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文關懷在精神科護理中的運用
范喜英
【關鍵詞】人文關懷 精神病人 護理
人文關懷,又稱人性關懷、關懷護理、關愛[1]。護理人文關懷是指在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以人道的精神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權利與需求、人格與尊嚴的真誠關懷和照顧[2]。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人文關懷在臨床護理中日顯重要。在精神科護理中,由于精神病人病情的特殊性,大腦功能活動紊亂,導致認知、情感、意志與行為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的異常,有些可伴有生理功能障礙,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筆者通過以人文關懷理念為指導,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務,患者及家屬滿意率提高,患者的外顯行為(主動服藥、遵守院規、主動配合治療及檢查、良好的衛生習慣、克制不良行為、安心住院)和內顯行為(情緒穩定、關系和諧、人格統一、適應環境)表現良好。現將我科實施人文關懷的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9年5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我科共收治精神病患者430人,其中精神分裂癥318例,分裂樣精神病48例,情感性精神病37例,器質性精神病12例,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3例,焦慮癥4例,精神發育遲滯4例,其他4例,符合CCMD-3-R診斷標準。
2 人文關懷的具體措施
2.1入院初期的人文關懷 患者入院初期,患者處于癥狀高峰期,無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全,常表現為敵對、反抗、不合作、緊張、害怕、焦慮、抑郁等心理。這一階段護理人員應以親切的語言安慰和勸說,根據病情,采取與患者或家屬進行入院宣教,介紹住院環境、分管醫生、護士、護士長及各種住院制度(安全制度、物品管理制度、保護性約束制度等),幫助盡快適應病區環境。在接觸患者前要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家庭、婚姻、學習、經濟情況、職業及興趣愛好等,注意接觸的技巧及語言的藝術,尊重病人的人格與權利,滿足合理要求。同時落實好患者的基礎護理,主要包括安全護理、日常生活護理(口腔和皮膚的護理、排泄護理、衣著衛生及日常儀態的護理)、飲食護理、睡眠護理、探視護理等。
2.2恢復期的人文關懷 經過治療,患者病情恢復,這一階段,護士應深入患者,用關切的語言詢問患者的感受,給患者恰當的稱呼,要從細微處讓患者感到護士的端莊、熱情、認真、和藹與博學,使患者認識到為他服務的護士有高尚的品格和精深的知識,從而相信、服從護士的管理與服務。
從環境的管理上,保持床單元的干凈、整潔,生活用具有標記并集中管理;從患者的生活上,根據飲食愛好訂餐(除醫囑有特殊飲食外),根據家屬要求提供幫助購物便民服務(如水果、日常用品、衣物等)、提供接聽電話及打電話,每天進行儀表整理及指導2次,并讓患者照鏡子,滿足病人的審美要求,起床時間播放輕音樂及指導語,讓患者在輕松中得到生活提醒及接受健康教育;平時有組織的開展工娛治療、文體訓練、集體健康教育、生活技能訓練及心理技能訓練等,并在病友當作選舉生活委員、組織委員、文娛委員、勞動委員、安全委員、愛心委員,讓他們在活動中發揮優點長處,樹立信心,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及增強社會責任感。 每月召開家屬聯誼會一次,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以及家庭、社會支持與關懷的平臺。此期健康教育的重點是加強對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介紹治療的方法、各種檢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項,疾病的名稱、臨床表現、藥物副反應及應對措施。為患者答疑解難,使患者受到鼓舞,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另外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進行個性化心理護理。讓患者在治療中得到快樂,在快樂中得到治療。
2.3出院期的人文關懷 這一階段的人文關懷教育有:出院后堅持按醫囑服藥的意義、藥物服用的方法及保管方法、生活指導、復發的先兆及應對措施,家庭護理,并告知隨診時間、聯系方法、隨診地點,教育時需以患者、家屬或單位共同參與,方式:口頭宣教及書面指導,并發放資料。
2.4跟蹤社會化護理 患者出院后仍需較長時間服用藥物,家庭康復護理成為醫院整體護理的延續,護理人員對患者出院后15天、1個月、2個月、每隔2個月進行電話回訪,了解治療、康復情況,適時提供護理咨詢及健康指導,更好的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
3 結果
通過對精神病患者采取一系列的人文關懷措施,提供人性化的護理服務,為患者營造了一個和諧、愉快的住院氛圍,提高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及生活質量。每月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滿意率均在95%以上。
4 體會
營造人文關懷的氛圍,盡可能給予患者精神上的呵護,心理上的寬慰、行為方式上的指導;尊重和同情患者,滿足患者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3]。使患者生活得舒適、愉快,增加治療和護理效果,從而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同時充分展現了新時代護士的精神風貌,護士的人文內涵不斷豐富和提高。
參 考 文 獻
[1]王菊吾,葉志弘,蔡學聯,等.關懷照護的本質和內涵[J].護貍研究,2005,19(1):1-2.
[2]何春渝,臨床護理中人文關懷[J].家庭護士,2006,1(08):102-103.
[3]何翔,舒春梅.人文關懷在護理工作中的體會[J].科學咨詢,2009,9(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