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教學實習中加強基礎護理教學的體會
蔡利群 余濤 李觀榮
【摘要】 目的 通過臨床教學觀察,探討基礎護理對于針灸學生臨床實習的重要性。方法 在教學中強調心理護理、保溫護理、針灸出針護理、起床臨床護理等環節,使學生認識到基礎護理的重要性。結果 做好基礎護理,可以提高治療效果、保障病人的安全,使病人滿意。結論 在針灸教學實習中注重基礎護理可以提高護理質量和臨床教學效果。
【關鍵詞】 教學實習;基礎護理
近幾年來我院先后接收了來自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省衛生學校、成都市衛生學校等醫學院校的針灸實習生在我院針灸科進行臨床實習。經過臨床教學觀察發現:為了達到更好的臨床實習效果,提高針灸的臨床療效,除了掌握正確的針灸操作手法外,還應做好基礎護理工作?,F將我們的做法和體會介紹如下。
1 做好心理護理
應該對首次接受針灸治療的患者做好心理護理。因為,一般人只是單純地認為針灸治療就是“扎針”。更有甚者竟把針灸治療的操作過程將西醫的打針輸液混為一談。由于擔心會“又痛又脹”,導致心理緊張,從而對針灸產生了畏懼心理。所以,在治療前,實習生一定要重視給患者做心理護理,以解除其緊張情緒有利于治療的進行。對于灸,也并非人人了解。有人認為“灸”等于“糾”、“抓掐肌肉之意:糾傷、糾腫、糾痛”;還有人將其理解為:“灸”,要用到火,火能燒傷皮膚,會進一步導致大皰化膿,最后發生感染甚至敗血癥。誤將灸法等同于臨床上一般燒傷的變化情況。也應該給患者做這方面的心理護理,解除其心理緊張情緒,才能得到患者的積極配合,便于針灸操作的順利展開。
2 強調針灸體位的重要性
在針灸治療過程中,體位的選擇也很重要。臨床上,針灸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來選取相應的腧穴,所以患者所擺放的體位也要有所差異。常用的體位有坐位、臥位(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伏俯臥位)等。在臨床教學中,經常發現部分實習生針灸操作時,注重針灸操作技術,忽略體位選擇。常常為了針灸操作的方便而選坐位,因此時有“暈針”或“暈灸”發生。據我省名中醫、華西醫大李觀榮教授經驗:“體位不當是暈針發生的重要原因”[1,2] 。臨床上針灸操作最佳體位是臥位(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伏俯臥位),而不是坐位。因此要求學生在針灸操作時選擇正確的體位。
3 一次性針灸針的運用
(1)使用一次性針灸針時,取針時要全神貫注。為了保障無菌操作,要從針柄上端將包裝紙撕開,由上至下,避免污染針身。針灸針雖小,但仍屬于有創性治療手段,帶習老師要認真進行示范,保障病人用針安全,做到一穴一針、多穴多針。(2)要注意包裝規格的選擇。一次性針灸針有多種類型,常用的有1寸、1.5寸、2寸。其消毒滅菌包裝,隨著廠家的不同,包裝的規格也有所差異,有1支包裝、2支包裝至10支包裝。學生實習時,最好首選規格為1支包裝或2支包裝以避免污染和浪費。
4 保溫護理的重要性
當患者躺在床上接受針灸治療時,不管采用何種體位(如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伏俯臥位等),只要患者躺下后,隨著留針時間的延長,會逐漸感到有些涼意甚至寒冷。即便是炎炎夏日,患者也并不感到施灸穴位區域有較多熱量。所以,只要是裸露的非施灸部位都應當進行保溫護理,尤其是足部,最容易被學生忽視。俗話說:寒從足下生。所以一定要做好足部保溫護理。否則,患者在留針幾十分鐘后,足心受涼,感覺下肢不適,會直接影響針灸療效。
5 出針的臨床護理
臨床針灸治療過程中,學生往往重視針刺操作,操作完成后,就只是等待出針,很少注意出針時的操作。常導致出針后皮膚發生不良反應。最常見的是皮下出血,輕者皮色青紫、紫瘢,重者皮膚高腫、甚至可有深部組織壓痛。預防的方法就是出針時及時按壓止血。一旦針刺部位皮膚出現不良反應,患者會感到疼痛,甚至持續數天。所以按壓是出針后臨床護理的關健所在。只要加強出針后的護理,就會防止以上不良反應發生。
6 起床的臨床護理
針灸治療完后起床的臨床護理是學生最易忽視的問題之一。有時在針灸治療結束時,如果未注意起床的臨床護理,有些病人會有摔倒的危險,特別是老人和腰腿痛者更易發生。這是因為我們針灸治療時,患者多采取臥位,針灸完畢后,往往都未注意起床的姿勢。有的像做體操“仰臥起坐式”那樣,一躍而起,這種起床姿勢非常危險,特別是有心腦疾患的病人;還有就是頸腰椎病患者也不能采取上述姿勢起床。正確的起床護理分為三步:第一步,囑患者自行側轉身體,左側或右側(如轉側身體有困難者,應輔助其轉側);第二步,醫務人員右手或左手扶住患者肩背部不要松開,順勢將患者平緩地扶持為坐姿;第三步,密切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待患者神氣平定后,才可以允許病人下床行走。這樣就可減少差錯事故的發生。 臨床教學中,指導實習生在針灸治療中,體會“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的重要性。在學習掌握針灸操作的同時,重視基礎護理,增強愛傷觀念,關心體貼病人,保證病人針療過程中的安全,將基礎護理工作貫穿在針灸治療的全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