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提高護理學專業(yè)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實踐訓練的研究

佚名

作者:郭愛梅王文霞雷玉莊杰鄧述華趙媛

【摘要】 目的:探討提高護理學專業(yè)學生溝通交流能力的訓練途徑,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護理應用型人才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jù)。方法:選擇大學二年級(04級、05級)的學生,通過護理學基礎實驗操作、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學生理論小講課、社區(qū)健康教育、臨床見習、特殊人群溝通交流實踐、大學生科研課題等方法對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實踐訓練,并隨機抽取04級、05級200名學生以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效果調查。結果:認為對自己溝通交流能力有較大提高的:護理學基礎實驗操作占62.5%、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占71%、學生理論小講課占31%、社區(qū)健康教育占55%、臨床見習占62%;在參與效果調查的200人中,認為自己語言表達能力有提高的占80%,能主動交流的占60%,增強了與陌生人交流信心的占96%,認為沒有提高的占7%。結論:通過實施以上綜合項目的實踐訓練,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得到了較為顯著的提高。

【關鍵詞】 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實踐

人際溝通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一種需要,是人際交往的一種基本形式和手段,也是為人處世的一門藝術。隨著社會發(fā)展,護理工作內容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服務對象對護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廣博的文化知識,精湛的護理技術、靈活的溝通技巧,已成為現(xiàn)代護士必備的素質條件[1]。作為高等護理教育,對學生溝通交流的教育,雖然開設了相關的課程,但大部分仍停留在理論講授的層面上,缺乏實際的訓練,對溝通交流理論如何應用于實踐缺乏一定的認識。為此,在2005年3月至2007年12月間,我們課題組成員對2004級、2005級護理本科學生共計321名,實施了溝通交流能力的實踐練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xiàn)將具體方法及內容介紹如下:

1訓練對象與方法

1.1訓練對象護理本科二年級的學生,2006年為2004級本科1~3班;2007年為2005級本科1~3班,共321名。

1.2訓練途徑 通過護理學基礎實驗操作、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學生理論小講課、社區(qū)健康教育、臨床見習、特殊人群溝通交流實踐、大學生科研課題七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實踐訓練,填寫訓練程序記錄單。

1.3訓練方法實驗操作的角色溝通訓練、講授教育訓練、臨床實踐訓練、大學生科研一對一實踐訓練等。并隨機抽取04級、05級200名學生以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效果調查。

1.4輔導教師要求由承擔溝通交流課程的教師、臨床帶教老師擔任。(臨床教師須事先進行相應內容的培訓,且在臨床護理中護患關系反應較為優(yōu)秀,有較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者)

2訓練內容

2.1護理學基礎實驗操作要求學生在實驗課的操作訓練中,將模型當作整體的人來進行護理,評估患者,做好操作前解釋、操作中指導、操作后囑咐幾個環(huán)節(jié),設置服務對象個性特征注重語言的組織,詞句的選擇,充分體現(xiàn)整體護理觀思想。在小病歷的考核中,溝通交流能力作為考核的項目之一。

2.2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由學生自由組合,自行編寫設計臨床案例,知識技能可涵蓋多門課程,由學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來表現(xiàn),表演小組根據(jù)角色的分配及要求,案例的特點演示,充分發(fā)揮其各自的溝通交流能力,可以是護士與護士間,護士與患者間,護士與家屬間,護士與醫(yī)生間等。演示結束后由教師進行專業(yè)技能、角色適應、溝通交流能力等方面的點評總結。

2.3學生理論小講課在《護理學基礎》教材中選擇合適的章節(jié)內容,安排學生小講課,提前幾周讓學生自愿報名后書寫教案及講課提綱,組織進行試講,教師負責修改直至達到教學目標,學生登臺講課,全程進行實況錄像。講課結束教師給予點評。

2.4社區(qū)健康教育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選擇健康教育的主題,制定健康教育計劃,確定社區(qū)、健康教育對象,利用周末假日,聯(lián)系到社區(qū)實施完整的健康教育過程。結束后小組進行總結。

2.5臨床見習中溝通交流的訓練溝通技能的完全掌握,必須通過實踐,臨床就是真實的情境,到臨床與病人直接溝通是最貼近實際的訓練方法。學生從大二開始,專業(yè)課中就有大量的臨床見習課,學生進入醫(yī)院,融入病區(qū),與患者、家屬、醫(yī)生進行面對面的接觸,是鍛煉學生溝通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通過制作溝通交流記錄程序[2],讓學生自愿報名,分別按要求完成特定對象的溝通交流過程,每學期見習結束后師生共同總結,提出評議。

