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房托管引發醫股上揚 破冰之旅還是曇花一現
高立峽
10月底醫藥板塊在股市中全線走強,太龍藥業、天壇生物、國藥股份、東盛科技封于漲停,醫藥板塊創下今年來最好成績。次日,太龍藥業、通化東寶等又居漲幅榜前列。醫藥板塊何以突然全線爆發、持續保持強勢呢?行業內外紛紛猜測,將引爆醫藥股上揚的導火索指向南京、平陰、武漢等地試點初見成效的藥房托管。筆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人對這一模式表示認可和期待;也有一部分人對于“藥房托管”仍持懷疑態度,認為是政府的一廂情愿;還有人則認為這不過是一場借機炒作的結果,醫藥股上揚不過是曇花一現。但有一點大家不可否認:“藥房托管”一旦向全國推廣的話,最先受益的必然是醫藥商業企業。
政府強制下的“托管”真相
為解決藥價高、看病難的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正醞釀對我國現行的醫療衛生體制進行重大變革,并試行了許多措施,其中藥房托管被寄予厚望。醫藥商業托管醫院藥房,通過發揮其物流配送及集中采購的優勢,降低成本,并使終端藥品價格下降,患者受益。
藥房托管的基本原理是:醫院藥房的經營權從醫院分離給醫藥商業企業,醫院用藥由醫藥商業企業統一買、賣,藥品流通繞過了醫院,也就切斷了醫生和藥品收入之間的利益關系,從而杜絕“大處方”和商業賄賂。在藥房托管模式中,商業公司藥品收入的40%做為醫院利潤。
將創收的壓力轉嫁給商業公司,不具備降價的內生性功能,其利益主體為:政府、醫院、醫藥公司、患者。
政府:最為強勢的主體,以解決社會矛盾為目的。希望藥房托管可以成功并推廣。
醫院:名義的公益性機構,實際上是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利益主體,多年“以藥養醫”的既得利益者,很難放棄藥品銷售的利潤。
醫藥商業企業:被上下游擠壓的中間層,面對醫院這個終端壟斷者處于完全的劣勢地位。希望借藥房托管改變行業地位和獲利。
患者:目的很簡單,希望藥品價格能夠下降。
藥品生產企業可能是在這一模式考慮之外的利益主體,他們最擔心的是除了醫院“公公”,很可能又多了醫藥商業公司“婆婆”。
目前經營得比較好的社會藥房的毛利率一般在20~25%,而醫院要求的40%的返點是很高的毛利水平,這還不包括藥房人員的薪水等其他開支。商業公司自然會對高毛利品種有更多需求。降低藥品零售價格就是直接壓縮藥品毛利空間,商業公司顯然沒有降低藥價的動力。
進行藥房托管的醫院不再參加以前的藥品招標采購,改由托管的商業公司統一采購。由政府規定30%的品種仍保留醫院的選擇權——即用哪個廠商的何種藥品完全由醫院說了算。事實上余下的品種也需和醫生商量——和原來的招標一樣,如果未取得醫院的認可,即使中標也會因為醫生不開處方成為死標。對醫藥商業企業而言,渠道話語權有所提高、但短期內很難對企業產生增量利潤40%的返點是目前南京藥房托管的主要問題。
藥房托管的兩個直接參與者醫院和醫藥商業公司,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主體。醫院也本身并沒有動力將藥房的經營權交給醫藥公司。招標品種一般按照招標價執行,非招標品種按政府制定的價格執行。為追求自身利益,醫藥公司為了保證自己和醫院的利潤,必定會在采購藥品時極力壓低藥品進價;選擇品種時會減少貴重高價品種的數量,進而選擇價低質好的藥品;對大利潤品種的采購比率也會有所增加。
商業企業的營利方式被拓寬?
