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護理
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防范對策
摘要:目的 探究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因素以及相關防范策略。方法 隨機選取我院2020 年1 月-12 月心血管內科收錄的78 例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回顧性患者資料數據,總結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發生率以及相關影響因素,在其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防范對策。結果 78 例患者有5 例出現護理不良事件,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為6.41%,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的護理風險因素主要與護理人員因素、患者因素、醫院管理因素相關。結論 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因素體現在多個方面,臨床為了有效確保患者的護理安全性,需要依據護理風險因素針對性的制定防范對策。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防范對策 心血管內科屬于醫院內科的重要科室,主要是對心絞痛、高血壓、心肌病、心肌梗死、心律不齊都等心血管疾病進行治療,其收錄的患者多以老年人為主,疾病具有病程周期長、病種繁多、致殘率高、死亡風險高的特點[1]。臨床為了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發展,在對心血管內科疾病患者治療的同時,通常配合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但是在護理的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患者極易出現護理風險,護理風險不僅會引發糾紛,同時不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復,
心血管系統護理課對人文素養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心血管系統護理思政教學改革對護理本科生人文素養的影響。方法2019 年10 月~2019 年12 月,隨機抽取西安市某高校277 名2017 級護理本科生為研究對象。4 個班149 名護生為常規組,采用常規教學方法。4 個班128 名護生為教改組,采用心血管系統思政教學改革。實施前后,對兩組護生人文素養指標進行比較。結果課程改革實施后教改組護生法律素質、審美素質、心理素質三個維度得分及總分分別為(20 ±4 )分、(32 ±5 )分、(41 ±5 )分、(163 ±18 )分,顯著高于常規組的(19 ±3 )分、(31 ±4 )分、(40 ±5 )分、(159 ±17 )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教改組護生過程性考核成績、章節測試成績和課程總成績分別為(68 ±6 )分、(85 ±5 )分、(75 ±5 )分,顯著高于常規組的(65 ±10 )分、(83 ±8 )分、(72 ±8 )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結論心血管系統護理思政教學改革有助于提升護生人文素養和課程整體教學質量。關鍵詞:護理;課程思政;心血管;人文素
老年心血管病的護理特點及對策研討
【摘 要】 目的 研究老年心血管病的護理特點及有效的護理方法。方法 選擇2009 年1 月到2009 年6月我院收治的64 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進行臨床觀察和護理,針對老年心血管病特點制定有效的對策。結果 通過護理人員的細心觀察和照顧,均取得了滿意的護理結果。結論 因此針對老年心血管病人,要求護士人員更加細心和有耐心,并清楚了解老年心血管病的特點及護理要點,這對老年患者的健康和預防并發癥有著重要的意義。【關鍵詞】 心血管病;特點;護理對策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醫療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近幾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明顯,老年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1]。由于心血管病年齡大,身體免疫力又低,加上有的患者還合有其它的疾病,如果護理稍微不慎的話,甚至極有可能出現病死率,加上病人對病情反應慢,其家屬又對愈后的抱有很大的期望, 針對老年心血管病特點制定有效的護理對策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2009 年1 月到200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64 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進行臨床觀察和護理,現把護理體會總結報告如下。1 臨床
關于靜脈留置針在心血管患者中的用途及護理
【摘要】目的 探討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封管液的選擇,及并發癥的預防。方法 將住院患者200例,隨機分為肝素鈉組和生理鹽水組,觀察患者應用生理鹽水做靜脈留置針封管液取代肝素鈉液,不僅擴大了靜脈留置針輸液技術的使用范圍,且不需配液,免受污染,同時減輕了護理工作量。結果 通過臨床200例患者的研究:留置針留置96h總有效率95%。以3-5d作為常規留置針留置時間;建議采用0.9%生理鹽水10ml作為封管液,留置針留置3-5d患者安全無痛苦,且易于接受。結論 靜脈留置針由于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并且可隨血管形狀彎曲,不宜脫出血管,便于肢體活動,尤其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患者輸注特殊藥品如多巴胺、胺碘酮、硝普鈉、氯化鉀、門冬氨酸鉀鎂等血管刺激性藥物,應用靜脈留置針,不但可以保護血管,而且可減輕患者對輸液的心理壓力,并可隨時打開靜脈通道取血和用藥,減少靜脈穿刺的次數,提高了搶救成功率和護理工作效率,所以被廣大患者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關鍵詞】靜脈留置針 心血管病患者 診療技術【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dwel
