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藥房不“健康”,“海王”何日再現星辰
馮建軍
此前不久,據2006年12月22日的上海《東方早報》刊發報道: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了上一個月度對上海市藥品經營企業實施GS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跟蹤檢查、日常監管、GSP專項檢查的結果。
結果按照行政檢查結論分為合格、不合格、限期整改。涉及142家企業中不合格企業6家,限期整改企業14家,在6家不合格企業中除了上海雷允上北區軍仁藥房有限公司、上海中原醫藥商店、上海滬新醫藥公司滬新醫藥商店、上海東興醫藥商店和上海立德堂大藥房藥房以外,上海海王星辰藥房有限公司平型關路店也榜上有名。
筆者在第一時間看到這篇報道后,不禁了然無味、暗自神傷,緣何一直享譽業界的健康藥房現今卻不“健康”了?!
走近“海王”
被業界所廣泛認可的綠色健康藥房本屬海王星辰企業,其全稱是中國海王星辰連鎖藥店有限公司(原深圳市海王星辰醫藥有限公司),海王星辰企業是一家大型醫藥、健康產品的專業營銷公司。在中國醫藥零售行業,海王星辰率先引進國外先進的醫藥連鎖經營管理技術,積極研究與開拓醫藥、健康產品終端零售市場,創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零售藥店 “海王星辰健康藥房”。多年來,海王星辰憑借自身豐富的市場營銷經驗、企業戰略管理和人才優勢,致力于推進中國現代醫藥零售事業的健康發展。迄今,海王星辰已分別在深圳、廣州、昆明、成都、上海、杭州、蘇州、寧波、大連、濰坊、天津等城市建立了分支機構,全國門店數超過了1200家。
截至2005年底,深圳寶安25區順電商場旁的海王星辰健康藥房開業。這是海王星辰連鎖藥店有限公司在全國的第1000家分店,海王星辰也因此成為國內首家分店總數突破千家的連鎖專業藥店。
新開張的海王星辰寶安順電分店,是一家全新形象的健康藥房,也是海王星辰今后開店的“樣板”。這家分店占地面積168平米,商品種類超過4000種。店型突破原有海王星辰健康藥房的區域劃分,商品種類更豐富。處方藥、保健品、同仁堂中藥等標識更加清楚明了。
總部設在深圳的海王星辰,成立于1995年,歷經了11年的卓有成效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型醫藥、健康產品的專業化營銷公司,也是在全國醫藥零售行業中首家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2004年,國際知名投資銀行美國高盛以3.3億元入股海王星辰。按照雙方初步達成的合作協議,在高盛強大的資金支持下,海王星辰在未來五年內,營業額要達到40億元,在國內的分店數量達到2000至2500家,從而成為“中國最強大的連鎖藥店公司”。
目前海王星辰藥店遍布深圳、廣州、昆明、成都、上海、杭州、蘇州、大連等城市,其中深圳以外的門店占了2/3。海王星辰連鎖藥店有限公司前任公司總經理錢舜堯曾公開表示,海王星辰平均每月新增門店40家,預計2006年銷售額達到16億元,并且已經成為了當前國內最大的專業連鎖藥店。
莫衷一是的王者風范
回首往事:在業內,海王星辰是最早將店鋪終端資源進行市場化經營的首創者。在2002年,海王星辰與全美專業藥房排名第一的美信(Medicine Shoppe) 結盟,致力于將美國先進的專業藥房管理技術引入中國醫藥零售連鎖行業;而后2003年,海王星辰攜手北京同仁堂(集團)、北京首創共同組建了北京同仁堂商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展同仁堂現代國藥店,旨在為中醫國藥健康事業蓄勢而為;2004年9月,全球最著名投資銀行高盛與海王星辰大股東海王集團簽訂了4000萬美金的直接投資協議書,海王星辰也因此成為了國內首家接受境外直接投資的中國醫藥零售企業。
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04年度“中國連鎖百強企業”的評比中 ,中國僅有四家醫藥零售連鎖企業進入百強的陣營,海王星辰憑借著自己年銷售過10億元的驕人業績同湖南老百姓、重慶桐君閣、北京金象一道躋身“中國連鎖百強企業”的行列;2002年,海王星辰更榮獲“廣東省流通龍頭企業”的桂冠,成為深圳市醫藥零售行業中惟一獲此殊榮的企業。創立11年的海王星辰企業,以其專業和創新的精神在專業化與多元化并行的軌道上穩健、持續地前行,在探索中國醫藥連鎖行業發展的道路上,深圳走在了全國市場的前面,而海王星辰確在深圳一路領跑!
