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丙泊酚靜脈麻醉對腭裂修復術患兒蘇醒時間和蘇醒質量的影響
齊美 賈樹山 胡燕華
【關鍵詞】 丙泊酚
【關鍵詞】 丙泊酚;靜脈麻醉;腭裂修復術;蘇醒
先天性腭裂修復手術患兒拔管時要求蘇醒完全,無躁動掙扎,否則易出現分泌物誤吸、創面滲血水腫、舌后墜及術后早期低氧血癥等并發癥。丙泊酚是一種體內無蓄積、蘇醒迅速而完全的靜脈全麻藥,筆者將其用于先天性腭裂修復術患兒的麻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全麻下行腭裂修復術的患兒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齡2~7歲;體重10~25kg。隨機分為兩組,Ⅰ組(丙泊酚組)和Ⅱ組(異氟醚組),每組各20例。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于術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2mg/kg,苯巴比妥鈉2mg/kg。不合作的患兒入室前肌注氯胺酮5mg/kg。入室后監測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和心電圖。開放靜脈后靜滴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麻醉誘導用芬太尼4 μg/kg、維庫溴銨0.1 mg/kg、丙泊酚2mg/kg及琥珀膽堿1.5mg/kg。充分肌松后氣管插管,接Fabus GS麻醉機行機械通氣,潮氣量10ml/kg,呼吸頻率15~20次/min,維持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3.5~4.0kPa。Ⅰ組患兒靜脈泵注丙泊酚5~10mg/(kg?h)維持麻醉,Ⅱ組吸入1.0%~1.5%異氟醚,術中不追加肌松藥和芬太尼,于手術開始后兩組靜脈注射地塞米松3~5mg。術中根據血壓、心率及手術刺激強度調整丙泊酚輸注速度和異氟醚吸入濃度,手術結束放碘仿紗條時停用麻醉藥。自主呼吸平穩、吸空氣5min,SpO2≥95%、呼喚能掙眼時,吸凈氣管和口腔內分泌物后拔出氣管導管。同時記錄患兒蘇醒時間、程度、蘇醒期有無躁動、掙扎及術后早期低氧血癥(拔管后,若患兒吸空氣SpO2<90%,持續時間>5min,判定為早期低氧血癥)。
2 結果
兩組患兒性別、年齡、體重及手術時間無明顯差異(P>0.05)。Ⅰ組停藥后平均6min蘇醒,且蘇醒完全,拔管時有2例出現輕微躁動。Ⅱ組停藥后平均7min蘇醒,停止給予刺激后又入睡,在吸痰及拔管時有12例出現躁動和掙扎,并且血壓和心率明顯升高。Ⅰ組2例出現拔管后早期低氧血癥,單純面罩吸氧后緩解;Ⅱ組7例出現拔管后早期低氧血癥,經面置吸氧、托下頜或牽拉舌體后緩解。 3 討論
先天性腭裂修復手術是小兒常見手術,要求術中必須保持呼吸道通暢,合理控制不同時期的麻醉深度,術畢蘇醒迅速而完全,避免蘇醒期躁動和掙扎,從而減少手術創面的滲血、水腫及由此而引起的并發癥,確保手術安全。丙泊酚為快速短效靜脈全麻藥,可間斷或持續給藥而無蓄積[1],對呼吸和循環的影響與劑量相關,雖然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致一過性血壓下降,但小兒循環功能大都良好,用量適當并無多大影響。本組持續泵注丙泊酚期間血壓無明顯下降,心率也比較平穩。術后6min左右蘇醒,并且完全,蘇醒期大都能耐受氣管導管,僅個別出現輕微躁動。異氟醚是目前應用較廣的吸入麻醉藥,對循環影響小,蘇醒比較迅速,本組蘇醒時間與丙泊酚無明顯差異。但文獻報告吸入麻醉藥在淺麻醉狀態下存在痛覺過敏現象[2]。異氟醚吸入全麻,在蘇醒期麻醉轉淺,MAC降低,刀口出現痛覺過敏,不能耐受氣管導管的刺激,患兒易于出現躁動和掙扎,本組20例中就有12例出現了躁動和掙扎,給蘇醒期的麻醉管理增加了困難。術后早期低氧血癥是臨床常見的麻醉后并發癥,主要由麻醉藥和肌松藥的殘余作用所致。腭裂修復術后早期低氧血癥的發生還與手術刺激、壓舌板的長時間使用、咽部組織和舌根部水腫以及手術創面的滲出使口腔分泌物明顯增加有關。Ⅰ組患兒用了代謝消除較快的丙泊酚維持麻醉,降低了麻醉藥的殘余,因此患兒清醒比較完全,能夠按照指令吐出口腔內的分泌物,加上手術開始后靜脈給予了小劑量的地塞米松,消除了舌根和咽部的水腫,從而降低了低氧血癥的發生率。Ⅱ組患兒由于吸入麻醉藥的痛覺過敏,病人耐受氣管導管的能力差,雖然在術中用了激素,但由于蘇醒期的頻繁躁動和掙扎,創面的滲出和咽喉部的水腫較重,這是Ⅱ組患兒術后早期低氧血癥發生率高的主要原因。本文觀察結果表明,丙泊酚靜脈麻醉蘇醒快而完全,蘇醒期無躁動掙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是小兒先天性腭裂修復手術的理想麻醉藥。
參 考 文 獻
1.何咸兵,王淮勝,徐德才.丙泊酚、咪唑安定在小兒扁桃體增殖體切除術的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2,4:216
2.曾因明,張勵才,方韜.吸入全麻藥的痛敏表現及可能的作用機制[J].國外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2003,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