關于電話回訪在心血管內科出院患者家庭護理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討電話回訪在心血管內科出院患者提高其家庭護理質量中的作用,使醫療護理服務得到延續。充分利用信息工具,在醫院和家庭中建立有目的的互動。方法 將160例心內科出院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觀察組于出院后3天、1、3、6和12個月后均進行電話回訪,對患者的規律服藥、膳食搭配、科學運動、護理康復技能及定期檢查等進行督促指導,以提高患者家庭護理質量;對照組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導。回訪前和回訪后12個月進行問卷調查。結果 電話回訪患者家庭護理質量質量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電話回訪有助于提高心血管內科出院患者家庭護理質量。【關鍵詞】電話回訪 心血管內科 出院患者 家庭護理心血管疾病已成為當代人類十大死因之一,在不同的國家中,有25%-45%的死亡是由心血管疾病所致,每年全球在每3個死亡的病例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急性期經過住院治療多數患者基本治愈出院回家。心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有資料顯示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將本病的發病風險下降80%,國內外學者正積極尋找除藥物、手術以外的方法,國內部分學者對通過電話回訪,提高高
關于體外反搏治療老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的護理配合
隨著中國進入老齡社會化,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老年疾病也日益增多。而心血管疾病對老年人群體來說是個常見的易患疾病,給老年人的健康帶來了極大威脅。治療老年心血管疾病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體外反搏治療心血管疾病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新方法。體外反搏是輔助循環裝置,在心臟舒張期時充氣,心臟收縮時排氣,改善人體重要臟器供血,促進側支循環,增加心排量,從而促進心功能恢復。我科在運用體外反搏治療老年心血管疾病收到一定成效。老年人病人合并癥較多,在治療過程有許多具體問題要注意,現就治療中的護理配合論述如下:1 治療前準備1.1 健康教育 詳細詢問病情:患者心率、血壓情況及近期有無感染、出血等禁忌癥,向病人交待治療的注意事項和配合事宜。對首次接受治療的病人講解體外反搏治療的原理,指出治療的有效安全性。了解病人的疑慮,解釋疑問,也可以看其他患者治療,讓患者間交談,解除顧慮[1]。1.2 皮膚護理 觀察患者雙下肢有無靜脈曲張,有無皮膚破損和出血點,如皮膚有異常情況應告知醫生,再決定是否繼續治療。告訴患者治療時穿柔軟貼身的棉褲,
關于心血管急癥患者臥床期間心理特點及護理對策
隨著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日益增多,急性發病者也逐漸增多,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心病等等,這些疾病都是心內科常見的急重癥,具有發病急、病情重、變化快、不穩定,易發生心源性休克及猝死的特點[1]。當患者住進醫院,根據病情醫生常會要求患者臥床休息,甚至病情嚴重時必須絕對臥床,但是在我們瑣碎又繁忙的護理工作中,基本上只注重了治療部分,卻忽視了這些患者在臥床期間的心理護理,然而患者的情緒波動和心理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疾病的愈后。自2009 年1 月至2010 年1 月我科對88 例臥床患者進行了系統科學的心理護理,不僅減輕了患者身心痛苦,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而且提高了住院病人對護理的滿意度。1 影響患者心理狀態的因素1.1 心理問題經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0%以上患者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①恐懼、焦慮:患者常因發病較急,沒有思想準備,進入病房后,各種監護儀器,頻繁的做各種檢查。抽血化驗,加上疾病本身的痛苦,使患者產生強烈的緊張.恐懼和焦慮心理。②煩躁:發病時癥狀稍輕的患者認識不到疾病的嚴重性,認為醫生的話是危言聳聽不信任,或是認為自己年輕不
關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護理
【摘要】目的 探討心血管疾病患者異常心理的護理措施。方法 對6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給予常規治療及護理的同時加強對他們的異常心理特征的觀察及分析,并及時給予心理指導與護理干預。結果 病人的心理特征有明顯的改善,縮短住院日,有效率達98.5%。結論 心理治療、心理護理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礙的重要環節。現將我院68例患有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存在的心理狀態特征進行系統觀察與分析并及時給予心理指導及護理,取得較好效果,現將心理護理體會報道如下:【關鍵詞】心血管疾病 心理 護理1 一般資料本組6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均為我院住院患者,男42例,女26例,年齡45歲至85歲,冠心病29例,高血壓性心臟病20例,風濕性心臟病15例,心肌梗死4例,治愈31例,好轉36例,死亡1例,住院時間最長58天,最短15天,平均26天。2 病情觀察2.1癥狀觀察及時了解患者主訴,如胸悶痛、心悸、氣短并進一步觀察其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及時通知醫生并采取相應措施,如吸氧、舍下含服硝酸甘油等。2.2體征觀察定時測量脈搏
