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外科手術中微創切口的設計與應用
佚名
論文關鍵詞:心臟外科,微創切口
摘要:
為了探索微創傷切口在心臟外科手術中的臨床,我院對226例病人采用小切口實施心臟直視手術。其中 ASD 62例, VSD 87例,PS 6例,法樂氏三聯癥 6例, Ebstein 1例,MVR38例,AVR11例,MVR+AVR6例,心臟粘液瘤 9例。胸部手術切口根據不同病情有4種選擇:( 1) 右側胸骨旁垂直切口。( 2)右側胸骨旁垂直切口加橫斷胸骨切口。( 3)胸骨第二肋間橫切口。( 4)右前外側第四肋間小切口。手術死亡兩例。結論:微創切口具有切口小、損傷輕、出血少、術后并發癥少及恢復快的優點。加上術后疤痕小而隱蔽,符合病人的美學要求。可替代傳統的胸骨正中切口完成某些簡單的心臟直視手術。但在實施過程中,應以不延長手術和體外循環時間并保證手術效果為前提,并應注意手術適應癥的選擇。
論文內容:
微創心臟外術近年來得到較快的,其中在手術切口的改進中各國學者亦表現出不同的風格與特點。我院自 1996年起應用微創傷切口實施 226例心臟直視手術,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
1996. 12~ 2000.3,我院采用微創傷切口完成 226例心臟直視手術。其中男性127例,女性99例。年齡 2.5~62歲(20±14歲)。體重10~73kg (36.7±19.3kg)。病種包括: ASD 62例, VSD 87例, PS 6例,法樂氏三聯癥 6例, Ebstein 1例,MVR38例,AVR11例, MVR+AVR 6例,心臟粘液瘤 9例(左房 8例,右室 1例)。
手術在全麻,常溫或中度低溫體外循環下進行。體外循環的建立大都采用股動、靜脈及上腔靜脈插管。根據不同病種采用常溫心臟不停跳及全身中度低溫,心臟低溫及停搏兩種體外循環方法。62例 ASD采用常溫心臟不停跳的方法閉合 ASD,其余病例則采用全身中度低溫(26~28℃)心臟停跳的方法完成手術。術中經主動脈根部間斷順序灌注冷晶體—冷血—溫血心臟停搏液進行心肌保護。全組升主動脈阻斷時間11~ 109分(43±22分),體外循環時間12~147分(69±32分)。
胸部手術切口本組分為 4種情況
1.右側胸骨旁垂直切口,長約 8~10 cm。常規部分切除第 3、 4肋軟骨,游離右側胸腺,縱行切開右側心包并懸吊于切口邊緣。經此切口可良好顯露右側上腔靜脈、右房及部分右室和升主動脈,可完成 ASD、 VSD修補,心臟粘液瘤摘除和二尖瓣置換手術。
2.右側胸骨旁垂直切口加橫斷胸骨切口。是在右側胸骨旁垂直切口的基礎上根據術中解剖的需要于不同部位橫斷胸骨,可更好地顯露心臟左側的結構。本組采用第二肋間水平橫斷胸骨用于PS、法樂氏三聯癥的肺動脈瓣切開、合并 PDA的導管結扎和 MVR+AVR手術, Ebstein畸形則選擇較低的位置橫斷胸骨。
3.胸骨第二肋間橫切口,長約 6~ 8 cm,相應肋間橫斷胸骨,于升主動脈處橫行切開心包懸吊。經此切口可完成單純主動脈瓣置換手術。
4.右前外側第四肋間切口,長約10~15 cm。進入右側胸腔、縱行切開心包懸吊固定。本組兩例再次二尖瓣置換手術經此切口完成。
結果
本組 2例死亡,均為瓣膜置換病人。一例為聯合瓣膜病行 MVR+AVR手術,術后 3天死于嚴重低心排。另一例為二尖瓣置換術中股動脈插管時損傷股動脈壁造成主動脈逆行剝離死亡。其它手術并發癥包括:術后出血需二次開胸止血 3例,低心排 4例,心律失常 9例。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24~48小時,引流液量90~350ml(平均170ml)。呼吸機輔助時間 4~12小時。手術至出院時間 7~12日(平均9.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