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藥結合背部穴位注射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療效觀察
林艷華
【摘要】 目的:運用中西藥結合背部穴位注射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并觀察其臨床療效。方法:將符合診斷標準的 60 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 30 例,觀察組用丹參 1 mL 加氨茶堿 1 mL(25 mg)加地塞米松 1 mL(5 mg)加利多卡因 1 mL(25 mg)于背部,穴位注射。對照組靜脈輸注氨茶堿 0.25 加地塞米松 10 mg,根據治療前后癥狀、體征和肺功能改善情況判斷療效。結果: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用平喘組合藥于背部穴位注射,顯效、速效。
【關鍵詞】 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中西藥結合;背部穴位注射
內外專家認為是一種慢性氣道炎性疾病,這種炎癥導致氣道高反應性增加,病理生理改變是支氣管痙攣、狹窄,臨床特點是反復發作性喘息、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嚴重急性發作期可發現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故支氣管哮喘屬內科急癥,并且具有反復發作性、病程長特點,現采用丹參注射液加地塞米松加氨茶堿于背部穴位注射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為哮喘病人迅速有效地止喘,取得了良效,其特點是高效、速效、長效、方法簡便易行,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60 例支氣管哮喘患者,均為我院 2005 年 9 月 -2006 年 5 月哮喘急性發作期住院病人,符合《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1],采用隨機抽樣法將此 60 例分為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 30 例,其中男 18 例,女 12 例,平均年齡〔46.6±3.0(28~76)〕歲,平均病程在(12.2土0.8)年,對照組 30 例,其中男 20 例、女10 例,平均年齡在〔47.8±20.0(16~81)〕歲,平均病程在(15.0±0.2)年,經統計學處理觀察組與對照組之間一般資料中各項比較 P > 0.05,均無顯著性差異。
1.2治療方法
1.2.1藥物觀察組(背部穴位注射藥物):用氨茶堿 1 mL(25 mg)加丹參注射液 1 mL 加地塞米松 1 mL(5 mg)加利多卡因 1 mL(25 mg)。
1.2.2穴位注射法觀察組:病人反坐于椅子上,雙上肢上舉交叉抱緊,頭枕于上,暴露背脊部、取穴:于脊柱兩側第 3~7 胸椎旁開 1.5 寸,背脊兩側 3、4、5、6、7 胸椎旁開 1.5 寸分別是肺俞穴、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并且于 3-5 胸椎旁可觸及條索狀,成團塊狀特異反應物,此處皮膚觸之發緊,發涼,局部刺激非常敏感,用 5 mL 空針抽取上述藥品朝脊柱方向進針回抽無血,將藥物注射到反應物及其周圍。每次選穴 4 個,例如:肺俞(雙)配膈俞(雙),肺俞(雙)配厥陰俞(雙)。
觀察組用 0.9% NS 25 mL 加氨茶堿 0.25 加地塞未松 10 mg,靜脈滴注。
1.2.3穴位注射注意事項①解除病人的恐懼心理,使其背部放平,肌肉放松,以取得合作。②穿剌深淺度及進針角度用根據病人胖瘦而定,切勿刺入肺尖造成氣胸。
2結果
2.1療效標準
按照《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療效標準[1]來進行判定。臨床控制:哮喘癥狀完全緩解,偶有輕度發作,不需用藥即可緩解,最大呼氣流量(PEF)增加值 > 35%,或治療后 PEF≥預計值 80%,晝夜波動率 < 20%;顯效:哮喘發作較治療前明顯減輕,PEF 增加 25%~35%,或治療后PEF 達預計值 60%~79%,晝夜波動率 < 20%,仍需用糖皮質激素或支氣管擴張劑;好轉:哮喘癥狀有所減輕,PEF 增加 15%~24%,仍需用糖皮質激素或支氣管擴張劑;無效:臨床癥狀和 PEF 測定值無改善或加重。
