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護理
戰翠玉
【摘要】目的 探討心血管疾病患者異常心理的護理措施。方法 對6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給予常規治療及護理的同時加強對他們的異常心理特征的觀察及分析,并及時給予心理指導與護理干預。結果 病人的心理特征有明顯的改善,縮短住院日,有效率達98.5%。結論 心理治療、心理護理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礙的重要環節。現將我院68例患有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存在的心理狀態特征進行系統觀察與分析并及時給予心理指導及護理,取得較好效果,現將心理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關鍵詞】心血管疾病 心理 護理
1 一般資料
本組6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均為我院住院患者,男42例,女26例,年齡45歲至85歲,冠心病29例,高血壓性心臟病20例,風濕性心臟病15例,心肌梗死4例,治愈31例,好轉36例,死亡1例,住院時間最長58天,最短15天,平均26天。
2 病情觀察
2.1癥狀觀察
及時了解患者主訴,如胸悶痛、心悸、氣短并進一步觀察其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及時通知醫生并采取相應措施,如吸氧、舍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2體征觀察
定時測量脈搏、心率、呼吸和血壓,對危重患者應使用心電、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監測。
2.3心理特征
2.3.1焦慮心理 焦慮會導致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患者經常自覺心慌、胸悶痛、氣短、頭暈、失眠、出汗等癥狀,患者有難以忍受的全身不適感,并有一種說不出的內心緊張、坐立不安,導致身心疲憊呈現虛弱無力狀態,對疾病失去治療信心。
2.3.2抑郁心理 常表現為疲勞、精力減退、失眠伴胸悶氣短,對周圍事情非常敏感,認為自己的病情比較嚴重,導致身體出現無力狀態。
2.3.3絕望心理 由于病情加重,醫療中的特殊檢查、特殊護理及對周圍環境的刺激,患者承受力低下,出現神志不安、恐慌,日常行為難以自理,陷入困境,不愿與人交流,在護理過程中要嚴密觀察。
3 心理因素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
3.1由于心理失衡,患者防御能力低下,導致疾病加重。
3.2人的各種生理功能平衡失調,引起病情發展,緊張的信息刺激使下丘腦興奮,作用于交感神經系統,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 4 心理護理特點
4.1控制心理應激因素 應激心理對心血管患者的威脅較大,輕者病情加重,重者可引起猝死,在護理方面應減少應激心理刺激的發生,這就要求:(1)創造良好的護理環境和氣氛,使患者心情舒暢,精神寬松。(2)杜絕與患者談論和疾病有關的問題。(3)醫護人員語言和藹、耐心細致、動作輕柔、敏捷。
4.2調節患者的心理平衡 患者在住院期間,護士要積極進行心理咨詢、心理護理,向患者宣傳心理、生理病情的相互轉化及作用,鼓勵患者正確對待疾病,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做好耐心勸導,以解脫心理上的壓力[1]。
4.3做好信息反饋掌握心理狀態 在對心血管患者的臨床觀察中,有些患者心理狀態難以察覺,需要通過對周圍患者進行信息反饋了解,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作出分析,從中發現和掌握患者的內心世界,對患者的心理情緒變化要認真做好記錄。
4.4糾正不良的行為方式 講解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是影響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血壓、高血脂、吸煙、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四大危險因素,鼓勵患者戒煙戒酒,予低鹽低脂飲食,少食多餐,根據病情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5 小結
目前,我國受醫療條件和經濟狀況的影響,由于長時間疾病的折磨,多數患者變得固執、急躁、內心孤獨,需要別人同情和理解,并做出相應的心理措施。醫護人員可以幫助患者掌握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如看電視、聽音樂、讀書,使他們對生活充滿信心,保持樂觀的態度,主動配合治療,使患者感到生存的價值,而更好的體現出心理護理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孟玉芝.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15):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