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保乳術后放化療的護理干預
鄧惠群
【摘要】 目的 探討乳腺癌患者保乳術后放化療的護理干預。方法 120例患者均在術后進行放化療。放療前做好心理護理,放療過程中注意并發癥的護理,觀察美容效果及放療后皮膚反應。結果 本組120例中,美容效果較佳89例(74.1%),良24例(20.0%),一般7例(5.8%);皮膚反應:1級 97例(80.8%),2級15例(12.5%),3級6例(5.0%):4級2例(1.66%)。結論 乳腺癌患者保乳術后放化療的護理干預, 能提高乳腺癌病人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乳腺癌 保乳術 化療 放射治療 護理干預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在我國其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高趨勢,在女性中其發病率僅次于宮頸癌。隨著現代女性愛美及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早期乳腺癌行保乳越來越得到患者的認可。保乳術后放射治療可以使局部控制率達到與根治術相似的療效,放療成為保乳術后必不可少的治療手段[1]。但乳腺癌保乳術后輔以放射治療對皮膚和軟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護理不當可能會影響治療和美容效果。現對我院近2年以來120例保乳術加放化療病人的護理觀察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收集2006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保乳術后放療患者120例,均為女性,年齡25-68歲,中位年齡43.7歲。左乳73例,右乳47例;病灶直徑0.5-3cm,平均1.8cm;病理類型:導管原位癌20例,導管癌伴微小浸潤10例,浸潤性導管癌73例,浸潤性小葉癌12例,其他5例;淋巴結有轉移24例。
1.2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術后2周進行化療(CMF或CAF方案)。3w為1療程,進行2個療程,化療結束后2~3w行放療。放療設備:西門子Primus直線加速器。照射的范圍包括患側乳腺和胸壁。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照射方式。普通外照射:乳腺和胸壁照射采用6-MV X線兩對穿切線野加楔形板技術,劑量50 Gy/25-28次/5-5.5w;后期采用電子線瘤床局部加量10-16Gy/5次/1w。
1.3評價標準①美容效果:依據1979年Harris等提出的美觀評價標準[2],按美容效果優劣分為四等。佳:無肉眼可見的治療后遺癥,兩側乳房外形相同;良:病側乳腺有輕度色素沉著、局限性毛細血管擴張,手術瘢痕可見;一般:有明顯治療后遺癥,乳腺外形有明顯改變,乳頭移位,有明顯的放射性皮膚改變,但還可接受。差:乳腺有嚴重回縮或嚴重的纖維化或毛細血管擴張。②放療后皮膚反應:根據RTOG評分標準[3]分0-4級。0級,無變化;1級:濾泡樣暗紅色斑、脫發、干性脫皮、出汗減少;2級:觸痛性或鮮紅色斑,片狀濕性脫皮、中度水腫;3級:皮膚皺褶以外部位的融合的濕性脫皮、凹陷性水腫; 4級:潰瘍、出血、壞死。
2 結果
本組120例中,美容效果較佳89例(74.1%),良24例(20.0%),一般7例(5.8%);皮膚反應:1級 97例(80.8%),2級15例(12.5%),3級6例(5.0%):4級2例(1.66%);全部病例隨訪均未發生復發和轉移。
3 護理
3.1心理護理癌癥患者一般情緒比較低落,對治療持有疑慮,故應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情緒,詳細講解調強放療的有關知識,使其了解該方法是根據腫瘤的形態、大小進行治療的一種新技術。告知整個放療為體外照射,與傳統放射治療比較具有治療準確度高、損傷少、痛苦小、效果好、方便等優點。患者對治療了解后,心情逐漸放松,以積極的態度接受了治療。
3.2全身癥狀觀察放療后放射線在體內被吸收可產生電離輻射現象,有些患者會產生全身癥狀,如頭暈、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白細胞下降等。這些癥狀是人體免疫能力下降的一種表現,尤其當白細胞減少至3.0×109/L以下,血小板降至6×109/L以下,再進行放療是危險的。當患者出現骨髓抑制時應暫停放療,給予口服升白細胞藥物或者皮下注射重組人集落細胞刺激因子等藥物對癥治療,嚴重時病房用紫外線消毒2-3次/d, 20-30min/次,并囑患者多休息,加強營養,減少外出活動,減少病室內人員,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定期檢測血常規,保證放療的順利完成。
