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阻滯復合全身麻醉應用于胸部手術
施友玲 陳閩軍
【摘要】 目的 討論更適合于胸部手術的麻醉方法。方法 66例胸部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3例,A組為硬膜外阻滯復合全身麻醉,B組為單純全身麻醉。觀察兩組患者圍麻醉期循環系統的狀況。結果 A組術中MAP,HR有下降趨勢;B組術中MAP,HR有上升傾向。A組心電圖明顯改善,B組則趨向加重。結論 硬膜外阻滯復合全身麻醉適用于胸部手術。
【關鍵詞】 麻醉;硬膜外;全身麻醉;胸外科手術
隨著胸科手術老年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日益增多,術前經常合并高血壓及心律失常。本文研究比較硬膜外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和單純全身麻醉運用于胸科手術術中循環變化及心律失常的變化情況,研究哪一種方法更適用于胸部手術麻醉。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福清市醫院ASAⅡ~Ⅲ級胸部手術患者66例,男34例,女32例,年齡19~72歲。全組病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3例,A組為硬膜外阻滯復合全身麻醉,B組為單純全身麻醉。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常規用藥。A組經T4~5穿刺成功后平臥,輸注復方乳酸鈉,經硬膜外導管推注0.25%利多卡因局麻藥5 ml,20 min后給予咪達唑侖5 mg,芬太尼0.2 mg,異丙酚100 mg,琥珀膽堿100 mg靜脈誘導插管,全麻維持用異氟醚吸入,芬太尼、維庫溴銨酌量靜脈推注,術中每1 h經硬膜外導管注入0.25%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3~5 ml。B組誘導及維持同A組。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麻醉前(T0)、硬膜外給藥后20 min(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5 min(T3)、術中(T4)、拔管即刻(T5)、拔管后10 min(T6)記錄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等血流動力學指標。并記錄心律失常的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5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A組硬膜外給藥后20 min MAP顯著降低(P<0.01)。B組術中MAP、HR有上升趨勢,且HR顯著升高(P<0.01)。兩組相比,插管即刻及插管后MAP、HR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及拔管后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A組心電圖改善明顯;B組則趨于加重(P<0.01)。A組術前有27例ST-T改變,術中13例出現心電圖缺血性改變,B組術前24例ST-T改變,術中26例心肌缺血。術中A組心律失常者也較B組發生的少。見表2。表1 兩組患者圍麻醉期MAP和HR變化情況表2 兩組患者ECG變化情況注:與術前比較,aP<0.01,bP<0.01
A組全麻維持吸入異氟醚濃度(1.1%±0.3%)低于B組(2.8%±1.2%),P<0.05。維庫溴銨用量A組(3.8±1.0)mg/h,B組(7.3±0.3)mg/h(P<0.01)。術后躁動發生情況:A組輕、中度分別為30和6例,B組12和33例,重度躁動9例。
3 討論
支配心臟的交感神經激活引起冠狀血管收縮是引起心肌缺血的重要因素。硬膜外阻滯,尤其是高位硬膜外阻滯不僅能消除外科手術帶來的傷害性刺激引起的交感腎上腺素應激反應,還能不同程度地阻滯支配心臟的交感活動,消除冠狀動脈放射性的血管收縮。根據以上結果,可見硬膜外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優點主要有:(1)止痛完善,全麻藥用量顯著減少[1];(2)提高心律失常形成的閾值,減少麻醉中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有利于術后順利復蘇[2];(3)麻醉中血壓多有不同程度降低,客觀上起著輕度的控制性降壓作用;(4)區域阻滯可減少心肌氧耗,術中發生心肌缺血意外比單純全麻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