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血癥患者血液細菌分布及耐藥性淺析
周立臣
敗血癥是臨床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的特點。了解引起敗血癥的原菌及其耐藥特征,對指導臨床用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從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期間臨床送檢的540例血液標本中,分離出111株細菌,對其在血液標本中的構成比和耐藥性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菌株來源
2007年12月到2009年12月自我院疑為敗血癥的540例血培養的臨床標本中,分離出細菌111株。
1.2方法
標準采血程序進行采血,將血液分別注入需氧和厭氧樹脂培養瓶中,置于BACTEC9050全自動血液培養儀中進行培養,儀器陽性報警后,取出陽性瓶,抽取培養瓶中的血液進行涂片和分離培養,細菌生長出來之后,用復星公司FOUTUNEIMS細菌鑒定藥敏分析系統進行細菌鑒定和藥敏試驗。
1.3超廣譜β-內酰胺酶的檢測
對大腸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屬細菌,用頭孢他啶/克拉維酸和頭孢他啶來檢測超廣譜β-內酰胺酶,兩者的抑蓖環直徑之差≥5mm為超廣譜β-內酰胺酶檢測陽性。
1.4質量控制
用ATCC25922、ATCC25923、ATCC27853質控菌株進行質量控制。
2 結果
2.1 540例血培養標本中細菌的構成比
540例血標本中共分離出111株細菌,陽性率為20.5%,其革蘭陰性桿菌72株,約占64.9%;革蘭陽性球菌21株,約占18.9%;真菌18銖,約占16.2%。
2.2革蘭陰性桿菌對各類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2.3 45株大腸埃希菌和克伯菌雷屬細菌中,18株超廣譜β-內酰胺酶陽性,產酶株占40%。
2.4 革蘭陽性球菌對各類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3 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微創技術的廣泛開展,各種介入性的治療方法和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劑的廣泛使用,加之院內感染呈上升趨勢都為敗血癥的發生創造了條件。敗血癥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病,其病原菌的構成隨年代,地域不同而不同,及時了解本地域、本院病原菌及其耐藥性對指導臨床用藥具有重要意義。
我院血液標本中分離的細菌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約占分離菌的64.9%,這一結果與近年來革蘭陰性桿菌逐漸取代陽性球菌成為醫院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報道相符。但也有報道,血液培養中的細菌以革蘭陽性球菌為主,這可能是不同地區之間引起敗血癥的病原菌的構成比有所不同。在革蘭陰性菌中埃希菌屬細菌分離率最高,其次為假單細菌屬細菌,而克雷伯菌屬細菌也占據相當的比例,由于大腸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中有40%產生超廣譜β-內酰胺酶,從而使細菌的而藥性增強,而銅綠假單胞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并且具有多重耐藥的特性,能天然抵抗多種抗生素,因此這些細菌的感染給臨術治療帶來了困難。 革蘭陽性菌中以葡萄球菌屬細菌為主,與文獻報道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腸球菌屬細菌占有一定的比例,本屬細菌對多種抗菌素具有天然耐藥性,給敗血癥的治療增加了難度。
我院結果顯示真菌感染在分離菌中占有較大的比例,這與臨床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破壞了人體內的微生態平衡,造成的菌群失調有直接關系,這一趨勢應當引起臨床重視。
從表2革蘭陰性桿菌耐藥率可以看出血培養分離菌整體上呈現較高耐藥性,除氨芐西林和復方磺胺耐藥率較高外,革蘭陰性桿菌對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達76%以上,這與近些年氟喹諾酮類藥物的大量使用有直接關系。青霉素類和一、二、三代頭孢菌素以信單環類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升高受陰性桿菌中產生的超廣譜β-內酰胺酶的影響,據報道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的菌株的耐藥性高于非產酶株,這是由于產酶菌株產生的β-內酰胺酶可與β-內酰胺環發生反應,抗生素被水解,從而失去了抗菌活性。β-內酰胺酶通過它們的活性位點Ser-OH對β-內酰胺環上的羧基碳發生親核攻擊使環打開,形成通過脂鍵相連的酰酶復合物中間體,然后又能迅速水解酰酶中間體的脂鍵使酶再生,并釋放β-內酰胺部分(已失活),使細菌產生耐藥性。β-內酰胺酶種類有:頭孢菌素酶、青霉素酶、廣譜酶、超廣譜β-內酰胺酶(ELSBLs)、耐酶抑制劑廣譜酶(IRTS)、羧芐酶、氯霉素酶、非金屬碳青霉烯酶、金屬酶等。在革蘭陰性桿菌中TEM-1和SEV-1分別是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最主要和最多見的酶,屬于Bush分類2b組,由質粒介導,可有效地水解青霉素和窄譜頭孢菌素,隨著第三代頭孢菌素的臨床應用,TEM-1和 SHV-1酶加快了突變的步伐,形成各種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介導了細菌對青霉素和一、二、三代頭孢菌表演以及單環菌素耐藥,但對頭霉索、碳青酶烯及酶抑制劑敏感,因此,在對重癥患者進行經驗治療時可考慮選用此類藥物。
表3結果顯示,革蘭陽性球菌對多種抗生素也呈現了較高的耐藥率,但萬古霉素的敏感性很高,是臨床治療重癥患者的首選藥物。
總之,血培養細菌分布及耐藥性的監測,是臨床了解血培養細菌和耐藥勸態的重要途徑,臨床不僅要把握好采血時機和采血量而且實驗室應予以重視,及時準確地檢出產酶菌株和其它肯有臨床意義的耐藥菌株,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耐藥菌株的播散和流行,延緩和降低耐藥性的產生,進一步提高臨床抗感染的質量。
參 考 文 獻
[1]王邦松,李慶新,王震龍.院內感染敗血癥臨床和菌譜耐藥分析.溫州醫學院學報,2000,30(2):149~151.
[2]楊敬芳,李繼紅,王鑫,等.6445份血培養分離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藥譜型研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6):575~577.
[3]張艷,林選英,耿奇.646份血液標本培養結果分析.中華醫院感染雜志,2007,17(8):913~915.
[4]余雪濤,方偉強.81例敗血癥患者致病菌及其耐藥性分析.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2,14(4):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