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統護理課對人文素養的影響
岳慧娟
摘要:目的探討心血管系統護理思政教學改革對護理本科生人文素養的影響。方法2019 年10 月~2019 年12 月,隨機抽取西安市某高校277 名2017 級護理本科生為研究對象。4 個班149 名護生為常規組,采用常規教學方法。4 個班128 名護生為教改組,采用心血管系統思政教學改革。實施前后,對兩組護生人文素養指標進行比較。結果課程改革實施后教改組護生法律素質、審美素質、心理素質三個維度得分及總分分別為(20 ±4 )分、(32 ±5 )分、(41 ±5 )分、(163 ±18 )分,顯著高于常規組的(19 ±3 )分、(31 ±4 )分、(40 ±5 )分、(159 ±17 )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教改組護生過程性考核成績、章節測試成績和課程總成績分別為(68 ±6 )分、(85 ±5 )分、(75 ±5 )分,顯著高于常規組的(65 ±10 )分、(83 ±8 )分、(72 ±8 )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結論心血管系統護理思政教學改革有助于提升護生人文素養和課程整體教學質量。
關鍵詞:護理;課程思政;心血管;人文素養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及醫學護理模式的轉變,要求護理專業學生(護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護理學科知識,還需要具備高尚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素養[1]。護理本科生作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人才的后備軍,是未來生命科學研究和醫療衛生實踐的中堅力量[2]。《內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其中以心血管系統疾病護理為首的內科疾病護理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3],但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于授課內容相對枯燥,護生缺乏學習興趣,存在對知識點掌握不牢固,人文素養薄弱等問題[4 ~5]。2016 年12 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特別是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6]。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素養培養的主要手段。目前,各高校對護生人文素養的培育主要通過思政課程,但這種過于集中的學習方式并不能滿足和實現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目標。因此,為了探索一種將專業知識教育與人文素養培育巧妙而有效結合的途徑和方法,本研究對護理本科生《內科護理學》心血管系統教學進行了思政改革,并評價了其對人文素養的初步影響和作用,以期為今后護理課程的全面思政教改提供一定經驗和思路。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2019 年10 月~2019 年12 月,采取隨機整群抽樣方法,抽取西安市某高校護理本科生8 個班277 (女生241 ,男生36 )名為研究對象,年齡19 ~24 (20.7 ±0.8 )歲,均為全國統考入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以班為單位分為2 組:教學改革組(教改組,n=128 )和常規教學組(常規組,n=149 )。1.2 方法常規組采用常規教學方法。主要通過課堂講授、課后作業等常規授課方式完成心血管系統內容的學習。教改組除了常規學習之外,增加思政系列教育,即根據心血管系統疾病護理的特點,結合護理本科生人文素質自評表各維度內容,梳理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和道德品質教育的共通點和關聯點,甄選思政教育專題,編寫思政教育素材,將其融入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環節。① 課前儀式教學。組織護生在南丁格爾像前背誦南丁格爾誓言,幫助護生理解為患者服務的內涵,以此提升護生職業榮譽感。② 課中思想融入。根據不同授課內容,共甄選4 個思政教育專題,分別是創新精神、大醫情懷、職業素養、愛國意識,通過多媒體講授和視頻觀看形式將其融入到課堂講授。同時通過情景劇、課堂演講、主題攝影、辯論賽、醫學名家傳記閱讀活動提升護生人文素養,整個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護生的情感體驗。另外,利用課上5min分享一篇敘事護理案例,以達到護患共情。③ 課后素質拓展。通過藍墨云班課向護生發送優秀醫者的事跡,鼓勵其向榜樣學習;利用課余時間組織護生到社區為老年人進行測量血壓、心率,預防心血管病健康知識宣教等志愿者服務,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幫助護生真正理解“健康中國戰略”的擔當,提升護生的職業自信。1.3 評價指標① 護理本科生人文素質自評表,該量表由南方醫科大學護理學院編制,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67 ,因子分析結果表明,量表的結構效度較好,該量表包括5 個維度共40 個條目,即道德素質(7 個)、法律素質(5 個)、審美素質(8 個)、文化素質(10 個)、心理素質(10 個)。采用Likert5 級計分法,得分為每個條目得分的累加,得分越高,表明護生人文素質越高[7]。分別與課程改革實施前和結束后發放問卷,由被調查者自行填寫。② 課程考核,考核方式采用過程性考核和閉卷考核的方法。過程性考核包括出勤、課后作業、課堂表現、德育素質4 部分,占60%,其中德育素質的評價主要采用行動觀察法,一考核行動參與性,如角色扮演中是否體現人文關懷理念、討論的參與程度是否體現團隊合作等;二考核行動的結果,如小組匯報效果是否引起護生共鳴、文字表述是否符合敘事護理要求等。另外,實訓課結束后,查看每個小組床單位整理情況,以此來判斷護生是否尊重、關愛模擬人,是否遵守實訓室規章制度等。章節測試采用試卷閉卷考核,占40%。ˉx1.4 統計學方法將原始資料進行整理后錄入數據庫,用SPSS25.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以±s來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檢驗水準均采用雙側檢驗,P≤0.05 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均衡性檢驗兩組護生在性別、來源地、是否擔任干部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實施前,兩組護生人文素質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參見表2 實施前的數據。2.2 教學改革實施后兩組護生人文素質比較常規組實施前后護生人文素質總分及法律素質、審美素質、心理素質三個維度得分均無顯著差異。教改組實施后護生人文素質總分及法律素質、審美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四個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本組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而且教改組文素質總分及法律素質、審美素質和心理素質得分顯著常規組(P<0.05,P<0.01 ),兩組在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兩個維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 教學改革實施后兩組護生考核成績比較實施后,教改組護生的過程性考核成績、章節測試成績和總成績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和P<0.01 ),見表3 。
