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護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現狀與思考
趙紅霞
【關鍵詞】護理教育 人文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醫學模式的改變,護理學從生物醫學范疇向自然科學與社會學科相互交叉的范疇轉變。現代護理人才除了要精通專業知識、具備嫻熟的專業技能以外,還要有寬泛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才能滿足新時代護理職業的要求。因此,在護理教育中要注入人文教育,不斷的引導護理人員樹立堅定的專業思想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從而為病人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
1 護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意義
護理學專業是直接維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專業,護士的服務對象是人,包括健康的人,護士必須懂得人、理解人、有人文關懷能力,必須具有很強的人文精神。護理工作是最具人情、最富人情的工作,它必須是科技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結合的統一。因此,必須在護理教育中加強人文教育,培育護理人員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而目前的護理教育,卻放棄了“育”人的責任,人的教育被忽略,知識的教育、專業的教育被強化[1]。在當今的護患關系日益緊張的時代,單純追求技術的進步而忽略人性關懷,已然不能適應醫療衛生發展的需要,更不符合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從護理教育本身來看,加強護理人文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2]。
2 護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現狀
2.1 人文教育理念落后 護理學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學科。由于護理學形成于西方近代科學機械決定論盛行時期,因而在其相當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護理學還是側重于機械的操作,將護理對象看成有生命的機器而忽視了情感、心理、宗教信仰、社會角色等人文屬性,相應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傳統教育模式,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這種教育從側面表現在目前整體護理的形式化;人文護理的口頭化;護理糾紛的普遍化;護理人才的流失化;生活護理的厭煩化。
2.2 護理學人文課程設置不合理 國內各高校在人文課程設置上缺乏邏輯關系,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大多數院校,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學時數占總學時的比例不足10%。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設置面比較窄,內容單一。
2.3 師資力量薄弱 我國大多醫學院校都存在跨學科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沒有既懂醫學又精通人文的專業教師隊伍。
3 對護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思考
3.1 更新護理教育觀念是進行人文教育的先導 早在20世紀,美國醫學會醫學教育委員以及英國醫學委員會(GMC)就明確提出了要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這一切都表明護士特別需要具備豐富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要提高我國護士的整體人文素質,更新教育觀念是關鍵。在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要滲透人文素質教育。 3.2 改革人文教育課程設置 護理教育可圍繞專業培養目標,進行人文課程內涵的改革,適當增加一些人文課程,徹底打破原有“普通基礎課、醫學基礎課、專業課”三段式的護理教育課程結構體系,使醫學、護理、人文相互滲透。
3.3 加強師資隊伍培養 教師是實施教學的主體,教師的言行舉止、人格魅力,對護生的人文素質及未來的護理工作者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要提高護理教師的整體素質,要加強對專業教師的人文學科知識方面的培訓,使護理專業教師不僅具有淵博的護理學理論知識和嫻熟的操作技能,還必須相應具備教育學、社會學等人文科學知識,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把人文素質要求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融會貫通地運用,使學生逐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3.4 開展人文活動,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 所謂人文活動是指以人文教育為目的、以學生為主體而開展的各種課外活動,比如在護生的學習階段,有計劃地舉辦一些人文活動,如人文講座、美育講座等,會比課堂教學更貼切的讓學生體會到人文的氛圍。同時,還要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組織護生進入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社會福利院、孤兒院等地方開展各項公益活動,使他們在親身參與的活動中學會關愛病人、關愛健康和關愛生命,在學生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能夠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而這種情感體驗對于人文知識向人文素質轉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的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生命的意義,體會人文精神的真諦及價值,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職業道德素養,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綜上所述,人文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仍是護理教育的薄弱環節,加強專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結合滲透,是提升護理教育的當務之急和必由之路 ,只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對原有的課程設置進行全面的改革,優化課程結構;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另外,開展豐富的人文活動,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才能促進護理人文素質教育,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教育特點,從而培養出具有較高人文素養的護士,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
參 考 文 獻
[1]楊小麗,劉曉村.重塑醫學人文精神[J].醫學教育探索,2006,5(11):1066.
[2]張運生.關于護理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04,4(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