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早期心理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影響
李麗娟 王慶東
【摘要】 目的 探討早期心理康復對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影響。方法 將60例腦卒中后心理和情感障礙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兩組年齡,性別,文化背和社會背景,神經系統缺損評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每天均常規給予神經內科和康復治療,觀察組同時給予心理和情感障礙的護理干預8周。于治療前及治療后4周和8周進行HAMD抑郁量表評定,于治療前及治療后8周進行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結果 兩組治療后4周、8周的HAMD評分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8周神經系統缺損評定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 早期心理康復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復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 腦卒中 心理康復 急性腦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對健康危害極大,不僅威脅患者的生命,而且嚴重影響幸存者的生活質量。而抑郁癥的發生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心理和情感障礙表現形式,并對預后有重要影響。有學者指出:抑郁影響患者的運動及認知功能的恢復,影響其康復效果[1]。本文通過對3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在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心理康復后的療效觀察,旨在探討早期心理康復對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確診的腦卒中后抑郁(PSD)患者60例,均是以抑郁為主要表現的心理和情感障礙患者,并經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測定,均無意識、聽理解和認知功能障礙。腦卒中均按中華醫學會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進行診斷[2],并經CT或磁共振成像證實。抑郁癥診斷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3]。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61.1±3.8)歲;病程(11.2±2.7)d。腦梗死25例,腦出血5例;HAMD評分為輕中度抑郁26例,重度抑郁4例。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60.9±3.6)歲;病程(10.9±2.4)d。其中腦梗死24例,腦出血6例;HAMD評分為輕中度抑郁25例,重度抑郁5例。兩組性別、年齡、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包括脫水降顱壓、控制血壓,改善循環和腦代謝,營養腦細胞,對癥治療等,同時采用相同的康復治療方案,包括物理和作業治療,并配合以針灸,按摩等。觀察組在此治療基礎上分階段針對性實施心理和情感障礙的護理干預措施,包括:了解患者的生活背景,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心理支持:包括傾聽、解釋、指導和鼓勵等干預程序;矯治認知偏差。 1.3療效評定標準 抑郁評定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得分<7分,抑郁癥狀基本消失為治愈;得分減少>5分,抑郁改善者為好轉。神經功能缺損采用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4]。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治療前后兩組量表評分數據以x±s表示,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治療后4周、8周時觀察組HAMD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8周后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1,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x±s)
表2 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