關于靜脈留置針在老年心血管病人的應用護理體會
作者:張莉 婁云霄 馮營利 李永梅【關鍵詞】靜脈留置針 老年病人 護理 體會靜脈留置針近年來作為新型的頭皮針替代品,具有操作簡單,套管柔軟,不易損害血管,保證輸液順利安全,同時又具有保護病人的血管減輕病人的痛苦等原因,尤其是在搶救危重病人時優點顯現發揮,越來越被醫護人員及病人的認可,現在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特別是在心血管科,夜晚急診如急性心梗、急性左心衰等危重病人的搶救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穿刺的困難,病人置有留置針可以盡快的把藥物應用,為危重病人的搶救贏得了寶貴時間,也減少了護士夜晚穿刺及穿刺的失敗率,同時在搶救病人時常常需要同時輸注幾種藥物及某種藥物需要連續幾天應用,應用留置針可以減少病人的再穿刺的痛苦,從而保證液體的順利進行。靜脈留置針和普通的靜脈針相比在選擇血管方面操作方法有著不同,同時也對護理人員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護士要有更熟練的穿刺技術和更精細的護理技巧。針對老年人的血管特點,如何減輕病人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及置管后的護理,我們進行了護理總結,現報告如下:1 臨床資料我科室選用美國BD公司生產的BD留置針,根據
關于心血管病介入術致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觀察與護理
【摘要】目的:探討心血管病介入術后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觀察與護理。方法:通過對8例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患者進行觀察,了解本病發生的相關因素和預防及處理方法。結果:全部患者經過及時補液、輸血、升壓及對癥處理后生命體征恢復穩定。結論:及時觀察、發現、及早處理是心血管病介入術致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護理的正確原則。【關鍵詞】心血管病介入術;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護理 近年來以心導管為基礎的心血管介入性診斷及治療飛速發展,為臨床診療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療的老年患者比例也日益上升[1],已占據心血管內科診療工作的50%以上。但介入治療所致的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是極危險的并發癥,及時發現和處理非常重要[2]。作者對8例心血管病介入治療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狀態的觀察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自2011年1月至20011年5月本院行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PCI) ,有冠狀動脈造影和支架置入術97例患者中發生反射性心率減慢和低血壓狀態8例,其中男
對心血管疾病護理的研討黃小媚
【摘要】目的通過探討心血管疾病的護理,加強對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方法對心血管疾病采用了一般護理及心理護理等方法。結果對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取得良好的效果,較好的配合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工作。結論對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同時,加強對患者的護理非常重要。【關鍵詞】心血管疾病;護理盡管心血管疾病的診治水平不斷提高,病死率不斷降低,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所面臨的疾病負擔仍然在逐步增加。近年來,西方社會已經開始逐步減少動物脂肪的攝入、煙草消費量也在逐步減少,而我國人口飲食習慣卻繼續向著高脂、高糖、高鹽的方向發展,而且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農村的城市化,我國以靜坐、腦力勞動為主要工作方式的人口仍然在逐步增加。若上述情況繼續發展下去,在未來數十年內,我國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無疑將會繼續升高。我院自2006年6月~2007年6月,對198例患者進行了分析,并針對各種不同患者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實施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1臨床資料我院自2006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心血管疾病患者198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70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18
探析心血管病的夜間護理與觀察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其不但日間變化迅速復雜,而且夜間的發病率也較高,早期發現,早期搶救,早期治療,通過搶救能轉危為安。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加強夜間護理,是護理工作中最根本的一條。為了引起臨床護理人員對冠心病夜間病情觀察的重視,現結合臨床上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變化,根據對心血管病病人的觀察,談談護理體會。1 臨床資料我科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1033例,其中男680例,女353例;32—50歲328例,50~60歲421例,60歲以上284例;病情好轉出院者984例,轉院28例,死亡21例,其中夜間死亡者6例,可見夜間是心血管病患者的高危時段。2 夜間護患情況分析2.1病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點 心血管病人夜間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加強,易引起心肌細胞抑制,導致心率減慢、心肌收縮力減弱等,甚至會引起病人在夜間出現竇性停搏、房室傳導阻滯等嚴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所以夜間對心血管病人來說是發病的高發期。2.2護理人員方面的因素 護士均為女性,體力較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生理
