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老年人的心理淺析及心理護理
張惠
隨著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老年人的保健意識不斷增強,人類的平均壽命日見增長;隨著老年人在社會人口中的比例不斷增加,老年心里護理及老年慢性病護理的需求大大增加;人們醫療環境的改善,軀體疾病得到了良好的救治,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個特殊時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階段,也是人類生活價值的最后時期,這一時期隨著生活適應能力的下降,身體狀況的減退,及易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因此對老年人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
1 老年人的特點
1.1 老年人認知變化
隨著年齡增長,感知的適應性變化最明顯。表現為視力明顯減退,出現所謂的“老花眼”;聽力下降,尤以70 歲以后明顯;味覺、嗅覺、皮膚覺在60 歲以后都有明顯下降;記憶力下降表現為記憶廣度、機械識記,再認和回憶等均減退;思維的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組織質量和腦細胞數減少,萎縮,思維遲緩。
1.2 老年人的社會變化
由社會人變成自由人,社會角色發生了變化,短期內可能不適應,隨之而帶來情緒上的變化,表現為消沉、郁悶、煩躁等。
1.3 人格的變化
不安全感主要表現在身體健康,經濟保障兩方面。由于權勢的失落而誘發的孤獨感;由于子女關心照顧的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導致的孤獨和苦悶。適應性差對周圍環境的態度和方式趨于被動,依戀已有的習慣對新環境很難適應,拘泥刻板,速度減退,因循守舊。
2 老年人的心理狀態
2.1 惶恐遺棄感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各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導致機體調節功能不足,抗病能力減退,適應力下降,心理狀態也隨著老年人特有的變化而出現異常;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經歷,并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工作崗位上擔負一定的職務,一旦離開工作崗位,會因年老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虛和被遺棄。子孫不孝,家庭不和睦,生病后住院擔心花錢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尤其是一些診斷不明確,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癥,給家人帶來煩惱,給自己帶來痛苦而焦慮,緊張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機體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軀體疾病,造成惡性循環,對治療效果不顯著的疾病,更易使老人們產生惶恐感。
2.2 孤獨寂寞感
孤獨寂寞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心理特征。有些老年人由于神經抑制高于興奮,喜歡在安靜的環境中生活。但是當他們離開工作崗位時,則往往若有所失,子女成家立業,各奔東西,加之親朋亡故,更加孤獨寂寞,憂心忡忡。特別是生病住進醫院時周圍都是陌生人,這樣病人自然更易產生孤獨寂寞感。
2.3 量焦慮抑郁感
老年人愛操心,他們既關心兒孫的進步成長,對有些年青人的生活習慣又看不慣,又管不了,只覺得自已年齡大了,力不從心,不中用了,因而焦慮不安。當有病時,這種心理更為明顯,常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少言寡語,對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有的飲泣不語,還有的自暴自棄,放棄治療,甚至出現輕生念頭。有時往往因一些小事發脾氣,性格孤僻、固執,不易與人合作,不能自制。
2.4 多疑、啰嗦,自卑感
由于存在自卑心理,別人說話時,總懷疑是議論自己。子女們因工作忙,不能及時看望,問寒問暖,使老人就以為兒女冷落他們,自己老了沒有用了,常因一些小事生氣,流淚,甚至悲憤而輕生。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記憶力減退,敏感、多疑、愛嘮叨,對人不信任、斤斤計較等,造成與家人及周圍人溝通困難,人際關系緊張。
3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3.1 焦慮緊張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軀體各器官功能減退,易患許多慢性疾病,由于對身體健康問題的擔憂,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癥,給家人帶來煩惱,給自己帶來痛苦而焦慮、緊張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機體抵抗力下降,久而久之就患上軀體疾病。
3.2 抑郁
由于離退休后,社會角色的轉變,一時難以適應,認為自己對社會、對家庭沒有貢獻了,成了社會、家庭的負擔,而導致抑郁,有的老人喪偶后,一個人獨自生活,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務,對老人缺乏關心、照顧,老人長期生活在孤獨與寂寞、單調等待之中,久而久之,便覺得生活毫無意義而導致抑郁,甚至有輕生的念頭。有的老人長期生活在軀體疾病折磨之中感到生活沒有希望而采取自殺這種極端行為。
3.3 溝通障礙、人際關系緊張
老年人由于腦組織萎縮,腦細胞減少、腦功能減退而導致智力水平下降,記憶力減退,敏感、多疑、愛嘮叨,對人不信任、斤斤計較等,造成與家人及周圍人溝通困難,人際關系緊張。
4 老年人的心理護理
4.1 確立生存意義、正確對待身體的變化
老年人盡管理解衰老是機體不可抗拒的規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盡量健康長壽。他們往往不希望別人說自已老,因此在老年人的心理護理中我們應該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心理狀態和需要,制定合理的護理程序,通過護士美好的語言和親切的交談,與患者溝通,改善他們的不良心理情緒,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康復。老年人應客觀地意識到歲月不饒人,要正確地對待身體的變化,要定期體檢,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不要抱僥幸心理,麻痹大意,延誤治療;也不要被疾病嚇倒,要坦然面對死亡,正確對待和認識生老病死這一自然規律,要認真地過好每一天,不僅應老有所養,還要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4.2 保持與外界環境的接觸
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這樣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悅心情,又可以及時的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在退休之前要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工作,充分認識退休是將工作崗位讓給青壯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質量及工作效率,更快的推動社會發展這一客觀道理。退休后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發揮余熱。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使生活豐富多彩。
4.3 生活要規律、適度結合腦力體力勞動
老年人要學會安排規律的生活與合理的作息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體質狀況有選擇性、有規律地進行散步、跑步、打球、太極拳等體力運動和下棋、打牌等腦力運動,這樣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延緩大腦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緩記憶力、思維能力和精力的減退。
4.4 家庭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礎
老年人常會感到孤獨,希望得到家人的關心、愛護和照顧,因此子女應經常與老人溝通,遇事與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應有的尊重。社會、社區、家庭、單位都要關心老年人的生活,尤其是對喪偶老年人的生活應更加倍關懷。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否,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一般來說心理健康和軀體健康是互為關聯的,老年人往往只重視自己的軀體健康,很容易由于軀體不適造成心理壓力,引發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故社會和家庭都應為老年人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減弱或抑制產生消極情緒的環境因素,讓老年人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身體狀況,適當參加社會活動。
4.5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對于住院或門診輸液的患病老人,護士在患者面前一句好的語言、一句體貼入微的問候,可使患者得到極大安慰。護士用自己文雅和友善的語言給患者鼓勵安慰體貼和關懷會使患者產生信任感,只有這樣才能全面了解患者,對患者才能實施準確的心理護理,護士只有不斷提高語言藝術水平才能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
4.6 提高護理人員健康水平
護理人員自己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健康、愉快、穩定的情緒、飽滿的精力和耐心去影響并幫助患者解決心理問題,達到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恢復健康的目的。要提高護理人員健康水平就必須加強自身修養,熱愛護理工作,努力學習,積極進取,正確地對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樹立良好的人生價值導向,積極、樂觀地對待人生。
總之,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時期,是身體及心理極易出現問題的時期。在老年病人的護理過程中,應熟悉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及時發現老年人的變化,全面了解不同的老年病人在心理上的差異,細心周密地進行護理,這樣才能對疾病進行的正確診斷并及時治療,才能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老年人則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與家庭、社會的溝通,及時治療慢性疾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使之愉快地度過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