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護理特色之研討
蔣麗平
中醫學歷史悠久,是中國人民同疾病作斗爭而累積的智慧結晶,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為中國人民的保健事業、為世界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中醫學不僅在辯證論治等方面有獨到之處,而且在護理工作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點,下面筆者將對中醫護理的特色做一探討。
1 中醫護理學側重心理護理
中醫病因學說認為,當人的心理或情緒出現比較劇烈持久的波動時,容易導致疾病的發生,在《黃帝內經》中就有相關的論述,認為人們異常的心理活動變化與疾病的發生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這段話是說,人的情緒的異常變化,對五臟六腑會出現不同的影響,都會導致人體氣血逆亂,臟腑機能失常。此時,除了對患者運用相應藥物進行治療之外,也可輔之以心理護理,對患者進行心理調節,使病人心境平和,氣血調暢,肝氣舒達,脾胃健運,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得以緩解,戰勝疾病的信心也得以增強,由此,在疾病治療方面,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醫學其實很早就對心理護理有研究,主要方法包括祝由、情志相勝等。
(1)祝由:“祝由”一詞出自于《素問·移精變氣論》:“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祝由”是一種以言語開導為主的心理療法, 通過祝說發病的原因與疾病的由來,對患者的精神情緒進行調節,以達到調整患者氣機,使精神內守而化解疾病的方法。這種方法也可稱為“移情異性法”、“移精變氣法”。馬蒔云:“祝由者,祝其病所由來,以告于神也。上古毒藥未興,針石未起,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病也”[1]。但是祝由實施者需要注意的是,移情并不是對患者的情感進行壓抑,而是改變其指向性,易性也不是取消其個性,而只是更易、消除其消極的情緒因素[2]。
(2)情志相勝法:這種方法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這段話的意思是,按五行生克理論,對一些情志致病的患者,在臨床上,可以有意識地采用某種情志活動,因另一種情志刺激而引發的疾病進行輔助治療。正如吳昆在《醫方考》中所說:“情志過極,非藥可愈,須以情勝,《內經》一言,百代宗之,是無形之藥也”[3]。
2 中醫護理可選擇辯證施護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兩大基本觀念之一,是運用八綱將通過中醫四診所取得的病情資料進行辨證分析,分清疾病的表、里、寒、熱、陰、陽、虛、實,以及疾病發病的原因、病理、性質和部位,臨床醫生對這些病情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制訂出相對應的治療原則與方法。辯證分析運用到臨床護理也是可行的,雖然醫護屬于不同崗位,但他們都是屬于一個整體,所以可以根據護理對象的不同情況,制訂不同的護理措施。例如在飲食方面,根據病情性質,制定相應的飲食原則與方法,如病性有寒熱之分,依照《黃帝內經》“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之說,進行臨床護理之時,如果是寒癥病人,則須給予溫熱性質的飲食,忌食生冷寒涼之品,如果是熱癥病人,就應該采取相反的護理措施。 3 從三因制宜到三因施護
結合中醫理論,從臨床醫生的角度,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需要做到“三因制宜”,即因人、因時、因地制宜。而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也需要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生活習慣、體質、精神狀態以及氣候、地理等因素,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做到三因施護,也就是因人施護、因時施護和因地施護。比如老年人各項生理機能減弱,氣血虧虛,所患疾病性質多為虛證或者是正虛邪實之證,因此護理多用補益正氣之法,以祛除病邪。再如冬天天氣寒冷,人體腠理致密、毛孔開放不暢,患者服用辛溫解表之藥后,可以囑咐病人適當增加衣物,或者喝熱粥湯,提高發汗之力,最終使邪從汗解。
4 從護理的角度“防未病”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這段話提出了中醫“治未病”的思路,強調了治未病的重要性,現在已經成為了預防醫學的座右銘[4]。對于臨床護理而言,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護理過程中,可以針對病情,結合病人的體質、環境、氣候等因素,預先應用相應措施,如調養精神,如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勞逸適度,如飲食合理等方法,達到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的目的。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學有著自身的優勢和特點。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建立,隨著臨床護理學的進一步完善,中醫護理中的這些特色,將會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 考 文 獻
[1] 馬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l37.
[2]陳玉風.淺談臨床患者的中醫心理特色及護理[J].中華醫護雜志, 2007,4(10):959-960.
[3]吳昆.醫方考[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60.
[4]韓洛川.中醫心理衛生及心理衛生療法[J].陜西中醫,2006,27(7):83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