2005年開始,海王星辰不遺余力地發展自有品牌商品,一方面是因為其高額的利潤。因為海王星辰曾經私下進行估算,一個自有品牌產品的平均毛利率可以達到40.6%。較目前國內醫藥類產品銷售普遍存在中間環節繁多、層層加價的行為,這樣造成的結果是藥店最終銷售的利潤低,到顧客和患者的最終價格卻很貴。而自有品牌正好避免了這些弊端。
健康藥房不“健康”
有了規模和影響力自然會被受眾所關注,在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督下,繼而被新聞媒體曝光、社會輿論所關注和爭議,一時間昔日的健康藥房變得不“健康”了。
此前,海王星辰大肆發展自有品牌的做法頗受爭議。由于將部分一線品牌藥品撤柜,海王星辰雖然依靠自有品牌獲取了豐厚的利潤,但銷售額卻因此而急劇下滑。
不止海王星辰,包括“三九濟民”等部分連鎖藥房,在過度推廣自有產品后,也同樣造成銷量下降,隨后又不得不重新引回外來品牌產品。
按照醫藥零售行業的普遍規律,適度的自有品牌的確對企業發展有促進作用,但其比例不應超過25%。在業務實操的過程中,雖然海王星辰的初衷是在貫徹自有品牌發展策略的同時,并非強制要求藥店將同類型產品下柜,而是要求各地下游分支機構駐地單位根據實際銷售情況淘汰產品。
隨之,海王星辰于2005年11月份開始,便對在其店內銷售較好,但品牌知名度不高的產品提出貼牌生產的要求,并將其作為自有品牌銷售。最初,海王星辰只推出20多個自有品牌產品,銷售比例不到1%,由于其采購成本低、利潤高,該做法一度被業內作為藥店贏得競爭的利器。但從2006年開始,海王星辰企業為了迅速提高利潤,開始將店內大量一線品牌藥品撤柜,力推自有品牌藥品。諸如像感康、白加黑、康泰克等一線知名品牌產品也都都遭遇了撤柜的冷遇。
但是,“下架門”事件還是在整個行業內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以至于上游供應商的集體性攻擊,即便是在醫藥零售業內,海王星辰的先例也讓很多零售連鎖藥店同行對自有品牌心有余悸,繼而望而卻步。一些本來計劃也想發展自有品牌業務的零售醫藥連鎖企業,瞬間變得懵懂起來。
然而,海王星辰方面在追求高利潤的同時,卻忽略了現金流與毛利潤之間的關系。譬如:一盒零售價為16元的自有品牌藥品,其成本大約只有2-3元,藥店在利潤分成時可以得到90%,而一線知名品牌或是廣告品種的產品的利潤卻只有15%-20%左右。但由于消費者對于品牌藥品的認知程度和指明購買指標的作用影響,海王星辰在單品種自有品牌藥品利潤大增的同時,整體客單量和銷售規模卻在大幅下滑,然而,自有品牌藥品的采購卻需要支付大量現金,由此引發的現金流危機就在所難免了。
據悉,海王星辰出現銀根危機時,自有品牌藥品已經占到了店內銷售額總量的40%以上,利潤貢獻率自然很高,但是面對總體銷售規模直線下滑的悲慘景象時,卻不得不重新將此前撤柜的一線知名品牌和廣告品種重新緊急召回。
讀不懂的“海王”
悉心回想,過去一年來關于健康藥房不“健康”的爭論似乎片刻也沒有休止過,從海王系自有品牌項目的催生,再到各類品牌藥在海王星辰連鎖門店被集體下架,都為業界嘆為觀止的同時,加之在過去兩年事件海王星辰兩易企業操盤手事件的縈繞,就愈發變得耐人尋味和值得反思的。
海王星辰能有今天的生意盤面和規模,其原任企業總經理朱丹的成績功不可沒,可以說沒有朱丹就沒有海王星辰的今天。
然而,截至2004年底,有關原任海王星辰總經理朱丹離職及其個人持有的海王星辰股份被海王集團以數千萬元的價格回購的消息就被外界傳得沸沸揚揚。直至在后來的一次商業酒會上,有媒體記者發現朱丹以華美星辰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老板的身份出現時,才被外界知悉他正躋身商業地產領域,短期內計劃為自己從國外融到的1000萬美元儲備尋找合適的商業地產項目。期間,離開海王星辰之后的朱丹第一次向外界媒體吐露了他離職的真實原因。