2.6特殊人群溝通交流的訓練分別選取各病區(qū)中不同性格、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yè)、病情的患者(包括女性、兒童、老年危重者、慢性病、情緒患者以及殘疾者),進行溝通交流訓練,填寫記錄程序單,定期進行總結評議。

3結果

3.1 調查問卷反饋2006年12月針對2004級本科學生發(fā)出調查問卷100份,收回100份。2007年12月針對2005級本科學生發(fā)出調查問卷100份,收回100份。調查效果見下表。表1 2006年學生溝通交流能力效果調查總結表2 2007年學生溝通交流能力效果調查總結

3.2其他效果反饋在參與效果調查的200人中,認為自己語言表達能力有提高的占80%,能主動交流的占60%,增強了與陌生人交流信心的占96%,認為沒有提高的占7%。

4討論

4.1護理學基礎實驗操作,該項訓練方法平均有62.5%的學生認為有很大提高,傳統(tǒng)護理學基礎實驗操作,更多注重技能操作練習,實施溝通交流訓練后,強調以人為中心的護理觀,引導學生注重溝通意識,強化將模型當整體人來護理,符合當今護理的發(fā)展思想。技能操作練習中,讓學生有問有答,鍛煉其口頭的表達能力,為此在技能考核中還增加了溝通交流的考核項,對溝通交流能力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允許額外加分。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欲望,收到一定的效果。

4.2綜合性設計性試驗:該項訓練方法平均有71%的學生認為有很大提高,這是一個訓練學生溝通交流能力較好的優(yōu)秀方法,不僅是多課程多技能的綜合設計練習,而且學生可根據(jù)自己設計的臨床案例,分配角色,在設計的情境中表演,學生的精彩交流、正確的技能操作不僅為直接參與者帶來成功的體驗,也給觀摩者以啟發(fā),表演結束后,教師與其他學生的點評又是一次再提高。

4.3學生理論小講課:該項訓練方法平均有31%的學生認為有很大提高.這項方法最主要的是鍛煉學生教學的能力,在教學中口頭語言的表達,身體語言的運用,以及表現(xiàn)自我,展示自我培養(yǎng)鍛煉自信心方面效果是比較顯著的,但由于參與學生數(shù)受教學限制,故普及性相對差些。

4.4社區(qū)健康教育:該項訓練方法平均有55%的學生認為有很大提高,這項方法是學生溝通交流能力提高較大的,在理論小講課中雖然也鍛煉學生的教育能力,但由于環(huán)境在教室里,學生始終感覺不是完全的“主人”,進入社區(qū)中就不一樣了,從環(huán)境的選擇、教育對象的確立,制定教育計劃,組織教育材料、明確教育方法,全部由學生自主完成,每一次教育活動結束,學生都是滿載喜悅,一種成功、一種價值溢于言表,這種途徑提供了學生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的過程。

4.5臨床見習課中的實踐:該項訓練方法平均有62%的學生認為有很大提高,大二學生以往進入見習課,除了討論病例外,沒有其他的見習內容,所以大部分學生一進入病區(qū)除了看病人、看病案外別無目標,我們通過制定學生與患者溝通交流記錄程序,選擇了五種類型的特殊人群進行溝通交流練習,通過這一過程,學生的收獲是頗豐的,不僅鍛煉了溝通交流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針對特殊人群體驗了一些溝通交流技巧的選擇應用以及這些技巧的微妙作用。

4.6另外還有兩項實踐訓練是通過大學生科研課題的形式來進行的,這種方式也比較好,在研究階段都要求課題組學生走出學校,進入社區(qū),鎖定特定的對象進行資料的收集,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還培養(yǎng)了科研意識,兩項課題分別在2006年、2007年通過大理學院科技處驗收,其中2006年的《大理市社區(qū)老年人健康狀況護理需求的調查》獲一等獎,文章在2007年大理學院學報第4期正式發(fā)表;2007年的《護理學生與殘疾人溝通技巧研究》獲二等獎,收錄于2007年大理學院大學生優(yōu)秀論文集。

5建議

從發(fā)放的效果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我們選擇的訓練途徑及方法對護理學生溝通交流能力的提高有較顯著的作用,特別是兩年相比,第二年的效果優(yōu)于第一年,這與指導老師的能力密切相關。除了以上的訓練途徑外,還可建議再開展溝通交流能力的一些競賽活動等。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