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種中草藥抗耐藥性大腸桿菌的抑菌效果
佚名
作者:黃衍強,黃宏思,張蓮,林麗霞,黃荃荃,甘江麗,藍文清,梁思武
【摘要】 目的 篩選對耐藥性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藥。方法 選用側柏葉、大薊、艾葉、石菖蒲、夏枯草、黃芩6味中草藥,采用煎煮法提取其效成分,并使用K-B法測定這6味中藥提取物在體外對耐藥性大腸桿菌的抑菌效果。結果 夏枯草、黃芩兩味中藥在濃度0.5 g/ml時有抑菌作用,其他4味中藥無抑菌作用;在濃度1.0 g/ml時6味中藥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夏枯草、黃芩兩味中藥抑菌作用特別明顯。結論 6味中藥對耐藥性大腸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夏枯草、黃芩抑菌作用強于側柏葉、大薊、艾葉、石菖蒲。
【關鍵詞】 中草藥 大腸桿菌 耐藥性
隨著抗生素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病原菌產生了耐藥性,而且耐藥性嚴重。大腸桿菌對青霉素類(青霉素耐菌率為99.05%)、大環內脂類(紅霉素耐菌率為79.72%)、氨基糖甙類(鏈霉素耐菌率為48.98%,慶大霉素耐菌率為43.88%)、喹諾酮類(氧氟沙星耐菌率為37.76%)耐藥性都很高[1]。如果對大腸桿菌耐藥性處理不好,發展成超級菌,那么對感染病人的治療將帶來很大的困難,對社會造成的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中草藥對細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其低毒、無殘留、耐藥性發生率低的獨特優勢,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用來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因此中草藥的抑菌效果研究是目前醫學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們通過抑菌實驗篩選有效的抗耐藥性大腸桿菌的中草藥,為治療耐藥性大腸桿菌引起的疾病奠定理論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中藥:側柏葉、大薊、艾葉、石菖蒲、夏枯草、黃芩購自廣西一心藥業百色連鎖店。菌種:耐藥性大腸桿菌由右江民族醫學院微生物學教研室分離、鑒定、保存。大腸桿菌經青霉素和紅霉素的標準藥敏紙片(購自杭州天和生物有限公司)測定為耐藥。試劑:M-H培養基、NS購自杭州天和生物有限公司。其他材料:濾紙、培養皿、棉簽等購自杭州天和生物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煮沸法提取藥液[2,3]
6味中草藥各50g分別加水過藥面,文火煎煮,煎煮時間第1次為1.5h,第2次為40min,第3次為30min。將3次藥液合并后濃縮為100ml(相當于0.5g/ml生藥),再取第1次濃縮液10ml,將其濃縮為5ml的2次濃縮液(相當于1.0g/ml生藥)。將2次濃縮液備用。
1.2.2 自制藥敏紙片
制作直徑6mm的濾紙紙片,高壓滅菌后烘干,然后把濾紙片浸泡于濃縮液中過夜,60℃烘干箱烘干,無菌保存備用。
1.2.3 K-B法藥敏試驗[4]
①按每1000ml蒸餾水稱取Muller-hinton Agar 38g配備M-H瓊脂,按每個平皿(直徑9mm)25ml進行分裝。②將孵育16~24h的菌種分別接種于生理鹽水試管中,校正濃度至0.5麥氏標準(相當于1.0×108CFU/ml)。③用無菌棉簽蘸取菌液,在試管內壁旋轉擠去多余菌液后在M-H瓊脂表面均勻涂布接種3次,每次旋轉平板60°,最后沿平板內緣涂抹1周。④平板在室溫下干燥3~5min后用無菌鑷子將藥物紙片緊貼于瓊脂表面,置35℃孵育16~18h,記錄抑菌圈的直徑。⑤藥敏實驗重復3次,以 3次平均值為該味藥的抑菌直徑。
1.2.4 觀察結果
觀察6種中藥提取物在體外對耐藥性大腸桿菌的抑菌效果。
2 結果 K-B法測定不同濃度6味中藥水煮物對耐藥性大腸桿菌的抑菌情況:夏枯草、黃芩兩味中藥在濃度0.5g/ml時有抑菌作用,其他4味中藥無抑菌作用;濃度在1.0g/ml時6味中藥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但夏枯草、黃芩兩味中藥抑菌作用特別明顯,見表1。表1 K-B法測定不同濃度6味中藥水提物對耐藥性大腸桿菌的抑菌直徑(略)
3 討論 實驗中選用的6味中草藥(側柏葉、大薊、艾葉、石菖蒲、夏枯草、黃芩)具有清熱解毒、健脾潤肺、攻積導滯、瀉火涼血、活血祛淤和利膽退黃等臨床療效,并且這些中藥中富含各種生物堿、有機酸等有效成分及廣譜抗菌抗病毒成分[5]。本實驗中使用兩種不同藥物濃度的中藥水提物抑制耐藥性大腸桿菌。結果表明,6味中草藥在濃度1.0g/ml時對耐藥性大腸桿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但是抑菌效果有一定差異。夏枯草、黃芩在低濃度時抑菌效果也是很明顯,而其他4味藥物在高濃度時有效,低濃度時無效。顯然,夏枯草和黃芩對耐藥性大腸桿菌抑菌效果比較明顯,這對治療耐藥性大腸桿菌引起的疾病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但是,夏枯草和黃芩中哪些成分起作用,如何發生作用,如何快速提取有效成分是值得我們繼續研究的內容。 中草藥的抑菌實驗是目前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如何篩選效果良好的抑菌藥物,以及提取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并確定其分子結構,探討中草藥作用機制,對研究中草藥,幫助闡述中草藥的治療理論有重要的意義。我們目前的研究只是藥物的篩選以及方法的探索,希望同行能給寶貴的意見,共同加快中草藥的研究進程,解決細菌耐藥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