫癥狀體征經保守治療無效,影像學證實頸椎間盤突出;原有頸椎間盤突出病人外傷或無明顯誘因癥狀突然加重者;應排除頸髓腫瘤、顱底畸形和側索硬化癥等。對慢性頸椎間盤突出癥病人,如病程過長,四肢有廣泛性肌萎縮或長時間癱瘓,T2加權MRI顯示脊髓受壓局部呈異常高信號區,提示脊髓變性,手術選擇應慎重,急性頸椎間盤突出癥者 T2 加權 MRI 局部呈異常高信號區往往提示頸髓水腫,應急診手術治療。頸前入路手術適應于單或雙節段突出癥,可直接解除脊髓神經致壓物。Martins [1]主張作單純髓核摘除不植骨。Yamamoto[2]認為對單純頸椎間盤突出也可作髓核摘除后植骨融合。Herkowitz [3]認為應將整個椎間盤切除后植骨融合,不僅解除了頸髓神經根壓迫,穩定了病變節段。本組14例單節段和3例雙節段突出采用前路環鋸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 2.2頸前入路手術并發癥預防

(1)喉返、喉上神經損傷:術中無須探查分離喉上、喉返神經,拉鉤勿持續強力牽拉。術中不必結扎甲狀腺血管,顯露上下位頸椎時只須將神經血管牽開。(2)脊髓、神經根損傷:術中體位切忌過伸,嚴禁強烈震蕩。環鋸旋進時不可過深或偏斜。刮匙或咬骨鉗去除椎間盤、椎體后緣骨質時不可用力后壓。植骨塊不能擊入過深。(3)移植骨塊脫落:植骨塊的外徑應較開窗區大1mm。(4)頸深部血腫:術后置引流管,其頭段達椎前。減壓徹底是療效之關鍵因素。須明確突出方向、范圍,對后外、后上、后下方突出應從不同方向括除或潛式減壓[4],去除一切軟性、硬性致壓物。向外潛式減壓至鉤椎關節處止,不宜太深,以防損傷神經根和椎動脈。仔細觀察后縱韌帶有無裂口,判斷有無髓核突入或游離于硬膜外間隙。

2.3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磁共振表現與手術有關的問題

目前磁共振成像對頸椎間盤突出的形態和影像觀察可清楚顯示,應作為首選輔助檢查手段。其缺點是對骨性組織顯示較軟組織欠清晰, 為此臨床病人也應結合 X 線平片和 CT 掃描的綜合檢查, 做出較正確的判斷。

頸椎間盤突出癥在 MRI 的T1加權像橫斷面上,根據突出之間盤組織相應椎間隙或椎體后緣水平橫向移位的方向, 分為中央型及后外側型突出。T1加權像矢狀斷面止,根據突出間盤組織相應間隙水平或椎體后緣向頭、尾端移位分為 I ~ IV型[5]。因此在采用手術療法時,尤其是對干 II型和 III型的病例要注意上下移位椎間盤組織的消除,不至于殘留在椎管內, 以達到準確無誤和徹底減壓之目的。

參 考 文 獻

[1] Yamamoto I,Ikeda,Shibuya N,et al. Clinical long- term resultsof anteriordiscectomywithout inerbody fusionforcervicaldscdisease[J]. Spine,1991,16(3):272.

[2] HerkowitzHN,KurzLI, Overholt DP. Surgi mcalanagement ofcervi-cal soft disc hemiation. Acomparison between the anterrrio and pos-teriorapproach[J]. Spine, 1990,15(10) :1026.

[3] 趙定麟.頸椎傷病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332.

[4] Herkowitz HN, Kurz LI, Overholt DP.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ervical soft disc herniation. A comparison betuee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 Spine 1990; 15(10) : 1026.

[5] 王少波,素軟林,黨耕可.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磁共振成像表現及臨床意義.中國脊柱脊髓雜志1997;3(1): 8.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