對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護理體會
【摘要】 心血管疾病是威脅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老年人死亡的殺手。作為醫務工作者,不管是醫生還是護士,熟悉和掌握老年人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特點和護理要求,保證老年人患者的身體健康,是每個人的職責所在。【關鍵詞】 老年人患者;心血管疾病;護理心血管疾病,又叫循環系統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環系統的疾病。循環系統指人體內運送血液的器官和組織,主要包括心臟、血管(動脈、靜脈、微血管),根據發病特點,可以將其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不管是哪一種,一般都與動脈硬化有關。這些疾病都有著相似的病因、病發過程及治療方法。1 心血管疾病的癥狀1.1 心悸 心悸是主觀感覺及客觀征象的綜合癥狀。主觀上患者感覺心臟跳動快速、不整或搏動有力。客觀檢查可見心跳頻率過快、過緩或不齊,即有心率和心律的變化。1.2 呼吸困難 心血管疾病會導致患者呼吸困難,主觀上感覺呼吸費力,客觀上表現為呼吸頻率加快,動作加快而幅度加大。導致呼吸困難的原因很多,如腦梗塞、肺炎、急性氣胸、氣道阻塞等,因根據病癥綜合分析,以便對癥下藥。1.3 紫紺 紫紺是
心血管內科護理安全管理策略研討
【摘要】 目的探討心血管內科患者的護理安全管理策略。方法以學習為先導向病區護士進行護理安全管理的法律意識灌輸;努力去除影響護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以有效的監控為手段,防患于未然。結果經過以上管理措施的實施,我院心血管內科近兩年來沒有發生1例因護理安全管理不當而導致患者生命安全、身心健康損害。結論護理安全是護理服務的重要指標。 【關鍵詞】 心血管內科 護理安全 安全防范措施 維權意識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physician safety management strategy. Method to learn first guide care ward nurse safety management of legal ideology infusion; To get rid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nursing safety; With effective monitoring as a means to
心血管介入手術患者心理護理體會
【關鍵詞】 心理護理 介入手術心臟介入手術是目前以及將來一段時間心臟病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手段。通過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術、右心導管、左室造影、心內電生理等檢查方式對一些疑似冠心病的病人做出明確診斷或為心臟搭橋術以及瓣膜置換術提供冠狀動脈等大血管的情況[1]。我科自1993年6月至2007年10月對1050例心臟病患者施行心臟介入手術,通過加強患者術前、術中以及術后的護理工作,使患者能以穩定的情緒接受手術、術中能積極配合以及術后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從而使手術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1 臨床資料 1050例患者中,男性586例,女性464例,年齡15~79歲,平均40歲,其中起搏器145例,射頻消融術830例,冠脈介入手術75例。 2 心理護理2.1 手術前的護理2.1.1熱情接待新入院患者 主動詳細介紹病區情況和醫院的規章制度。通過親切誠懇的態度,和藹通俗的語言與病人和家屬交流溝通,盡快建立良好的醫患、護患關系。處處為他們的健康著想,取得他們的信賴,確立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2.1.2 介紹手術情
談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夜間護理與觀察
【摘 要】 本文根據心血管內科疾病以及老年患者的特點,探討老年心血管病人的夜間發病情況,更好地進行臨床觀察與護理,提高病人的生存率,生活質量,降低發病率、病死率。【關鍵詞】 夜間護理觀察;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隨著我國踏入老齡社會的步伐加快,老年人越來越多,而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已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演變快,夜間由于其自身生理特點易發生各種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在安靜的夜晚比白天更容易發生意外。因此,對老年心血管患者注意夜間觀察和護理特別重要,對心血管內科護士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談談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夜間觀察與護理體會。1 臨床資料我科自2009 年10 月~2010 年10 月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390 例,其中男222 例,女168 例,年齡最大者96 歲,最小60 歲。平均年齡72 歲,夜間發生病情變化的心臟病病人101 例,占26%;死亡24 例,占6%;其中夜間死亡14 例,占死亡人數58%。可見夜間是老年心血管病人的高危時段。<p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睡眠質量評估及護理干預
