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48例小針刀治療中老年膝骨性關節炎的護理體會
張婭
【摘 要】 目的 探討小針刀治療中老年膝骨性關節炎的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法。方法 常規小針刀治療膝骨性關節炎48 例,治療前進行患者全身情況的評估、心理疏導;治療中嚴格無菌操作;治療后注意觀察患肢情況、交代注意事項、行飲食及生活指導、早期進行股四頭肌肌力和膝關節屈伸活動的功能鍛煉。結論 小針刀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周到細致的護理干預和有效的功能鍛煉有利于中老年人關節功能的恢復,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關鍵詞】 小針刀;膝骨性關節炎;護理
膝骨性關節炎是以膝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和關節表面、邊緣形成新骨為特征的內在的非炎癥性疾病,是中老年易患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主要臨床表現為慢性進行性關節疼痛,負重、活動時加重,下蹲起立困難[1]。嚴重危害中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降低中老年人患者的生活質量。我科對48 例中老年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了小針刀治療,同時配合良好的護理干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8 例患者,其中14 例男性,34 例女性,年齡45~78 歲,病程2 個月至20 年。4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疼痛,晨僵≤30 min,下蹲起立及上下樓梯困難等。X線檢查示不同程度的改變,如:骨質增生、軟骨下骨硬化、關節間隙狹窄等。
1.2 治療方法
按《針刀醫學原理》[2]中操作規程進行:首先在膝關節周圍有痛點和壓痛點處進針刀,如髕下脂肪墊、髕內外側支持帶、脛腓側副韌帶等,按針刀的常規操作先縱行后橫行松解剝離。如X線片顯示膝關節周圍存在骨質增生,則在邊緣骨質增生處進針,刀口線和骨刺的豎軸垂直,在骨刺尖部附著的軟組織切開松解術,然后在伸直膝關節間隙的外側選一點,在中間部位把該處的副韌帶切斷少許。針刀治療后患者仰臥,醫生一手握住踝關節上方,另一手托住小腿上部,在牽拉狀態下進一步松解軟組織,恢復關節力學平衡。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很多患者從未接觸過小針刀,對小針刀還不了解,非常緊張害怕,把疼痛的感覺擴大化,因此要耐心細致地向患者介紹小針刀的規則及注意事項,并安慰患者,消除其恐懼心理,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穩定的情緒對小針刀治療后的康復至關重要。
2.2 治療前的準備
①治療室常規消毒,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準備好一切搶救物品及藥品。②要配合醫生對患者做好術前常規檢查,嚴格掌握適應癥,以排除嚴重的器質性疾患或全身感染性疾患。③局部皮膚的選擇要完整,無破損、發炎、瘢痕等。④不宜在患者空腹狀態下行小針刀治療,防止暈針的發生。
2.3 治療中的護理
①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防止感染。②觀察患者的反應:患者感到酸脹時為正常針感,在分離過程中疼痛一般能忍受,護士通過與患者交流,分散注意力,可減輕疼痛,密切觀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呼吸、心率等變化,發現異常立即報告醫師,停止小針刀治療,采取積極有效的搶救措施。
2.4 治療后的護理
①小針刀治療術后立即用無菌紗布覆蓋針孔,膠布固定。②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創面大小,必要時用抗生素或消炎止痛藥,以防止感染或減輕術后不適感及疼痛。③術后讓患者休息30 分鐘,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預防術后暈針的發生。④術后24 小時局部不宜熱敷、理療及按摩治療,以防手術部位水腫或血腫的發生。⑤術后3 天內要避免過度牽拉、活動患處,以免造成再次撕裂損傷,使創面出血或滲出液過多而影響療效,5~7 天后復診。⑥治療后應注意膝關節的局部保暖,避免在潮濕環境中久坐,不宜用冷水洗膝關節,必要時可配戴護膝或在24 小時后用熱水袋熱敷膝部。
2.5 指導功能鍛煉