3 討論
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學的概念和范疇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拓展[8]。護理工作的性質已由原來單純的醫療護理服務,向人性化、整體化、綜合性人文護理服務轉變,它要求護士必須具備很強的人文素質。但人文素質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校期間就加強培養[9]。傳統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忽視了對護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各門課要守好一段渠,做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0]。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充分發揮專業課程育人的作用,把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將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進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本研究開展前對護生進行人文素質測評,各維度得分從高到低依次是道德素質、法律素質、審美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為此,針對各維度內容專門制定了第二課堂教學方案,如:為提升護生道德素質,安排護生以“醫者仁心”為主題排練情景劇,通過真實體驗引導護生關愛患者。為提升護生法律素質,安排護生以“醫鬧背景下如何用法律保護自我”為主題進行課堂演講,通過汲取各方智慧,學習法律知識,冰釋醫患之殤。為提升護生審美素質,安排護生進行“白衣天使”主題攝影活動,向護生講授護士禮儀,提升護生光榮感和使命感。為提升護生心理素質,安排護生進行以“過度醫療利與弊”為主題的辯論賽,在唇槍舌戰中提升心理素質和思辨思維。為提升護生文化素質,安排護生開展《護理札記》讀書會,學習戰地救護和護理管理相關經驗。教學結束后,對護生重新進行人文素質測評,發現教改組法律素質、審美素質和心理素質三個維度得分及總分不但較本組實施前有顯著提高,而且均高于常規組?666?心臟雜志(ChinHeartJ)2020 ,32 (6 )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常規組實施前后各維度得分和總分并無顯著差異),說明在心血管系統護理教學實施思政改革有助于提升護生人文素質。在道德素質方面,實施改革后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是在改革前,兩組護生在道德素質方面得分均最高,說明護生本身就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風貌,雖然我們在教學中重點加強了護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但效果很難在短時間內顯現出來。在文化素質方面,實施改革后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是在課程改革前,兩組護生在文化素質方面得分均最低,根據量表內容發現文化素質包括哲學、邏輯學、語言學、心理學、史學、倫理學等內容,涉及范圍之廣,護生很難在兩個月的時間通過重點章節的課程改革有質的提升,對此提示我們應盡量在整個《內科護理學》教學乃至整個護理教學體系中宏觀規劃并實施課程思政改革,以確保人文素養培育氛圍的連貫性,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心血管系統每個疾病的護理都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挖掘思政資源,重新進行教學設計,使教學目標在原有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的前提下,重點融入學習態度及價值觀的情感目標,有利于提升《內科護理學》的整體教學質量。在講授緩解心絞痛患者胸痛首選硝酸甘油時,通過向護生講述硝酸甘油的研制,引導護生學習威廉?默雷爾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在講授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治療心肌梗死時,通過向護生分享德國醫生WernerForssmann首次在自己身上將導管插入心臟的案例,培養護生獻身醫學的職業素養;在講授心肌炎患者抗炎治療時,帶領護生觀看3 年僅開出1 張門診輸液單陶曉南教授的新聞采訪視頻,幫助護生理解為患者負責的大醫情懷;在講授射頻消融術治療快速心律失常時,向護生分享胡大一教授為全球普及射頻消融術所做的不懈努力,培養護生的愛國意識和文化自信。這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直接提升了護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極大地激發了護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中提升了護生的德育素質。通過以上內容的課程改革,發現教改組過程性考核成績和章節試卷成績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心血管系統護理實施思政改革不僅提高了護生的綜合成績,更提升了《內科護理學》整個課程的教學質量。心血管系統護理思政教學改革有助于推動課堂策略革新,一是小組學習評價策略革新:為充分發揮同伴的彼此監督和相互影響作用,要求護生在開課前自發組成4 ~6 人小組,學習任務多以小組形式完成,然后根據表現效果對小組進行評價打分,該分即為每個小組成員的得分。但個別護生會有蹭分現象發生,于是評價策略調整為對小組打分,然后乘以小組人數,給出總分,小組成員根據各自的貢獻度分配分值,這種打分方法相對較公平,且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小組所有成員的積極性。二是課業展示分享策略革新:由于課堂時間有限,針對某個思政專題,不可能請所有小組上臺展示分享,已展示過的小組發現其他專題再展示的機會不多,因此不太積極準備,于是分享策略調整為要求課堂上沒機會展示的小組拍成視頻上傳藍墨云班課,供老師及其它小組觀看打分,這種做法促使每位護生都能認真對待每次作業的展示和分享,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評價的公平公正性。引人于大道,啟人于大智,思政教學改革讓專業課程變得更有溫度與智慧,既有利于專業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多重結合,又實現了知識、技能、態度和素養的融合統一,有助于提升護生的專業能力和人文素質,有利于培養人格健康的適應于我國社會主義新時代需求的護理專業技術人才,值得在具體的護理教學中開展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