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議“痰濁中阻型”眩暈患者的中醫護理體會

劉莉 白麗紅

【摘 要】 目的 探討痰濁中阻型眩暈癥患者的辨證施護方法。方法 我科自2009 年至今共收治眩暈患者50 例,其中辨證為痰濁中阻的患者共45 例,根據此證型患者的臨床主癥及兼次癥的表現,對其進行辨證施護。結果 提高痰濁中阻型眩暈癥患者的護理質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結論 辨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特色與優勢,也是中醫護理理論的精華。

【關鍵詞】 眩暈;痰濁中阻;辨證施護

1 概述

1.1 病因病機

痰濁中阻病位在脾,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水谷,又為生痰之源。多因素體肥胖、飲食不節、嗜酒肥甘,以致損傷脾胃,健運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濕生痰,痰中內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頭竅失養,故發為眩暈。此證型的病理基礎為實者,即風、火、痰、瘀擾亂清空。

1.2 臨癥表現

主癥見視物旋轉,頭重如裹;兼次癥見胸悶作惡,嘔吐痰涎,納少多寐。舌苔為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膩,脈弦滑。

1.3 護法治則

燥濕化痰,健脾和胃。

2 臨床資料

2009 年至今共收治眩暈患者45 例,其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齡最小68 歲,最大90 歲,平均79歲;病程最短3 個月,最長5 年。有高血壓病史的42 例,冠心病病史38 例,素體肥胖者3 例。

3 護理要點

3.1 一般調護

3.1.1 保持室內環境安靜、舒適,避免噪聲,室內光線以柔和為宜,不要太強,使患者心情舒暢。

3.1.2 室內溫濕度適宜,溫度在20~22 ℃,濕度為50~60%。根據病情可酌情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新鮮,但不可讓風直接吹拂患者,室內避免灰塵及異味刺激,禁止吸煙。

3.1.3 防止室內外溫差過大,以控制在6~8 ℃為宜。尤其夏季空調室內的溫度不宜調得太低,以26 ℃為宜,以防因溫度過低致患者在潮濕或暴熱的環境中突發眩暈。

3.1.4 隨著天氣的變化及時采取措施使用降溫或取暖設備,或在衣服被褥等方面適時加減,以使人體適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四時變遷,以順應天然。

3.1.5 生活起居有常,按部就班,養成習慣,順從人體生物鐘的節拍,科學合理地安排生活起居。

3.1.6 怕光線刺激的患者可戴太陽鏡,以減少眩暈發作。

3.1.7 不宜從事高空作業,避免游泳,觀水、乘船及作各種旋轉度大的動作和游戲。

3.2 體位與休息

3.2.1 輕者注意休息,可閉目養神,避免勞累,避免突然、劇烈更改體位及深低頭、旋轉等頭頸部運動。重者應臥床休息,枕頭不宜過高,以15~20°為宜。

3.2.2 重者伴有嘔吐流涎過多者應協助其采取平臥位頭偏一側或者側臥位,保持呼吸道通過,并及時清理嘔吐痰涎物。

3.2.3 當眩暈緩解后,還需休息一段時間,起坐動作不宜太快,少作旋轉、彎腰動作,行走時可用拐杖扶持或醫護人員陪伴。

3.2.4 注意勞逸結合,休息可以養精蓄神,恢復元氣,有利于機體的康復。

3.3 臨癥施護

3.3.1 神疲多寐

痰濁中阻的眩暈患者因脾陽不振,導致多寐,即精神疲倦、不分晝夜時時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又想睡的表現,而睡眠正常與否可以預示患者病情的好轉與波動。對待伴有神疲多寐的患者,在病情緩解后, 協助其安排合理作息制度,安排患者白天多參加些康復活動及娛樂活動,如看電視,聊天等,做些感興趣的的工作,避免從事單調的活動,使患者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午間安排午休1 小時左右,晚間9 點~10 點之間入睡。通過對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環境等多種有效的促進睡眠的護理措施,以保證患者夜間有高質量的睡眠,逐漸建立起良好的睡眠形態,最終恢復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習慣。

3.3.2 少食納呆

少食納呆者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保證其飲食均衡;多吃新鮮少油的食品少吃甜食;不吃太辣的食物以適當保護脾胃;飯前半小時內不宜飲水;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餐環境;飯菜注意色、香、味以增加患者的食欲;教會患者腹部按摩法,以增加腸蠕動,促進食欲。

3.4 膳食調護

3.4.1 “飲食有節”,定時定量[1]

《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及“飲食有節”,《內經》極力主張飲食應當適量。痰濁中阻主因飲食不節,此類患者飲食要適量、按時進食,堅決反對暴食暴飲。

3.4.2 “謹和五味”,飲食清淡

痰濁中阻的患者在飲食上循清淡易消化,宜食:薏米、紅小豆、西瓜、玉竹筍、冬瓜、玉米、小米、荷葉粥、蘿卜、豆類及豆制品、黑木耳、茄子、豌豆苗、西紅柿、萵筍、橘子、柚子、桃、豆油、茶、鯉魚、海蜇等清熱利濕之物。