患者術后第二天可以在床上進行康復鍛煉,主要是加強肌力練習和關節活動練習。例如①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即在膝關節伸直的情況下做靜力型等長收縮訓練20~30 次,每次可維持5~10 秒后放松,每日2~3 次,以鍛煉股四頭肌和小腿三頭肌的等長收縮。②直腿抬高法:患者仰臥床上,膝關節伸直,踝關節背屈時做抬腿動作,在45~60 度時,在空中停留5~15 秒。③關節活動訓練:在不負重狀態下的屈伸膝關節2030 次,每次2~3 次,運動范圍逐漸增大到病情允許的最大范圍,可配合下蹲訓練、倒走,逐日增加,以穩定膝關節。④耐力運動訓練:步行、騎自行車、游泳、打太極拳等。以上訓練距離與時間均應循序漸進,因人而異,以不加重為原則。
2.6 飲食指導
中老年人骨骼中鈣流失比較嚴重,應注意補鈣,宜多吃牛奶、豆類、蝦皮等含鈣高的食物及雞蛋、瘦肉、海產品等優質蛋白質飲食。但據報道,身體肥胖者,下肢和脊柱各關節要承受過大重量,妨礙關節軟骨營養,因此,患此病的比率將比普通人增加一倍[3]。所以,過于肥胖者,要適當控制飲食,適當加強活動,減輕體重以減輕關節的壓力和摩擦。 2.7 生活起居護理
①患者行走困難,對此我們應該主動關心他們,在生活上給予滿足,使患者能夠安心治療,促使病情盡快康復。②指導患者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囑其避免久坐久站久行,教會使用拐杖,身體要站立平衡,上下樓時要健側先上,下樓時拐杖及患肢先下。
3 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療效評定標準。臨床控制:疼痛癥狀消失,關節活動度正常;顯效: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關節活動基本正常,能參加正常工作;有效:疼痛癥狀基本消失,關節活動輕度受限;無效:疼痛癥狀與關節活動均無明顯改善。
3.2 結果
48 例患者,經過2~8 周的治療,94.6%對治療效果滿意,膝關節疼痛減輕或消失,關節功能明顯改善,治療后未出現關節內血腫、感染等不良反應和并發癥。
4 體會
小針刀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有針和刀的雙重作用,通過針刀對膝關節周圍粘連軟組織、瘢痕、攣縮部位進行精確松解,從而恢復膝關節周圍力的平衡,使生理功能紊亂的膝關節重新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起到改善癥狀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復膝關節功能的效果。
在中老年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中,醫生和患者都容易把重點放在止痛上,忽視了治療過程中良好的護理參與、術后配合適當的功能鍛煉和健康指導在康復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影響療效,尤其是遠期療效。術前嚴謹對患者進行全方面的評估及準備,可嚴防醫療事故的發生;術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嚴密觀察患者的身體情況,可避免術后感染,倘若發生意外,也好積極采取有效的搶救措施;術后有效的護理與健康指導可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如穿刺部位出現血腫、感染等。其次,患者早期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對維持或改善關節功能,增強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或耐力,協調關節內部的運動,維持關節的穩定性均有重要作用,特別是股四頭肌的鍛煉,對本病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再次,根據患者術后不同階段和不同的身體狀況給予相應的生活與飲食指導,進行詳細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對疾病有所了解,提高患者對危險因素的認識,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鞏固療效提高術后的生活質量。所以說,小針刀治療膝骨性關節炎雖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如果配合周到細致的護理干預與有效的功能鍛煉更有利于中老年人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威,何建華.高旋交變磁場改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步行能力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08,23(4):234-235.
[2]中國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骨性關節炎診治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3,7(11):702-704.
[3]李鋒,聶喜增,馬湘毅.骨性關節炎患者血清和關節液中自由基水平及意義[J].河北醫藥,2007,29(1):36.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