對于“離職行為是為海王星辰與高盛的合作讓路鋪墊”一說,朱丹當即表示,離職純粹是個人選擇,自身原因。其2004年8月份就下了決心,簽了離職合同,不過要安排后期工作,所以一直沒有向外界透露。朱丹認為時至今日的海王星辰已經成為了國內醫藥零售行業的先鋒,他本人的歷史使命已經圓滿完成。如今企業要從先鋒企業實現到領先企業的跨越,則需要大筆資金、大批人力以及技術能力,為此,自己選擇讓賢、離開是理所當然的明智之舉。
盡管外界對此看法不依、頗有微辭,但是朱丹本人還是灑脫地認為將自己的離開看作是結束個人英雄主義年代。
原任總經理朱丹離職后,海王星辰平穩過渡,沒有發生外界想象的“地震”。由朱丹主政時期主管營運的海王星辰企業副總經理錢舜堯接替企業總經理一職。
而這一年半之后,同企業原任總經理朱丹有著同窗之誼(上海交大的老同學)新任總經理錢舜堯,卻于2006年7月11日極其意外地辭去了中國海王星辰連鎖藥店有限公司總經理的職務。雖然在面對外界對于其個人離職原因的探究時,錢舜堯總是三緘其口,但是海王星辰不到兩年時間,兩易企業操盤手的話題還是成為了行業內廣泛關注的新聞。
外界普遍認為,錢舜堯主政時期實質上是朱丹時代思路的延續,作為一個公司的管理者,其希望能將海王星辰有序推進,贏利水平逐步提高。但高盛當初注資時,對海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按照高盛注資條件,海王星辰未來五年內在國內分店的數量要達到2000-2500家,年營業額達到40億元,利潤達到1億元。而2005年海王星辰年銷售總額約為16億元,利潤也才1000萬元左右,與其“作業”考核指標相差甚遠。
礙于游戲條件和報表的要求,海王星辰的母公司海王集團方面卻急功近利,將所有責任都歸咎在海王星辰企業和管理者身上,令其迅速設法扭轉頹勢、走出困局。然而,迷霧中艱難前行的海王星辰尋求當量增長無疑于盲人摸象。至此,很顯然錢舜堯的離開是因為職業經理人與上層決策者之間思路不符,而被迫出局。
“海王”何日再現星辰
準確地講,從深圳市場到珠三角乃至全國藥品零售市場,海王一直走了全國同行的前面,一時間關于海王的傳奇發展、操盤手朱丹以及幕后推手的各種猜測不絕于耳,更加增強了她的神秘感。
不錯,昔日的“海王星辰”憑借著強勢的市場定位、運營策略、店鋪管理和門店推廣等措施,鰲立于醫藥零售市場的浪尖潮頭。
歷經幾番波折和頹勢困擾的“海王”,似乎并沒有沉服于眼前的境遇,海王集團卻仍然一以貫之地開始全面OEM 建銀河聯盟大力推廣自有品牌,雖然海王星辰藥房大量發展自有品牌產品,并讓部分一線品牌藥品下架的做法在業內引起爭議,但海王集團并沒有因此放緩產品貼牌生產代工的時間表。相反,海王系下屬海王星辰、美信國際醫藥連鎖已經建立起一個“CGA銀河聯盟”,同時吸納社會單體藥房進入,將自有品牌向外延伸。并給予希望能從終端商品、配送及營銷服務上,為自有品牌建立起一個整體體系。
目前,銀河聯盟的成員藥店已經發展到1600家,其中包括海王集團下的兩大連鎖藥店和社會藥房。銀河聯盟業已擁有了1000多種自有品牌的產品,并計劃將品種擴展到1500-2000種,其中,除了藥品外,還有50%的產品為保健品、護膚品等非藥品。按銀河聯盟的規劃,其目標將發展系統內成員單位藥店里自有品牌產品所占的比例約為50%-60%,小規模的藥店甚至將達到70%。
在中國海王星辰連鎖藥店有限公司原任總經理錢舜堯離職后,新的繼任者也終于2006年9月5日浮出水面。履新者為原物美集團副總、商品中心總經理錢建農接替錢舜堯出任海王星辰企業總經理一職。
據報道:繼任者錢建農之前曾涉獵多個零售行業,除擔任過物美集團副總、商品中心總監外,他還曾經出任過華潤萬家華北區助理總經理、歐倍德(中國)管理系統有限公司副總裁。據資深行業專家群體意見認為:錢建農之前多個區域的零售業經驗及行業資源對致力于全國擴張的海王星辰而言有積極扶持作用。不過,醫藥零售與連鎖超市在經營內容和盈利模式方面畢竟有別,缺少這方面經驗的錢建農能否帶領海王星辰交出讓高盛滿意的成績單尚難預測。
故此有感:“海王”何日再現星辰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