【摘要】 目的:探討睡眠護理干預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方法:對我院2007年3月~2008年6月收治的120例老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進行睡眠質量評估,并比較干預前、后患者睡眠質量改善情況。結果: 通過對本組患者入院后第1、7、12天睡眠質量評估發現,120例中86例患者PSQI總分>7分,占71.7%。其中入睡困難45例,占52.3%;睡眠時間減少20例,占23.3%;早醒10例,占11.6%;使用催眠藥物11例,占12.8%。86例患者進行相應睡眠護理干預后睡眠質量與干預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睡眠質量較差,護理人員應重視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睡眠護理, 并實施合理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患者睡眠質量。【關鍵詞】 老年人;睡眠質量;護理干預;心血管疾病[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on sleep quality of elder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
探討心血管內科護理人員的壓力和應對措施
【摘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生活環境的改變,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及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速,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升高,是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一類疾病。而心血管內科病房又是整個醫院護理工作中壓力較大、護理人員易緊張疲勞的病區。為減少護理差錯、提高護理質量,現結合工作體會淺談心血管內科病房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及應對方法。【關鍵詞】心血管內科;護理;方法1職業因素1.1患者復雜驟變的病情:心血管患者多病情危重復雜、變化快,可能突發呼吸心跳驟停,組織實施搶救多。護士在這種環境中,心理高度緊張,擔心病人發生意外。如果護士巡視不及時,病情觀察不仔細,病人有可能發生猝死。工作責任大,所擔風險大,使護理人員在工作時總處于一種高度集中狀態。這是造成心血管內科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的最主要因素。1.2不斷提升的職業要求: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多,病情危重,發病急驟,專科技術性強,要求護士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熟練掌握病情變化和急救器械、藥品的使用方法,心理素質好。另外無論是社會、醫院、患者還是日益進步的醫學,對護理工作的要求都在增高,護理人員要在完
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睡眠障礙的護理對策
【摘要】優質的睡眠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是相當重要的,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此類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本文通過對于影響患者睡眠的原因進行逐個分析并探討其護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情況。【關鍵詞】心血管患者;睡眠障礙;護理睡眠障礙是失眠癥的主要表現,可為初段失眠(入眠困難)、中段失眠(睡眠淺、易醒)、末端失眠(早醒),也可為多夢、惡夢、無睡眠感、睡后不解乏等,上述癥狀亦可混合存在[1]。睡眠障礙是住院患者的常見癥狀,尤其是剛入院的患者更為明顯,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環境、心理、社會等因素的作用,常出現睡眠障礙,它既影響患者精神和體力的恢復,也影響疾病的康復,嚴重者可導致病情加重,延長住院時間。現就影響住院患者睡眠質量的相關因素加以分析,并探討相應的護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促進疾病康復。1材料與方法1.1臨床資料:對2009年06月-2100年06月入住本科并排除長期失眠、腦血管疾病等非危重患者并自愿合作的200例患者進行了調查,其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齡52-86歲,平均68.6歲;退休63例,離休123例,在職1
心血管介入治療152例圍手術期的護理
【摘要】 隨著新型診療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心血管介入治療手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人員必須熟練掌握相應的醫學知識及操作技術,才能更好的為患者服務。本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期間接受介入治療的患者共152例,經由醫生的精心治療及護理人員在圍手術期無微不至的護理,介入手術治療成功率達100%,均無并發癥發生。為患者減輕了痛苦,促進早日康復。【關鍵詞】 介入 圍手術期 護理隨著新型診療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心血管介入治療也因療效好、創傷小、術后恢復快,患者易于接受等優點,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繼而對于護理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護理人員在掌握護理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熟練掌握相應的醫學知識及操作技術,才能更好的為患者服務[1]。現將心血管介入治療中的護理體會總結分析如下。1 臨床資料本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期間接受介入治療的患者共152例,其中男95例,女57例,年齡41歲-85歲(平均57.6歲)。2 護理方法2.1 術前護理2.1.1 收集患者資料 詳細的了解癥狀,生命體征
