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60例心力衰竭便秘的中醫護理
馮素敏
【關鍵詞】 心力衰竭 充血性 便秘 護理
便秘是指大便干結難解,或艱澀不暢,時間延長。2005-07—2007-08,筆者對60例心力衰竭便秘患者采用中醫護理,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均為我院心臟中心導管室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齡43~82歲,平均62歲;心力衰竭病程15日~12年;便秘病程3~7日。
1.2 診斷標準[1]
①排便時間延長,3日以上1次,糞便干燥堅硬;②重者大便艱難,干燥如栗,可伴有少腹脹急、胃納減退等癥;③排除腸道器質性病變。
1.3 護理方法
1.3.1 一般護理
保持病室清潔、安靜,根據季節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保持床鋪平整,絕對臥床休息,避免搬動,協助患者翻身。
1.3.2 心理護理
心力衰竭后便秘可導致患者精神緊張、恐懼、焦慮、抑郁、悲觀失望,因此要提供清靜舒適的休養環境, 使其情緒穩定, 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要時刻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化,善意疏導,消除煩悶、抑郁情緒, 使患者保持心情舒暢,提高療效。
1.3.3 飲食護理 飲食要適合病情,以少量多餐為原則,給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低脂、低鹽、易消化食物,忌辛辣肥甘生冷刺激性食品。水腫嚴重者限制水攝入量。心神不寧者飲食宜清淡,戒煙酒、濃茶,予酸棗仁、紅糖水;無進食障礙者,予多渣的膳食及新鮮而富有營養的水果、蔬菜、豆制品;腸道氣滯者,配用一些理氣食物,如蘿卜;陰虛腸燥者予滋陰降火、涼潤多汁的食物,如蜂蜜溫開水沖服,適當增加花生油、豆油、芝麻油等植物油的攝入。
1.3.4 預防褥瘡
必須做到勤翻身,要檢查皮膚、衣服、被單是否干燥和平整,當受壓皮膚發紅時,應用手掌按摩,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1.3.5 穴位按摩
患者仰臥,寬衣解帶,操作者站在患者的右側,先用一指禪法在天樞、中脘、大橫穴位按摩,各1~2 min,再用手掌以順時針方向環形腹部按摩10 min,使熱量深透腹部,最后按壓長強穴2 min,每次15~20 min,每日 2次。注意事項:術者操作前應剪指甲,按摩用力應均勻、柔和、有力、緩慢、持久,取穴準確,強度以患者局部有酸脹感為度。按摩前囑患者排空小便,餐后30 min內不得按摩。
1.4 療程 7日為1個療程。
1.5 療效標準[1]
治愈:2日以內排便,便質轉潤,排便時通暢,伴隨癥狀消失;顯效:2日以內排便,便質轉潤,排便欠暢,伴隨癥狀緩解;有效:3日以內排便,便質先干后軟,排便欠暢,伴隨癥狀緩解;無效:癥狀無改善。以(治愈+顯效+有效)統計總有效率。
2 結 果
本組60例,治愈36例,占60%;顯效12例,占20%;有效8例,占13%;無效4例,占7%;總有效率93%。
3 討 論
心力衰竭患者應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便秘用力排便加重心臟負擔而發生猝死。筆者認為心力衰竭后便秘的原因為:①環境或排便姿勢的改變和發病后緊張、恐懼、心情不暢等心理及精神因素引起;②不能進食或進食減少、食物殘渣少、食物結構改變,對腸壁的刺激無法引起排便反射,腸蠕動減弱,糞便在腸內積滯;③因臥床而活動量少,腹肌松弛,腸壁肌肉、膈肌、腹肌收縮無力,排便困難。此外,中醫學認為患病后悲傷憂慮,情志不暢,氣機郁滯,“氣內滯而暢不行”,使大腸傳化功能失調形成便秘。心力衰竭多發生于中老年人,臟腑功能本已漸衰,發病后氣血大虧,形成氣血津枯之體,津枯腸道干澀,瀉下功能減弱;氣虛則大腸推助無力,糟粕滯留于腸中,正如宋代醫家張銳所說:“氣弱傳導不利……皆令大便秘滯。”
目前常用的藥物治療便秘,雖有一定療效,但副作用多:干擾腸道正常活動和吸收,長期使用可形成醫源性便秘;引起腹痛、腹瀉;使用緩瀉劑往往停藥即發,日久導致結腸神經黏膜損傷,傳輸功能障礙而加重便秘。采用中醫綜合護理方法可避免上述副作用。由于心理精神因素在便秘的過程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及時予以精神疏導,調暢情志,消除患者顧慮、抑郁情緒,使情志舒暢,氣機宣達,則推助有力。飲食有節,清淡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及新鮮的蔬菜、水果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補益氣血。辨證施食能增強腸蠕動或潤滑腸道,促進大便排出。根據“穴之所在,主治所及”的理論,取中脘、天樞、大橫等腹部穴位,通過對以上穴位進行按壓及腹部按摩,可以刺激腸蠕動,加強腹肌的力量;同時天樞為大腸募穴,具有調整陰陽升降之功,穴位按摩可升清降濁,調暢氣機以通腑實;長強為督脈起始穴,調理一身陰陽之氣,為主治肛腸疾病的首選穴,具有疏泄肛門局部氣血瘀滯功能。以上幾種方法結合,即可達到行氣導滯、理腸通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