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心血管內科護理人員的壓力和應對措施
王春霞
【摘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生活環境的改變,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及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速,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升高,是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一類疾病。而心血管內科病房又是整個醫院護理工作中壓力較大、護理人員易緊張疲勞的病區。為減少護理差錯、提高護理質量,現結合工作體會淺談心血管內科病房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及應對方法。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護理;方法
1職業因素
1.1患者復雜驟變的病情:心血管患者多病情危重復雜、變化快,可能突發呼吸心跳驟停,組織實施搶救多。護士在這種環境中,心理高度緊張,擔心病人發生意外。如果護士巡視不及時,病情觀察不仔細,病人有可能發生猝死。工作責任大,所擔風險大,使護理人員在工作時總處于一種高度集中狀態。這是造成心血管內科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的最主要因素。
1.2不斷提升的職業要求: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多,病情危重,發病急驟,專科技術性強,要求護士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熟練掌握病情變化和急救器械、藥品的使用方法,心理素質好。另外無論是社會、醫院、患者還是日益進步的醫學,對護理工作的要求都在增高,護理人員要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參加繼續教育、提高文憑,學會整體護理,掌握禮儀服務、熟悉與職業相關的法律知識等。
1.3特殊的工作環境:護理是一項艱苦而繁忙的工作,護士接觸病人的時間最多,接收的負面情緒肯定最多,看到、聽到的大多是痛苦呻吟、抑郁悲傷等負面情緒。長期與病人打交道,難免受到影響。
1.4工作性質:護理工作的連續性,要求晝夜倒班,打亂了生活節律,易使護理人員心境抑郁、心理緊張、焦慮失眠發生率增高。出現習慣性便秘、經前綜合征等,甚至產生疾病。
2社會因素
社會地位低,護士在得不到理解,感到威脅或經歷了感情傷害又無法表達自己時,會感到地位低;護理人員為病人付出的辛勤勞動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與承認,超負荷的勞動得不到相應的報酬,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大環境反差較大,使護理人員有失衡感,更嚴重傷害了醫務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人們的法制觀念及自我保護意識不斷提高,患者及家屬對就醫的正當權益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對醫療質量、護理質量、醫療護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其他因素
個人性格氣質,工作能力強弱,所處的人際環境,家庭環境等使個人在應對相同壓力源時存在差異。適度的壓力可產生積極的反應,促使人們集中精力、激發斗志、積極思考,但過高壓力容易使個體產生持續緊張和困惑,并出現健康問題。
4應對方法
4.1提高專科業務水平:根據心血管內科病房的工作特點,加強專科理論學習和操作訓練,護理人員要熟練掌握專科病種的臨床表現,常用藥物的作用、劑量、注意事項、觀察要點、各種搶救儀器的使用方法。從而減少工作中的被動局面,降低心理緊張的程度。
4.2保持和諧得人際關系:護理人員要善于處理各種人際關系,面對各種各樣的病人,從他們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感受;以尊敬、信任、友愛、寬容、諒解等積極的態度對待病人、同事,創造團結友愛和諧的工作氛圍。與親友密切接觸、和睦相處,可使自己的苦和樂得到宣泄、分享,取得他們對自己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從而使自己不斷進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
4.3學會休閑放松:合理安排自己的休閑時間,經常改變休閑方式,如聚會、訪友、體育活動、聽輕松愉快的音樂等,如果條件允許外出旅游、觀賞美麗的自然風光,以此陶冶性情。護士職業壓力會影響護士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護理工作質量。學習和運用積極的應對策略,可以緩解護士的身心耗竭程度。護士在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的同時,應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壓力,減少負性情緒影響,真正提高護理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