3.3皮膚反應的預防和護理放療時不可在照射部位貼膠布,因其所含的氧化鋅為重金屬,照射時可產生2次射線,從而加重皮膚反應。濕性反應時可用2%龍膽紫、康復新、慶大霉素、京萬紅軟膏或燒傷濕潤膏外涂預防及治療局部皮膚感染。也可給予局部吹氧,每天4-5次,每次30min,增加局部組織氧含量,促進愈合。如有水皰形成可涂硼酸軟膏或慶大霉素、康復新藥物后包扎1-2d,待滲液吸收后再行暴露療法。比亞芬軟膏具有預防和治療放射性皮膚反應的作用,放療結束后即將藥膏涂抹在照射野相應的皮膚上,每日1次,在出現濕性脫皮時也可使用,但需排除感染的情況,皮膚破損處可使用金因肽局部噴灑,以促進皮膚愈合。 3.4 放療并發癥的護理
3.4.1放射性肺炎最早出現在放療后10d,最長可發生于放射治療2年后,多數發生于放療后3-6個月內。發生率在5% -15%之間[4],是危害性較大的并發癥。可引起氣短、咳嗽和呼吸困難,此時若有感染即產生癥狀,即急性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炎的治療主要是采用大劑量抗菌藥物及腎上腺皮質激素。護士應嚴密觀察各項生化檢驗結果,以免發生因使用大量的抗菌藥物及激素藥物出現的臨床癥狀。
3.4.2骨髓抑制放療中血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白細胞下降最為明顯,出現骨髓抑制時,責任護士應著重向患者及家屬做好預防感染、防止出血、飲食營養方面的健康宣教。告知飲食應選擇溫涼、無刺激性的軟食或半流質,如紅棗粥、黃芪烏雞湯等,以補氣養血,并注意蛋白質的補充,以增強免疫力,同時遵醫囑給予升血藥物治療。囑患者注意及時增減衣被,預防感冒,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去人多的場所,改用軟毛牙刷刷牙,勿用牙簽剔牙等,以預防感染和黏膜出血。
3.4.3放射性皮炎皮膚損傷與照射劑量、照射面積、放射源有關。一般照射10次后皮膚出現發干、瘙癢、緊繃感,隨著照射次數的增加,逐漸出現膚色變深、變黑、脫屑,嚴重者出現水泡、潰爛化膿。Ⅰ度、Ⅱ度皮膚反應的患者不需要停止放射治療,放療結束2周后,癥狀可自行消失,但必須采取保護性措施,嚴密觀察局部皮膚反應情況,以防程度加深。Ⅲ度和Ⅳ度患者皮膚及預防皮膚反應的重要性,告之局部皮膚可用柔軟毛巾輕輕沾洗,禁用肥皂、碘酊、酒精等刺激性物品,照射區禁止粘貼膠布[5]。面積皮損時要停止放療并對癥處理,合并感染時要抗感染治療,以利早期愈合。
4 討論
放射治療主要得益于放射物理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是具有很大潛力的新領域[6]。在治療過程中,護士需要全面掌握患者的整體情況和治療方面的基本知識,包括患者的心理狀態、病情演變過程,放療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如何進行放療配合,如何預防及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以及出現并發癥時如何處理等。通過對120例行調強放療的前乳腺癌患者進行護理,根據掌握的知識,認真、詳細地做好放療前后解釋、指導工作,注意放療期間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出現骨髓抑制時遵醫囑給予及時的對癥治療及護理,從而有效地控制了并發癥,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使其堅持完成放療全過程,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參 考 文 獻
[1]孫永敏,陳剛,江瑞霞,等.比亞芬預防放射性皮膚損傷的療效觀察[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4,13(4):316-318.
[2]馬小俠,張玉莉,李濤.比亞芬治療放射性皮炎療效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4,19(15):67-68.
[3]李素艷,高黎,殷蔚伯,等.金因肽對急性放射性黏膜炎及皮炎的作用[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2,11(1):30-32.
[4]趙忠仁,任晉進.乳腺癌術后放療所致放射性肺炎的防治[J].山西醫藥雜志,2000,29(2): 133-134.
[5]陳娟.乳腺癌術后放射治療中皮膚反應的預防與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4,3(1): 47-48.
[6]東文霞.惡性腫瘤患者放療的副作用及其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4,19(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