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概念和結構的理論分析研究
張喜琰 李小寒
【關鍵詞】 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力;護理教育 隨著護理學科的發展和人們對健康需求的提高,護理人員素質水平日益受到重視,而護理人員素質的培養質量與學校教育密切相關。我國護理教育界對于新思潮的高度敏感與接納的態度使得自主學習很快被引入護理教育領域。自主學習的理論與實踐頻繁出現在各種教學、會議、期刊以及護理繼續教育課程中,漸漸成為護理教育改革中的一個亮點[1]。因此,加強對自主學習的研究,培養適應時代發展、擁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的護理專業學生,對當前護理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1 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概念界定 1.1 自主學習的概念 國內外研究者分別從各自研究角度對自主學習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探討。國外研究者普遍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監視、調控由目標和情境特征引導和約束的認知、動機和行為;而我國研究者則更多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模式或學習方式。結合本研究的目標,將自主學習界定為學習者愿意主動承擔學習責任的自覺、能動的學習過程。 1.2 自主學習能力的概念 目前研究者對自主學習能力概念的界定有如下三種觀點:(1)自主學習能力等同于自主學習[2,3];(2)自主學習能力是一系列的學習能力[4,5];(3)自主學習能力是確定學習目標并根據該目標主動尋求與利用客觀資源的能力[6]。 上述觀點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內涵理解不同,為了保證概念的嚴密性,筆者將《辭海》中對能力的界定—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包括完成活動的具體方式,以及順利完成一定活動所必需的心理特征—作為依據引申至自主學習,結合研究目標將自主學習能力界定為:學習者具備較好的學習動機、態度等意識特征,能主動尋求與利用客觀資源進行學習的本領。 1.3 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概念界定 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界定必須反映護理專業的特殊性。首先,護理專業學生作為學習者,應具有學習的意識特征,即學習動機等內在心理機制;其次,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對學習的計劃、管理、評價等是自我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我管理能力占有主導性;同時,護理工作屬于團隊工作的性質,無論在學習還是工作中,合作能力都起到巨大作用;最后,隨著大量醫護專業以及相關學科信息不斷更新,信息量巨大,因此,信息素質也是護理人員不可缺少的能力。 綜上所述,將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界定為:護理專業學生在具備較好的學習動機、態度等意識特征的基礎上,能主動尋求與利用客觀資源,有效地掌握和獲取護理專業學習中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的本領。 2 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結構的理論分析研究
2.1 自主學習能力結構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一般用自主學習模型來解釋自主學習的構成成分。齊莫曼作為當今美國最著名的自主學習研究者之一,將自主學習分成計劃階段、行為或意志控制階段和自我反思階段。在每個階段又包含若干個過程或成分[2](圖1)。 圖1 齊莫曼提出的自主學習過程(模型) 2.2 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結構要素的確定及修正 2.2.1 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結構要素的確定 基于以上理論及文獻分析,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主要由以下4項一級結構要素組成,即:學習動機、自我管理能力、學習合作能力及信息素質。同時,對每一項一級結構要素進一步進行了細化,初步構建了以10項二級結構要素組成的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結構模型見圖2。 圖2 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初始結構模型 2.2.2 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結構要素的修正 通過專家咨詢對結構要素進行修正。 咨詢方法:將初步擬定的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4項一級結構要素及10項二級結構要素合編成專家咨詢問卷,采用信函或面交的方式進行了兩輪專家咨詢。兩輪咨詢問卷形式一致,列出“一級構成要素”、“二級構成要素”及“各構成要素涵義說明”,請專家判定項目是否合適,并提出修改意見。 咨詢結果:兩輪咨詢共發放問卷10份,全部回收,有效率100%。在第一輪咨詢中,五位專家均贊同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四項一級結構要素,對10項二級結構要素及其內涵,五位專家均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參照意見對護理專業大學生的構成要素進行了相應的修改和調整。在第二輪咨詢中,五位專家對修訂后的二級結構要素及其內涵除在句子措辭方面有所建議外均表示贊同,根據專家建議做以修改,調整后的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結構模型見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