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膽囊手術后并發癥的原因淺析
楊衛紅 史曉娟
【關鍵詞】 腹腔鏡 膽囊切除術
1臨床資料
我院2004/2006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術后并發癥15例,其中術后殘余結石9例(60%);膽漏5例(33%);術后傷口感染1例(0.7%) .
2原因分析
2.1殘余結石本組膽總管殘余結石9例,術前4例膽石癥急性發作,細小結石自膽囊管落入膽總管,術前2例患者有黃疸,B超檢查膽總管增寬,未見結石. 術中3例見膽囊頸部結石嵌頓,Mirizzi綜合征Ⅰ型,術中未行膽道造影. 因此,我們認為:① LC保留膽囊管殘端不可過長,以防止膽囊管殘端結石;② 對膽囊管增粗、膽管擴張、黃疸、慢性胰腺炎等病例應行術中膽道造影;③ 術中解剖時,盡量把膽囊管向外下牽拉使膽囊管與膽總管成90°角. 同時,術中不可過度擠壓和牽拉膽囊,可減少結石落入膽總管的機會.
2.2膽漏在臨床實踐中,我們認為發生膽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 鈦夾鉗未夾緊或松動;② 膽囊管水腫增厚或增粗鈦夾鉗夾閉不全;③ 副肝管或迷走膽管損傷或漏夾;④ 膽總管損傷. 本組膽漏5例,3例為膽總管損傷,均為膽管橫斷傷,術中發現并轉開腹行膽管對端吻合術,2例因膽囊管水腫增粗,膽囊管夾閉不全而溢膽汁,因此,術中操作嚴謹,膽囊管施夾時動作輕柔,手術結束前仔細檢查、及時處理亦可防止膽漏.
2.3切口感染本組發生1例,主要為膽汁污染切口所致. 因此,術中操作應注意保護切口,取膽囊時采用標本袋,防止膽汁污染及結石散落殘留.
3討論
LC最多見的并發癥是膽總管損傷,其次是肝總管、膽囊管和變異膽管損傷,再次是膽漏及出血、胃腸損傷[1],但在本資料中發現的是殘留結石,其次是膽漏.
巴明臣等[2]認為手術宜在發病后48 h內進行,發作48 h以上者手術難度明顯增加,手術中轉率增加. 王俊等[3]認為在急性膽囊炎發作后3 d內越早做LC成功率越高,因為早期膽囊壁水腫輕,膽囊周圍還沒形成致密粘連,LC時容易分離. 但患者就醫時間往往超過了這個時限.
盡管LC具有創傷小、痛苦輕、恢復快、腹部瘢痕小等優點. 但據大宗病例文獻報道,其手術并發癥仍高于開腹膽囊切除術,其并發癥仍然是影響LC療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4],也是引發糾紛的主要原因. 因此,加強技能培訓,熟練掌握手術時機及解剖位置,嚴格手術規范,增強責任心是解決LC手術并發癥行之有效的辦法.
【
[1]黃志強. 現代腹腔鏡外科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4:112-123,153.
[2]巴明臣,毛靜熙,陳訓如. 急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的時機[J].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0,7(1):26-27.
[3]王俊,李其喚. 1082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臨床分析[J]. 中華現代醫學雜志,2002,12(11):99-100.
[4]Shea JA, Healey MT, Berlin JA, et al. Mortality and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laparoscopicholecystectomy[J]. Ann Surg, 1996,224:609-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