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腰-硬聯合麻醉在高齡患者手術中的應用
吳艷萍
老年人由于全身性生理功能降低,并可能夾雜多種疾病,對麻醉和手術的承受能力降低。故麻醉的平穩、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根據病人的生理狀況和手術類型合理選擇麻醉方法和用藥。本文總結了40例行下肢、會陰及下腹部手術的高齡患者采用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CSEA)的情況,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擇期行下腹部以下手術的患者40例,ASAII~III級,男26例,女14例,年齡74~85歲,體重45~70kg。手術部位:下肢6例,髖關節11例,下腹部9例,會陰14例。23例患者患有高血壓,5例患者有腦梗塞病史,4例術前PaO2<68mmHg。
麻醉方法 術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鈉0.1g、阿托品0.5mg或東莨菪堿0.3mg。入室后開放靜脈通道,麻醉前30min內快速輸入膠體液200~300ml。接多功能檢測儀連續監測SBP、DBP、HR、ECG、SpO2,鼻導管持續吸氧2~3L/min。用一次性腰硬聯合麻醉穿刺包,經L2~3或L3~4椎間隙行硬膜外穿刺,進入硬膜外腔后,腰麻針經硬膜外穿刺針內腔,穿刺進入蛛網膜下腔后自腰麻針注入0.75%羅哌卡因1.4ml加10%葡萄糖0.6ml共2ml,硬膜外留置導管3cm。在腰麻作用減弱患者略感疼痛或麻醉平面不足時經此導管追加0.75%羅哌卡因3~5ml。手術開始時給予托烷司瓊2mg預防惡心嘔吐。所有患者均不給予鎮靜藥,以免呼吸抑制影響觀察。術畢拔除硬膜外導管。
統計分析 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結果
蛛網膜下腔注藥后,3min內出現麻醉平面,10~15min麻醉平面固定,麻醉效果確切,阻滯平面最高達T8,腰麻阻滯時間60~120min。時間較長的手術,追加羅哌卡因后順利完成。患者的血液動力學改變輕微,無一例使用麻黃堿,SpO2均高于麻醉前,麻醉前、中、后的SBP、DBP、HR變化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1)。術中無一例發生惡心嘔吐。術后隨訪72小時無一例發生惡心嘔吐及頭痛。
表1 麻醉前、中、后SBP、DBP、HR及SpO2 變化(x-±s,n=40)
指標麻醉前 麻醉中 麻醉后
SBP(mmHg) 134.9±9.4 133.2±11.6 128.4±42.4
DBP(mmHg) 59.1±2.9 62.2±1.7 60.3±1.6
HR(次/分) 85.8±8.0 80.4±9.6 81.5±7.7
SpO2 93.1±2.998.9±0.7 98.9±0.7
討論
高齡患者術前并發癥多,心血管功能差,許多伴有呼吸系統并發癥。術中需保證血液動力學平穩,盡量不影響呼吸功能。本文結果顯示高齡患者采用小劑量、低濃度(劑量10mg、濃度0.5%)羅哌卡因行CSEA,起效快,麻醉效果確切,調節控制平面于T8以下,血壓、心率術前術中術后幾無變化。高齡患者常合并肺功能低下,本組患者麻醉平面控制于T8以下,術中持續低流量吸氧,SpO2均大于98%,無一例發生呼吸抑制,可見低平面CSEA對呼吸無影響。本組患者未見惡心嘔吐的發生,是因血液動力學平穩和使用托烷司瓊預防。術中麻醉效果確切、完善,未使用鎮靜劑,有利于患者術后精神神經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