過去,醫藥商業在整個醫藥產業鏈中居于弱勢地位,在藥品從醫藥制造企業向醫院終端流動過程中,僅僅起到物流配送作用,類似于搬運工的角色,其毛利率僅為5-6%。近年來,政府相關部門不斷實施藥品降價,醫藥商業受強勢終端及制造企業的兩頭擠壓,毛利率持續下滑,到去年,全國已有18個省出現行業性虧損,醫藥商業板塊的盈利也是逐年下滑。
對于造成商業公司業績下降的原因,分析人士認為,“醫藥不分”,醫生既開方又賣藥,醫院拿走了藥品流通領域大部分收益,是最主要因素。雖然政府不斷降低政府藥品定價價格,并將醫療機構藥品采購的大部分品種納入集中招標采購,但毫無疑問的是,醫院占據絕對的市場份額,且具有充分的優勢,其它企業根本無法與其競爭。
即使藥房托管后,醫院仍然在其中占主導地位。從表面上看,上游廠商的藥品要進入醫院銷售必須要通過商業公司招標,那么商業公司就應該有渠道話語權和定價權。然而,事實上藥房托管之后,處方權仍在醫生手中,藥房的藥品要銷售給患者憑借的仍然是醫生筆下處方。醫生才是事實上的藥品銷售的終端,而不是醫院藥房,即使醫院藥房交由商業公司管理,這一事實并沒有任何改變。但商業公司有了和醫院商量用藥的余地,以及其他種種利好。
1.應收帳款情況可能大為改觀。以往醫院對商業公司的帳款拖欠往往長達半年以上,藥房托管后,貨幣流從商業公司手里通過,將大大改觀資金流轉。
2.規模效應。托管后的醫院所有用藥都由托管方——商業公司來經營,市場份額和銷售規模都有所擴大。這時商業公司進行集中采購、配送和結算的降本效果會更加明顯。
3.通過OEM 進行高毛利普藥品種置換。醫院藥房約有20%的普藥(沒有帶金銷售),醫生對這部分藥品更換品種不敏感,而商業公司通過OEM 再銷售給醫院可以獲得較高的毛利率。我們認為這可能是未來商業公司托管醫院藥房的最主要盈利來源之一。
4.醫院可能的讓利。醫院在名義上畢竟是公益性機構,而醫藥商業公司是合法的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經營主體,一旦這兩者捆綁在一起,醫院自然有了變灰色收入為陽光收入的渠道。從這個角度出發,醫院是有可能讓利給醫藥商業公司的。比如,原來廠商給醫生的“臨床推廣費”(事實上是不合法的),而這筆費用完全可以通過“進場費”等形式交給商業公司(合法的逐利主體),再由商業公司以返點形式交還給醫院,而自己可以留下一部分作為自身的利潤。
目前情況下,由于醫院仍處于優勢地位,其利益將會得到較大程度的保障。廠商并不是只要打通商業公司這個環節就可以進入所有的醫院銷售渠道,如果沒有打點到醫院,醫生的處理方法很簡單——不開處方。藥房托管帶來的變化僅僅只是商業公司有了和醫院商量用藥品種的空間,而不是定價權的根本性改變。商業公司在托管醫院藥房后,只有通過加強經營管理,以多種營利模式來獲得豐厚的收益。
誰的奶酪被動了?
早在2002年,三九集團就與部分醫療機構合作,進行了托管藥房的改革嘗試,當年就有襄樊中醫院等7家醫院委托三九集團代管藥房,把三九集團的管理引入藥房。藥房產權和法定代表人不變,醫院藥事管理委員會對藥房藥品目錄和藥品質量的監管不變,醫院和藥房職工的隸屬關系不變。三九集團向藥房派出一兩名管理人員,直接承擔藥房的人員管理和業務管理,并保證醫院在藥品方面的合理收入與前一年持平。當時,此舉被視為“醫藥分開”的過渡改革之一獲得了極高評價。但是后來,這項改革探索推進得并不順利,困難和阻力遠遠超出最初預料,主要是由于它觸動了較多人士的利益。
首當其沖的應該是一些承包“垃圾品種”的大包商。這些人手中的品種沒有臨床學術推廣價值,只是靠著和某些醫院的特殊關系完成醫院進藥,靠對一線醫生進行商業賄賂達成終端銷售,他們也從中牟取巨大的利益。擠壓這些大包商的生存空間是藥房托管的首要任務。
根據合同,托管機構要保證醫院臨床用藥數量和質量,一些靠虛假廣告生存的藥品也將列入被清除的行列。因為商業公司比原來的醫院藥劑科更了解藥品生產企業的家底和產品的實情,可以避免一些憑虛假廣告占領市場的藥品進入醫院,獲取暴利。一些名不副實的高價進口藥品也會遇到同樣的命運。
與此同時,還會發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如一些產品本身沒有價值的藥品生產企業,他們原本就是靠讓出利潤進行商業賄賂生存下來的。未來,他們也將走到末路,藥品生產企業將進行新一輪的合并重組,中國的藥品生產企業數量將進一步減少,而規模將逐漸擴大。
而對于商業企業本身來說,只有成規模、品種全的企業才可能獲得越來越多的醫院藥房托管機會,一些缺乏實力的商業企業也將在這場競爭中逐步被淘汰。