人性化護理在心血管內科的應用及體會
【摘要】 目的 探討人性化護理在心血管內科的應用,交流體會。方法 護士要注重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切實可行的實施人性化護理。結果 人性化護理可增加患者的舒適感、減輕痛苦、促進康復,并可增加護患之間的交流。結論 人性化護理的實施不僅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康復,對護士也是一種專業素質的鍛煉。【關鍵詞】 人性化護理 心血管內科人性化服務是一種全新的服務模式,強調服務本身一定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以人為中心,關注人的價值、自由和發展。對護理領域來講,它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個體化的、整體的、有效的護理模式,是以尊重病人的生命價值、人格尊嚴和個人隱私為核心,為病人營造一個舒適的就醫環境,使病人在就醫過程中感到方便、舒適和滿意的一種護理方法,最終達到使病人在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都處于健康而滿足狀態的目的[1]。心血管內科患者病種復雜,用藥和治療所需時間較長,使患者不僅遭受生理上的折磨,也同時增加了心理的負擔。國內外研究發現,冠心病、高血壓患者普遍存在情緒障礙,黃遠騰關于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心理因素分析的研究顯示[2]:心血管患者的焦慮、抑郁得分都明顯增高,而合理的實施人性
心血管疾病的護理干預
[論文關鍵詞] 人性化護理;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干預[論文摘要] 本文根據心血管內科疾病以及老年患者的特點,提出心血管科人性化護理的重點及干預辦法,旨在有效地輔助治療心血管疾病,減少急、危、重癥的發生。隨著我國踏入老齡化社會的步伐加快,我國老年人越來越多,也意味著心血管疾病逐漸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對心血管內科護士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護理工作的內容有著更深刻的變化。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壓、心肌梗死、心絞痛以及心力衰竭等,長期反復發作,均為能導致死亡的危、急、重癥。由于自身的基礎疾病,再加上老年人生理因素,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間往往暴露出許多心理問題和新的疾病、并發癥,不利于患者的治療,且兩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目前,醫院提倡護理工作要人性化,筆者認為在心血管內科工作的護士,應結合本科患者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病情需要,因人而異地進行護理,這樣利于老年患者減少反復發病的幾率,延長患者疾病的緩解期,提高生活質量。1 變換角色,換位思考從傳統工作的角度來說,護士的工作就是執行醫生開出的醫囑。在提倡護理工作人性化的今天,
心血管外科體外循環手術專科護理培訓模式的實踐
【摘要】 目的 通過在手術室對體外循環專科手術組實施專科培訓,切實有效地提高體外循環手術護士的專業水平,努力縮短手術時間。方法 在科內挑選具備良好心理品質,業務過硬的護士對她們進行階段性、規范化分層培訓。結果 通過醫生對體外循環手術組護士配合技巧、方法、工作滿意度調查、洗手護士及巡回護士由四名減少至兩名,完成一臺手術的配合評價培訓結果。結論 聯系體外循環手術配合的技巧、方法,對專科崗位的護士進行階段性、規范化分層培訓是提高專科手術護士自身素質和配合手術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關鍵詞】 體外循環手術 專科護理 護士 在職培訓心血管外科疾病涉及心肺等重要臟器。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往往具有病情多變、病員所具備的條件差、手術難度大而要求多、醫護配合要術高等特點。目前,手術室護士均畢業于普通護理院校,心外科手術學知識非常膚淺,而心臟手術的配合技術更是處于空白狀態,專業技術的提高主要靠手術配合過程中的傳、幫、帶,護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我科于2005年至2009年通過對七名護士進行分階段培訓,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1 方法</
心血管病的夜間護理與觀察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其不但日間變化迅速復雜,而且夜間的發病率也較高,早期發現,早期搶救,早期治療,通過搶救能轉危為安。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加強夜間護理,是護理工作中最根本的一條。為了引起臨床護理人員對冠心病夜間病情觀察的重視,現結合臨床上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變化,根據對心血管病病人的觀察,談談護理體會。1 臨床資料我科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1033例,其中男680例,女353例;32—50歲328例,50~60歲421例,60歲以上284例;病情好轉出院者984例,轉院28例,死亡21例,其中夜間死亡者6例,可見夜間是心血管病患者的高危時段。2 夜間護患情況分析2.1病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點 心血管病人夜間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加強,易引起心肌細胞抑制,導致心率減慢、心肌收縮力減弱等,甚至會引起病人在夜間出現竇性停搏、房室傳導阻滯等嚴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所以夜間對心血管病人來說是發病的高發期。2.2護理人員方面的因素 護士均為女性,體力較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