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議中醫護理與老年養生保健

佚名

作者:劉俊敏 耿麗萍 趙海娟

【關鍵詞】 養生 中醫護理學

機體自然老化過程的速度,不僅取決于遺傳因素、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也取決于個體的自我保健。在老年人的養生護理中,應攝養于無疾之先,如《養生三要》所說: “人之年壽長短,元氣所稟,本有厚薄,然能善養,亦可延年。”中醫護理不僅包括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獨特的護理技能,還有簡便易行的養生方法,符合生態學中環流、協調、平衡的基本原則,是極有價值的保健意識和模式。

1 強調心理護理

1.1 心理護理的意義 因為退休賦閑而社會角色改變、人際關系疏遠,或者因家庭解體而孤獨和產生被遺棄感,以及因為對過去時光的眷戀而沮喪,老年人易產生抑郁、多疑;因為經濟拮據、行動困難,老年人易產生悲觀厭世甚至輕生的消極心理。針對這些老年人,可通過心理教育和心理訓練,予以一定幫助、指導,從而解除心理障礙。心理教育是培養意志, 改良性格, 提高心智的教育;心理訓練是強調自我調解的一種訓練,是通過語言進行分析、啟發、開導,使老年人充分領悟而達到正常心理狀態。

1.2 心理調解內容[1]

1.2.1 減輕心理壓力,增進心身健康

要幫助老年人正確認識壓力,學會自我減壓,調整目標,降低期望值,量力而行,盡量避免同一時間內做幾件大事,并且善于主動向外宣泄壓力。

1.2.2 培養穩定心理,防止過激反應

指導老年人用平心法進行自我訓練,這是保持自我心情平靜的一種方法。如與世無爭,不為名利、金錢、權勢所困擾,不貪不沾,看輕身外之物;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陶冶情操,充實和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努力使自己做到恬靜虛無;掌握自我控制情緒的技巧,理智處理各種問題,切忌感情用事;增強自信心;學會關心別人。

1.2.3 正確對待心理創傷,擺脫緊張情緒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心理應激能力減弱,易于造成心理創傷。可以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將受相同打擊的人組織在一起,介紹各自受打擊后的感受,既是傾訴,又是互相鼓勵,促使盡早從創傷中恢復過來,重新開始生活。

2 中醫養生方法

2.1 起居有常,動靜結合

《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供給人以五氣,地供給人以五味,以保證人體臟腑功能的正常發揮,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密切相關。《靈樞·歲露》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四時氣候的變化與人的生命活動是對立而統一的2個方面,人體必須適應四時氣候變化來維持生命活動。因此,人的生理活動是人與自然界求得統一的表現。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春夏之季,由寒轉暖,應早起床,在室外適當活動。秋冬之季,氣候逐漸轉涼,應注意防寒保暖,可在中午時室外散步。根據老年人的不同情況,制定適宜的休養計劃,建立合理的生活起居制度。特別應注意老年人早睡早起的習慣,調整作息時間,保證每日有6 h以上的睡眠時間和1 h的午睡時間;入睡時避免聲、光和寒冷的刺激;睡前忌飲咖啡、濃茶等,可根據情況稍進豆制品和熱牛奶以助入眠。

2.2 合理膳食,營養平衡

應保證攝入必要的營養成分,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飲食宜定時定量,少量多餐,經常保持似饑似飽的狀態;飲食攝入應注意三高一低四少,即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低脂肪,少鹽、少油、少糖、少辛辣調味品;每日攝水量保持1 500~2 000 mL;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食物要燒熟煮透,進食應細嚼慢咽;睡前不宜進食;忌食煙、酒、油煎、燒焦、腌制、發霉、堅硬等食品;提倡食用營養豐富、爽口美味的藥膳食品。

2.3 適當運動,強身健體

保持老年人腦力和體力協調的適當活動與營養同等重要,《莊子·刻意》記載:“吹口句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這是要求人們用調整呼吸和模仿禽獸活動的姿態,即通過適當的身體活動以調和人體氣血陰陽,強身健體。指導老年人健身運動應注意的是:除自理生活、料理家務等日常活動外,安排一定時間的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步行、慢跑、爬坡、上下樓梯、打羽毛球等運動量適中的運動;宜在早晨起床后,選擇空氣清新的地方,注意每日定時、定量、有規律地運動;時間因人而定,以不疲勞為度;運動時注意安全,以防跌仆,發生骨折等意外;指導老年人自我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助消化、緩解便秘等。

3 重視中醫護理

生命活動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即人體的陰陽平衡過程。中醫學以陰陽概括自然、人體之間以及各個組成部分的根本屬性。在陰陽平衡的基點上,自然是和諧的,人體是健康的,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是一個動態的、開放型的體系,是由多個組成部分構成的系統,具有系統的一般特性和功能,也通過系統內各要素的生態關聯,形成系統整體的功能。人體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復雜性不僅在于人的生理系統的平衡,還包括人的機體與精神的協調,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這些構成單位之間以及各自內部不是單一聯系,而是處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因果鏈條之中,具有典型的生態屬性和特征[2]。老年人作為生理過程的特殊階段,物質基礎相對薄弱,更需要從生態取向出發,樹立生態保健意識,通過保健的方式維護機體的活力。在生態性的保健和養護中,形成天人相應、身心相關、防治互動的保健環流。這種積極、健康、理性的保健思想和模式,必將在老年人養生健康中發揮出其巨大的潛能和積極的效果。

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中醫護理解決好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養生保健指導的問題,對提高老年人生命質量起到積極作用;還可降低老齡化社會的成本,減輕青、壯年人口的后顧之憂,使老人安享晚年,老有所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對整個社會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理義.老年心理保健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35. [2]崔宇紅,馬鄭萍.中醫護理與老年人生態保健[J].甘肅中醫,2006,19(9):38.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