不難看出,實行藥房托管后,將企業管理的模式引入醫院,商業企業在利益的驅使下,會對藥房管理更加科學、嚴格,加快藥品的周轉速度,既能降低藥房的經營和管理成本,又能減少中間環節,阻斷醫院和藥品生產商、代理商之間的直接聯系,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遏止醫藥腐敗。
醫藥股上揚曇花一現的擺設
“藥房托管”已經講了四、五年,實際上它是不可能實現的。“南京藥房托管”和“醫藥股上揚”沒有必然聯系,醫藥股表現出的強勢不過是曇花一現。
——深圳市深業醫藥發展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汪文翰
南京市大規模推出醫院藥房托管有它的政治背景,它的發起部門不是醫院的主管單位衛生局,也不是醫藥公司的主管單位藥監局,而是市紀委,它的初衷更多的是為了 “繼續深化衛生行業專項整治,遏制收送回扣、紅包、開單提成、亂收費等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中的不正之風”,所抵制的主要是商業賄賂。
目前推出試點的只是二級及以下醫院,其中很多都是社區衛生院和廠礦醫院等,平均每年藥品銷售額只有幾百萬,南京醫藥托管的70 多家醫院全部的藥品收入只有2 個多億(其中原來就有30~40%由南京醫藥供貨),也就是一家普通三甲醫院的銷售水平,而整個南京地區醫院用藥有80%是在三甲醫院,這才是藥品銷售的主要終端。在原則上,“南京藥房托管”只是小范圍內進行的,即使成功也不能代表全部。
從藥房托管的模式來看,它并不具備降低藥價的內生性功能——醫院和醫藥公司都需要毛利空間大的藥品,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在南京醫藥托管的藥房中,目前總體藥價確實降低了5~10%,但這其中包括南京市政府強制要求降低3~5%(通過處方直接打折和贈送代金券強制實現),同時,再加上今年國家已經經過了兩次大的藥品降價,以及大規模的打擊商業賄賂。藥價下降中有幾個點是因為藥房托管無法評估,而且,醫院往往要求醫藥商業公司承擔降價損失的2~3 個百分點——在那40%之外。因此,深業醫藥的執行副總裁汪文翰認為“南京藥房托管”是不可能實現的,主要原因是其無法體現百姓所關注的“藥價下降”;現在流行的種種傳聞,是在當前社會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強烈愿望下,被媒體輿論放大了其社會意義。
從藥房托管的真相可以看出,其中并沒有多出一塊利潤來,只是把醫藥的利潤分了一部份給商業公司。當地政府的主要目的不是降低藥價,它的模式也不具備內生性的降價功能。在現行的藥品利潤空間逐漸縮小、政府對醫院沒有補償機制的情況下,醫院僅以掛號費和40%的藥品毛利維持日常運作,是很難支撐下去的。因此 ,“藥房托管”對于醫院來講無異于釜底抽薪,要想實現降低藥價的目的似乎很難,更遑論使之成為趨勢。這也是業內人士對此無法樂觀的原因。
藥房托管大勢所趨
醫藥股上揚,表明了市場對藥房托管這一模式的認可和期待,它從一定層度上規避了商業賄賂,降低了藥價。藥房托管模式給醫藥商業企業帶來的強勢表現是必然的,它能否實現主要取決于政府執行的決心和力度。
——山東力諾醫藥商業集團總經理郝登偉
醫院采取藥房托管的模式,由商業企業直接管理終端,可以壓縮其中的很多中間層級,藥品從生產企業通過商業企業直達終端,可以大大節約成本,將這些節約的成本讓利給醫院和消費者。
首先,由于要分成,醫藥公司為保證利潤,必定會在采購藥品時極力壓低進價。這樣讓藥品從生產企業通過托管公司直接進入醫院藥房,可減少中間流通環節,縮減費用。
其次,藥房托管后,醫生開方不再像過去那樣大開藥方,而是因病施治,合理用藥。不言明的原因是,醫生開哪個廠家的藥、開多少藥,跟他們沒有關系,不會再有醫藥代表給他們“統方提成”了。這一方式最終降低了終端價格,讓消費者受益。由于托管單位會將相當一部分藥品銷售利益上繳給醫院,因此在正常情況下,醫生可以通過績效考核保證自己的收入,而且從灰色收入變成陽光收入。但是對一些惡意開大處方的醫生來說,由于處方量與他們的收入已經不能掛鉤,他們原來獲得的暴利也將不復存在,也就規避了商業賄賂。據力諾醫藥商業集團總經理郝登偉介紹,此次試點影響較大的濟南市平陰醫藥公司就是力諾醫藥集團內的成員之一。從今年7月1日起,平陰縣人民醫院藥房由平陰醫藥公司托管,醫院藥價下降11.39%,使患者真正得到了實惠。
