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直刺穿刺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體會
武夏霞
靜脈穿刺是護理最常見,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之一,也是患者接觸最多、最無奈的一種選擇。如何為患者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減輕侵襲性操作所帶來的痛苦是護理人員尤其是住院部護士值得重視和研究的問題。筆者通過2 a的臨床實踐,每月均采用隨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靜脈直刺穿刺法1次成功率高,患者反映疼痛輕微,靜脈留置時間長,效果好?,F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住院部患者,日均20人次,男女比例為4~5∶1,年齡5歲~70歲。隨機分組,分別采用直刺法和斜刺法進行觀察,部位,手背、足背、上、下肢淺表靜脈,選擇靜脈從遠端開始。步驟,止血帶一般扎在穿刺上方6 cm左右,消毒范圍在5 cm以上,囑咐患者微微握拳,左手拇指沿靜脈走向固定血管,右手持針,針頭斜面向上,針頭與皮膚成20[1],由靜脈上方將針尖斜面直接刺入皮下血管,沿靜脈走向插入針梗的3/4,留置針應避開血管分叉處。斜刺法由靜脈旁0.5 cm~0.8 cm處刺入皮下潛行0.5 cm~0.8 cm從靜脈側方刺入血管。
2結果
見表1。
表1直刺法與斜刺法結果比較(略)
3討論
3.1直刺法使穿刺成功率顯著增高進而增強了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度百分百的成功率不僅可增強護士的自信心,同時也可增強患者對你的信任度和依賴感。良好的信任度是密切護患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斜刺時針尖與靜脈間實際角度為15°,幾乎與靜脈壁呈平行狀態,進針時靜脈極易滑向一側,造成穿刺失敗,降低1次穿刺成功率,給患者帶來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有資料顯示直刺法的成功率是斜刺法的1.6倍。
3.2直刺法讓患者的疼痛感覺明顯減輕的同時增加了患者對護士的親近感由于斜刺法針梗在皮下潛行一段距離,相應增加了對皮下組織和神經末梢的刺激,對血管壁的損傷也較大,疼痛明顯加大,甚至出現靜脈閉鎖,使患者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心里反應,臨床表現為煩躁不安,語無倫次,挑肥揀瘦甚至聽到治療車的聲音即出現面色蒼白,全身濕冷,肌肉緊張,繼而拒絕接受輸液治療。但只要聽到信任護士的聲音,即和顏悅色,聽之任之,密切配合。
3.3直刺法使靜脈留置時間延長,相應減緩了患者的經濟壓力,協調了護患緊張關系靜脈留置針的使用在減輕患者痛苦緩解心理壓力的同時也相應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因此,留置時間的長短也就成為這一矛盾的敏感話題。斜刺法因增加了對皮下組織和神經末梢的刺激,對肌纖維的牽拉及損傷,易造成軟管在靜脈內打折、堵塞,縮短留置時間。這樣極易引起患者和家屬的一系列心理反應,誘發護患矛盾沖突的發生。直刺法相對對血管壁和皮下組織損傷小,官腔留置的針梗長,活動余地大,能較好地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
4體會
隨著護理改革的不斷深入,以人為本,實現個性化服務,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各種需求的服務理念,不僅要深入我們的思想中,更要落實到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當中。護理人員要從思想上重視患者的各種感受和心理反應,把人文關懷切實體現在我們的言語、行動中,讓患者真真切切感受生活的甜美。護理人員在執行操作時應熟練掌握應用溝通技巧,正確評估患者和家屬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文化背景,理解和協調好各種人際關系,善于營造和諧、輕松的工作氛圍,以平和、穩定的情緒投入工作,使患者倍感受尊重、受重視,從而提高滿意度。在排班上采取人員及班種相對固定,這樣使護理人員能熟練掌握每位患者的情況,提高穿刺成功率,便于護患溝通和情感增進,從而提高輸液質量。由于直刺法直接刺入靜脈,對于老年或血管彈性較差的患者,易出現血液溢出表皮外。因此,在拔除穿刺針時應特別注意及時、準確的壓迫止血。據資料顯示棉球較棉棒止血效果好。
[1]余愛珍. 基礎護理學[M].第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