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觸促進新生兒生長發育的臨床觀察
郝艷玲 殷學芳
【關鍵詞】 撫觸新生兒生長發育臨床觀察
嬰兒撫觸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醫療護理技術,是通過醫護人員或父母對嬰兒非特定部位肌膚施以輕柔的愛撫,可刺激機體表面的感受器,調整大腦皮層和各臟器的功能,從而強身健體,有益于嬰兒生長發育,提高免疫反應性,增進母子間感情[1]。為探討嬰兒撫觸對新生兒生長發育的作用,我院產科為新生兒進行撫觸觀察其生長發育情況,收到預期效果。
1 臨床資料
2008年3月產科40例正常分娩的新生兒,均無任何并發癥,母親均無內科病史。隨機分為撫觸組和對照組各20例,每組男10例、女10例,出生時平均體重分別為3 000 g、3 150 g,生后42 d全部回科內進行其生長發育檢測觀察。兩組嬰兒出生基本情況見表1。表1 兩組嬰兒出生時基本情況(略)
2 結果
生后42 d撫觸組比對照組嬰兒平均體重增加420 g,身長增加2 cm。撫觸組嬰兒42 d無1例感冒、咳嗽,無新生兒黃疸發生,并且反應靈活(表2)。按摩后嬰兒均有滿足感,較安靜,哭鬧少。在給20名嬰兒的按摩過程中,第一次接受按摩的嬰兒有40 %開始時哭鬧不安,但隨著按摩繼續,絕大多數嬰兒能安靜地接受按摩,呈現滿足感,僅有5 %的嬰兒由于哭鬧不止而停止按摩,但第二天按摩就很少出現嬰兒哭鬧表現。經過按摩后的孩子更容易入睡,睡得比較安穩,睡眠覺醒節律性好。表2 兩組嬰兒42 d檢測情況(略)
3 討論
3.1 撫觸方法與時間
撫觸方法:撫觸選在一個環境安靜、舒適溫暖的房間,按摩均有經過訓練的專業人員操作,采用正規國際標準按摩法。按摩時分別對其頭部、胸部、腹部、下肢、上肢和背部進行撫觸,按摩頭頸及背部時應用指揉法按摩,四肢應用捏揉法。雙手輕輕在嬰兒肌膚上滑動,手不要離開嬰兒的皮膚,力度適宜,確保按摩時不受打擾。按摩過程中邀請產婦和家屬積極參與,并教會其按摩方法,嬰兒出院后由母親或家屬按摩。撫觸時間:出生后第1天開始,3次/d,每次15 min,一般選擇在新生兒沐浴后,午睡及晚上就寢前,兩次進食中間,新生兒不倦、不饑餓、不煩躁、清醒時進行,進食1 h內不宜進行按摩。
3.2 撫觸的注意事項
(1)撫觸時撫觸者雙手應溫暖并涂以適量的潤膚油,撫觸時用力適當,不可用力過重而擦傷嬰兒皮膚,也不可太輕,以免引起嬰兒皮膚搔癢,感覺不適。(2)撫觸時應密切觀察嬰兒反應,如出現哭鬧,肌張力提高,顏面及皮膚顏色發生變化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并給予相應處理[2]。(3)操作者應面帶微笑,精神愉快,把一種愛和關懷傳遞給嬰兒。(4)早產兒按摩應在暖箱中進行[3]。(5)應保持空氣清新,安靜,播放一些柔和的音樂。
3.3 體會
(1)按摩可以刺激嬰兒的淋巴系統,增加嬰兒免疫力、應激力和增加智力。觀察結果中表明進行按摩嬰兒42 d無1例感冒,并且每當進行按摩時嬰兒表現出非常高興的樣子。(2)撫觸是新生兒的需要,按摩能促進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從而刺激胃腸道激素的分泌,以幫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使嬰兒健康成長,進行按摩的嬰兒吃得飽,睡得香,體質量明顯高于未進行撫觸的嬰兒。(3)按摩可以平定嬰兒暴躁情緒,減少哭鬧,同時還可減少嬰兒焦慮及恐懼不安,增加睡眠深度。(4)按摩能及時發現并解決嬰兒的許多日常問題。如腸脹氣、鼻塞、皮膚長痱子等。部分有腹脹嘔吐的嬰兒經過按摩后腹脹減輕,嘔吐減少,同時能促進胎糞的排出。新生兒撫觸可以明顯縮短新生兒第1次胎糞變黃時間和有效降低新生兒生理性黃疸高峰期的經皮黃疸指數,即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降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發生率以及核黃疸發生的危險性[4]。(5)按摩不僅是母嬰肌膚的接觸,更重要的促進母嬰間的感情交流,令寶寶感受到媽媽的關懷和愛護,媽媽溫柔的撫觸給寶寶帶來被愛的滿足,使他感受到安全、自信,幫他養成獨立的個性,具備思考和判斷能力。 總之,這項護理技術簡單、易學,無需特殊醫療護理條件,適合于任何嬰兒,應廣泛宣傳,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