忌食肥甘厚味、油膩、粘滯、燥熱等助濕生痰生熱之品,如:大棗、荔枝、桂圓、肥肉、黃芪、鵝肉等均為油膩助濕生痰之品,故應忌之。

3.4.3 高血壓病人除注意低動物脂肪、低膽固醇外,應適當控制食鹽的攝入。

3.4.4 凡吸煙飲酒者應戒煙酒。

3.4.5 進食的食物寒溫適中,以保持脾胃之氣的平衡協調。

3.4.6 肥胖患者飲食調護

《丹溪心法》曰:“無濕則不作眩”,而五臟中脾主濕,有濕則自生痰,3例素體肥胖者均為痰濕體質,再加上肥胖的病因病機與淡濁中阻型眩暈患者的病因病機有相同之處,故肥胖者易發眩暈,所以針對體型肥胖的此類患者應加強飲食上的調護。

3.4.6.1 肥胖者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戒除肥甘厚味、酸澀食品,如:豬肥肉、豬肝、海鮮、奶油、砂糖等。宜食味淡性溫平的食品,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濕、化淤祛痰的食物,如:芥菜、扁豆、牛羊肉、紅小豆等。

3.4.6.2 肥胖者最忌暴飲暴食和進食速度過快。

3.4.6.3 食療方:健脾飲。[2]

3.5 用藥護理

3.5.1 本型患者易伴惡心嘔吐,給予中藥制劑宜濃煎,少量頻服、冷服,服前飲少量生姜汁,吐后用淡鹽水漱口。

3.5.2 中藥湯劑宜飯后一個半到兩小時喝,起到健脾養胃的功效。

3.5.3 注意觀察用藥后的效果及反應,如有不良反應立即通知醫生給予處理。

3.5.4 高血壓病史者要堅持服藥,定期測量血壓。 3.6 情志調護

《醫學正傳》指出:“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臟: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憂思通脾,恐通腎,驚通心肝。故七情太過則傷傷五臟……。”情志變動可以損傷內臟,其中首先是心,因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為精神之所舍;中醫理論中又有“肝脾不和”“肝氣犯脾”等之說,可見情志活動與內臟關系十分密切,五臟間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眩暈病位在心,涉及肝、腎、脾。根據上述論述,調和五臟必先調和七情,養生必先心,心平氣自和,氣和則百病不生,情場安定,身體則自然康泰,有益于肝脾的恢復。

3.6.1 醫護人員對待此型患者應熱忱而嚴肅,態度和藹可親,體貼耐心地護理患者,而且要表現出沉著、樂觀、充滿信心。切忌因治療上的困難,在病人面前出緊張,以增加患者的精神負擔。

3.6.2 做好患者家屬的工作,使其密切配合,并通過他們給病人以開導。

3.6.3 教會患者多種方法以使保持樂觀的情緒,如:情志轉移法:靜思移法、愛好移情法;宣泄情緒法:向他人傾訴、讀書下棋等娛樂活動;引導情志法等。

3.7 運動養生

痰濁中阻型眩暈患者在運動養生上應遵循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因導而異,勞逸結合,勞而不倦的原則,如散步等活動。傳統運動以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為中醫傳統運動中的精華。

3.7.1 散步選用慢速(每分鐘60~70 步)和中速(每分鐘80~90 步)散步,每次30~60 分鐘。

3.7.2 五禽戲:虎戲主肝、鹿戲主腎、熊戲主脾、猿戲主心、鳥戲主肺,每日堅持一遍達到調和七情及五臟的目的。

3.7.3 八段錦站式中三式,調理脾胃須單舉有調理脾胃的功效。

3.8 安全護理

痰濁中阻患者的主癥仍為視物旋轉,頭重如裹,有容易發生跌倒的危險,所以安全護理也尤為重要。對此類患者進行防跌倒評估,在其床頭做好防跌倒的標識,全員皆知,將安全護理納入其護理計劃中。

3.8.1 病室床、桌、椅擺放合理,位置固定。

3.8.2 病區地面平坦,無障礙物;走廊、病室設有地燈,保證患者夜間行走安全;地面清潔后及時放置“小心地滑”的警示標志。

3.8.3 患者在病區內走動時建議穿防滑鞋,衣褲不宜過長,行動不便的患者有專人陪伴。

3.8.4 對口服降壓藥并能自由活動的患者在睡前將便器、呼叫器放置在患者伸手可及之處。

3.8.5 對住院患者及其陪護提供相關的防跌倒的教育,掌握防跌倒的干預措施。

3.8.6 對步態不穩的患者,進行步態訓練,指導正確使用輔助工具。

3.8.7 多寐的患者不宜從事高空、水下、駕駛等危險工作以防意外發生。

4 體會

眩暈是中醫常見的一種疾病。盡管眩暈證病因病機復雜,但通過整體觀念,根據患者不同的癥候、個體差異和發病因素的不同,開展不同分型的辨證施護,從調適飲食、控制體重、用藥觀察、情志護理、健康鍛煉等方面加以指導,可以有效降低各種誘發本病的危險因素,促進眩暈證患者的康復,減少并發癥,提高護理質量。

[1] 杜同仿.黃帝內經養生寶典》.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2] 張伯臾.中醫內科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4: 204-207.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