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法在《護理學基礎》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佚名
作者:黃玉蘭,張莉芳,趙小平,何蘭燕,李柳茵
【關鍵詞】 護理學基礎; 角色扮演法;護理學專業本科生
隨著新型醫療技術的迅速應用和人們對醫療服務要求的不斷提高,社會對醫務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學教育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無論是領導層還是負責任的教師都意識到了這種問題,領導決策層有了改革意識,教師也進行了一些具體教學方法的改革。如從西方引入我國的問題教學法[1]和標準化病人教學法[2],兩種教學方法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溝通交流能力。然而受到我國教育體制、文化傳統、教學經費、師資力量、學生能力層次不齊及各醫學院校實際條件的限制,要完全在我國的醫學院校實施這兩種方法是有一定難度。各院校均是結合自身的實際,發揮各自的優勢條件,提出和實施適應其自身狀況的教學模式。角色扮演法(roleplaying teaching,RPT)就是教師們探索應用的模式之一。當前針對角色扮演法的研究,集中于其對學生考試成績及溝通交流方面的影響[3],而對學生儀表、評估病人、非語言溝通等方面影響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著眼于探索角色互換法對學生在護理操作過程中的儀表禮儀、評估病人能力、非語言溝通能力,現報道如下。
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擇2007級護理學專業本科90名學生(男生12人,女生78人)為實驗組,2006級48名學生(男生6人,女生42人)為對照組。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構成比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研究工具
自制的評分標準,總分為100分,分為操作流程60分,操作過程溝通20分,儀表舉止10分,操作前后評估8分,回答問題2分。各條目又分為相應的子條目,如操作過程溝通,又分為語言(8分)與非語言溝通(12分),非語言溝通包括對病人的態度是否親切、是否體貼病人的難處、是否過多地暴露病人、是否鼓勵病人說出操作中的不適等具體評分條目。
3.教學方法
(1)角色扮演法:
①病例與劇本的編寫。教師采集典型的臨床真實病例,病例包括病人的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家庭經濟狀況、病情、心理狀態等資料。根據病例及臨床護士工作中常見的情境編寫劇本,使其真正發揮引導性、啟發性的作用,并能夠進行模擬表演。 如在氧氣吸入法中編寫2個劇本,一為病情平穩時給氧劇本,一為病情危重時給氧劇本。病人剛剛入院,需要立即接受氧療后者如下所示:
病情危重鼻塞給氧劇本
1.護士經過評估,攜帶鼻塞給氧的用物進入病房。病人的反應:煩躁不安、呼吸急促,以手支撐著身體,艱難地采取半坐臥位。
2.護士操作過程中:病人詢問,這次是不是沒治了,感覺不行了等。
3.護士操作完畢,告知病人及其家屬用氧的注意事項,家屬要求將氧流量調大一些,以盡快緩解缺氧癥狀。
4.病人需根據護士的操作質量與速度,適時地說出自己的不適感覺。如護士固定鼻塞時,總是將手放在病人臉上,病人應說出自己的不良感受。如護士操作時,慢條斯理,病人可以適當催促。
②學生準備。授課前一周,將編制好的病例及劇本發給學生,學生2~3人一組協同配合按照劇本所要求的進行角色扮演的準備。學生需以護士的角色根據劇本中病人提出的問題,給予解答,并可以根據自身經歷,結合病例,以病人的角色增加問題。
③課堂教學過程。首先講解操作原則及操作要點,并與學生討論操作原則的重要性;其次教師扮演護士,抽一名學生扮演病人,演示給氧操作的過程。最后學生2人一組進行角色扮演練習。教師利用最后30 min抽考其中的2組,分別考2個劇本中的一個,進行總結點評。
(2)傳統教學法:課前囑咐學生預習將要學習的操作。課堂授課時,教師邊講解邊演示所學習的操作項目;然后學生2人1組練習;最后教師抽考2個學生,檢查學習效果并總結不足。教師示教和學生練習過程,無論是溝通還是操作都是針對模型進行。
4.收集資料
實驗組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兩組的考核方式與標準完全相同。由2位老師同時監考評分,取平均分為最終分。
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1.5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分析。以 α=0.05為檢驗水準,P值表示雙側概率。結果統計結果顯示,兩組學生儀表、評估病人、非語言溝通得分等的比較,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P均<0.01)。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儀表、評估病人、非語言溝通得分比較(略)
1.RPT可優化學生護理學基礎操作過程中的儀表
角色扮演法的趣味性、情景性、共同性、卷入性特點決定進行角色扮演的人可以在將來更快更好地進入真正的角色中。護理人員整潔合適的衣著、謙虛禮貌的行為、穩重的舉止能獲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自覺向護理人員吐露心聲。角色扮演法的卷入性特點,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容易進入到護士的角色,而忘了自己學生的角色。學生自覺地按照合格護士的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衣著打扮。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彼此之間都能直言不諱地指出練習中不良的衣著、體態、舉止。經過不斷地規范約束自己在操作中的言行舉止,學生逐漸形成一種習慣,將良好的舉止禮儀內化于自己的行為中。
2.RPT可提高學生護理操作中評估病人的能力
評估病人一是通過問診了解病人當前的癥狀,二是通過體格檢查或用器具測試病人的體征及其他客觀指標。傳統的護理操作教學法是面對模型進行,無法實現學生對患者的評估這個環節,而使用角色扮演法可以較好地解決以上問題。扮演病人的學生會根據病例與劇本并結合自身經驗提出一些問題。如在鼻塞給氧評估時,病人說不想用鼻塞,想象電視上看到的一樣用面罩。這樣的互動,使學生真正了解了評估的目的,而不會在操作中忘了“評估病人”這個環節,也促進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
3.RPT可增強學生護理操作過程中語言及非語言溝通能力
角色扮演法應用于教學中可提高學生語言溝通能力已被很多研究所證實[4,5]。對病人的關懷不僅體現在語言溝通上,非語言溝通是影響病人疾病康復的一個重要因素[6]。角色扮演法使非語言溝通貫穿于學生進行護理操作的全過程中,促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去注意病人的感受。如在學習“臥有病人床更換床單法”操作時,病人稱蓋被子太熱,學生就將被子完全撤了。病人說自己躺在床上不蓋被子感覺不舒服,學生馬上意識到這樣做的不妥當。角色扮演法的應用讓學生在護理操作的全過程中,完全處于一種人文互動的環境中,從而培養學生處理臨床事務及與病人和諧溝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