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微創顱內血腫粉碎引流術的圍手術期護理
佚名
作者:蔡莉萍,王軍,向英,魏寅,曹艷
【關鍵詞】 顱內血腫
【關鍵詞】 微創術;顱內血腫;圍手術期護理
0引言
顱內血腫發病率較高,傳統的開顱血腫清除術時間長、創傷大,患者痛苦較大. 近幾年來我院開展的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簡便快速、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療效確切.
1臨床資料
我院200112/200406對88(男58,女30)例顱內血腫患者實施血腫清除術,年齡52~76(平均62±3)歲. CT示:硬腦膜外血腫23例;硬腦膜下血腫18例;高血壓腦出血47例(基底節區出血31例,顳葉出血9例,額葉出血7例). 根據多田公式計算,出血量20~30 mL 7例,30~50 mL 69例,50~90 mL 12例. 根據頭顱CT采取三位立體定位法,確定穿刺點的部位、方向及進針的深度,并予以標記. 常規消毒鋪單后,應用YL1型顱內血腫穿刺針,在電鉆動力驅動下經頭皮穿過顱骨后拔出鉆頭,將硬腔通道送入血腫中心的位置拔除針芯,抽出血腫的液態部分,反復用9 g/L生理鹽水沖洗,沖洗液從穿刺針套管側管排出顱外,待沖洗液變清后注入血腫液化劑(尿激酶166.7 μkat,低分子肝素鈉208.4 μkat,透明脂酸酶12.5 μkat混合配制2~3 mL),夾閉4 h后開放引流管2 h,再次重復上述過程,分別在術后復查頭顱CT,若CT復查證實血腫完全消失后拔除穿刺針. 術后及出院隨訪3~6 mo,治愈72例,好轉9例,死亡7例.
2護理體會
2.1術前護理① 術前病情評估. GCS評分: 3~5分5例,6~8分72例,>8分的11例. 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意識、瞳孔大小,每30 min測1次,并準確記錄在護理單上. 使用降壓藥物應嚴密監測血壓,避免血壓過低使腦灌注量不足,加重腦損傷[1]. ② 心理護理. 耐心細致地向患者及家屬詳細地介紹穿刺原理、必要性及并發癥和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 ③ 術前準備. YL1型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1套,充電電鉆1把,無菌穿刺包1個,做好各種常規術前準備. 2.2術中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瞳孔變化,做好心電血壓監測,隨時做好搶救準備.
2.3術后護理① 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瞳孔變化及肢體功能變化. 對高血壓腦出血的患者術后應有效地控制血壓,一般維持收縮壓17.0~21.0 kPa,舒張壓10.0~12.0 kPa,顱內壓保持在0.1~0.3 kPa之間. 若意識障礙加重,應立即打開引流管,必要時行開顱探查. ② 體位和環境管理. 患者取平臥位,頭偏向患側,使頭部抬高15°~30°. 保持頭部引流管的通暢,避免牽拉、受壓、扭曲及高于頭部. 病室定時通氣消毒,保持室溫18℃~23℃,濕度為50%~60%,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整潔,預防感染. ③ 預防并發癥. 胃腸道并發癥: 重癥腦出血微創術后,發生應激性潰瘍多見,及時評估患者有無潰瘍病史、頻繁呃逆、嘔吐等先兆癥狀的出現,特別是腦室出血、丘腦出血、中線移位的重癥患者更應提高警惕[2]. 腎臟功能衰竭: 急性腦出血時,血循環障礙和應用甘露醇脫水降壓,使腎臟缺血,易并發急性腎功能衰竭,導致腦腎綜合征,應定期監測腎功能. 肺部感染: 術后用生理鹽水行口腔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禁用嗎啡和哌替啶,以防抑制呼吸, 同時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④ 記錄出入量. 準確地記錄24 h尿量,特別要注意每小時尿量變化,若發現進出量不平衡或尿量<25mL/h,應及時報告醫生,防止脫水或補液過多引起心功能不全[3]. ⑤ 加強基礎護理. 加強皮膚護理,防止褥瘡;翻身時注意頭部不宜過屈、過伸或過度轉動,以免影響腦血液供應;昏迷患者應鼻飼流質飲食供給營養;鼻飼前吸痰,鼻飼后30 min內避免吸痰,防止惡心、嘔吐;術后24 h開始肢體功能鍛煉,由被動至主動,由健側至患側,時間由短至長,以不疲勞為宜.
【
[1]李艷萍,張紅麗,李士芝. 微創顱內血腫引流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護理[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2):59-60.
[2]成慧琴,王環宇. 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后潛在并發癥的預見性護理31例[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3):10-11.
[3]毛法瑛. 微創血腫粉碎穿刺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16例的護理觀察[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00;17(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