力諾醫藥商業集團的郝總認為,藥房托管的核心應是和醫院結算以及采購主動權的問題,而非表面化的醫院能否生存的問題。醫院的主要功能就是看病,商業公司的主要功能才是賣藥,不能混淆了這二者的功能,讓市場的競爭失去了調節功能。藥房托管最終形成的是一個患者、醫院、醫藥商業企業三贏的局面,惟一受損失的就是拿回扣的醫生。大醫藥公司一般擁有五六千種藥品,不是追求單種藥品的銷量,如果能托管藥房,也就不必為了藥品能順利賣到患者手中費勁心思了,這也是醫藥商業企業的一個發展方向。醫藥價格控制住以后,減少了患者的負擔,符合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方向,和近期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醫藥行業“十一五”規劃緊密相關。老百姓最為關心的就是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藥房托管模式恰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
托管嘗試希望與困難同在
從目前來看,無論南京還是青島、柳州等模式,藥房托管定論為成功還為時過早,但可以肯定托管是對醫藥分業一種過渡性嘗試。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日本搞了20多年,也才完成47%,我們應該允許越來越多的改革新方法出現,進行不斷探索。醫藥托管如果成功,醫藥商業企業將從中獲利,其規模和效率上將得到一個大的提升機遇。
——海南英泰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耿海波
衛生部部長高強曾批示:藥房托管模式切斷了醫生、醫藥代表之間的聯系,改變了醫生處方的行為方式,減輕了群眾負擔。從當前的大趨勢看,藥房托管政策會逐步出臺、完善,正式實施已被列入日程。
從南京市醫院藥房已開始進行試點,目前山東、青島、柳州等地也開始進行嘗試醫院藥房托管。
海南英泰藥業耿海波總經理認為:從實踐的效果來看,現在定義這些嘗試成功與失敗都還過早,它們之間都有經驗和教訓,他認為藥房托管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今后會有更多的新方法出現,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是如何實現利益多方的均衡。
像南京等地實施的藥房托管,只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人員歸屬沒有改變,而過去所實行的藥房實現托管后,人員全部分離,兩種模式到底孰優孰劣?南京藥房托管按30-35%的比例利潤進行分成,那么錢到底該怎么走,是否還存在其他的一些問題?雖然藥房托管還是困難重重。但如果藥房托管一旦成功,對醫藥商業將是一個機遇,有優勢的企業將可能大面積的托管醫院藥品配送,在規模中求取效益。并促使整個商業資源從分散走向集中,形成規模優勢,優化商業環境。海南英泰藥業也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相關的課題,條件成熟也希望介入這一領域。
記者手記
成功需要堅持
政府強制下的藥房托管,政府的“惠民”初衷無疑是值得贊賞的,但現在就來評價它成功與否,還為時過早。藥房托管推廣的前提是,目前的二級以下醫院試點成功。而政府強制推行藥房托管成功的標準應該是是否使老百姓得利,即是否真正斷絕了商業賄賂和降低了藥品價格,實際效果還需要時間來證明。
作為一項改革新舉措,藥房托管在今后擴大試點、全面推開的過程中,還有不少問題和阻礙有待攻克。但不管推進的結果如何,在全國醫藥體制改革陷入困境的現階段,藥房托管對緩解醫藥行業的部分矛盾都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具有可貴的現實意義。在實施過程中,不僅需要企業的配合、民眾的理解,更需要政府認真做好每一個細節,比如精心籌劃、加強監管、制定出相關法律法規,讓政府的強制變為市場運作,使其步入規范化的運營軌道。
筆者認為,不論事情本身進行得多么困難,醫藥股的上揚是否曇花一現,種種輿論給商業企業帶來的沖擊畢竟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醫院藥房托管并沒有改變原有的利益鏈,醫生仍握有最大的話語權,但藥房托管對商業公司來說是一次可能的機會,它使得商業公司有了和醫院商量用藥的余地。
雖然不能根本性改變商業企業的行業地位,至少也不會比以前更糟。要想有良性的醫藥物流的發展環境則需要堅持,即使是一小步的邁進,也會有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