2.2治療結果
見表 1、表 2。肺功能測定是用意大利科時邁公司的 COSMED Quark Pft-4 型肺功能儀。
3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時主要病理變化是支氣管和小支氣管黏液腺體的肥大增生,黏膜充血腫脹,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使管腔狹窄,分泌物堆積,導致通氣阻塞,最大通氣量和時間肺活量均減低,其病理關鍵在于通氣阻塞。針刺穴位激發經氣,調和氣血,同時藥液的吸收,延長了腧穴的作用,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療效,據報道,針刺天突、肺腧等穴,無論吸氣和呼氣階段的氣道阻力,都從增高狀態明顯下降,特別是呼氣時的阻力最為明顯[2] ,另有報道用地塞米松、氨茶堿、普魯卡因、山莨菪堿,組成四聯針治療支氣管哮喘持續狀態,可使呼吸峰流速值測定提高 153%,并且在注射后 10 min 內癥狀完全緩解有 12 例(在治療哮喘持續狀態共 14 例中[3]),趙氏認為穴位注射方法不單純是針刺穴位作用和藥物作用算術式的相加,穴位注射是在針刺對機體進行了整體性、良性調整的前提下,克服藥物的某些反應,使藥物的作用顯幾何式的放大[4]。根據中醫理論“內臟 - 體表相關原理”,當臟腑功能發生病變時可以通過經脈 - 穴位反應到體表,臨床支氣管哮喘病人常有“背冷、背部發緊、背部受涼易發哮喘”的癥狀和體征,背部觸診發現幾乎所有哮喘病人背部第 3~7 胸椎處肌膚皮溫低、緊張度高,可捫及有“索條狀或團塊狀,不規則狀”反應物,此反應物活檢證實是充血,壞死水腫的組織細胞,按壓反應物病人有舒適感,酸麻脹感,呼吸通暢感,我們推測這可能與哮喘病人的體表反應有關,內臟疾病表現在體表的反應物,它和內臟的疾病有著內在的、直接的聯系,而且出現病理學的改變,刺激反應物或反應物注射可以迅速、及時發揮作用,不但具有速效,而且具有可靠的遠期效果,作用迅速、方法簡便易行。支氣管哮喘患者背部特異“反應物”可能和經絡有關,或者和內臟體表電流通道有關,反應物的位置正是肺俞穴之處,肺俞是足太陽經的背部腧穴之處,與肺臟有內外相應的聯系,為肺經經氣輸注于背部之處,肺俞主治肺之臟病和氣化病,對改善肺功能消除肺臟的功能失常所產生的病理癥候具有一定功效,使藥物在背脊部特殊位置注射后與呼吸系統迅速連成特殊的藥物離子作用通道,發揮比口服、肌注,甚于靜脈給藥更有效的平喘作用,緩解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癥狀。氨茶堿可解除氣道平滑肌痙攣,另外還有改善心博出量,擴血管,興奮呼吸中樞,改善呼吸肌功能及某些抗炎作用,地塞米松屬糖皮質激素,是治療慢性哮喘的一線藥物,作用機制抑制炎癥細胞活化和炎癥介質的釋放,減輕氣道腫脹,黏液分泌,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增強平滑肌β2 受體反應性,丹參屬于中藥中活血化瘀藥,其對呼吸道非特異性炎證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上述藥物聯合使用,經穴位注射,進入經絡,迅速建立特殊的藥物離子作用通道,迅速發揮有效平喘作用,緩解支氣管哮喘癥狀。同時穴位注射可每周 2 次,局部用藥量少,避免長期靜脈用藥后所需的藥濃度監測及造成的激素依賴性。此方法簡便,有效,可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組. 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3, 4:132-133 〔2〕宗徐. 中西藥結合穴位注射治療支氣管哮喘臨床觀察〔J〕. 南通醫學院學報, 1999, 19(4):485 〔3〕朱方罡. 肺腧穴四聯針注射治療哮喘29例臨床分析〔J〕. 針灸臨床雜志, 1996, 12(10):41 〔4〕趙琛. 穴位注射治療支氣管哮喘研究進展〔J〕. 針灸臨床雜志, 1997, 1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