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和啟示
佚名
摘 要:經濟體制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制度的適當與否是衡量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和發展速度的關鍵所在,也是判斷經濟發展是否有潛力的指向表。 關鍵詞:經濟體制 改革 發展進程 啟示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8-029-02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經過30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國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性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初步建立,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改善。黨的十七大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回顧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對改革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經驗進行總結,對今后我國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和體制完善,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 總的來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從計劃到市場,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展開的,這一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計劃經濟為主”、“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市場經濟初級階段”、“市場經濟完善階段”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階段。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直到1984年確立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這一時期是改革的啟動和探索階段。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正式起步。會議強調今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向現代化經濟建設,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1979年召開中央工作會議,確定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把改革開放放在了重要位置。1982年黨的十二大指出,要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要正確劃分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各自的范圍和界限,堅持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發展多種經濟形式。 這一階段改革的主要內容是:農村改革率先展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取代“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制度,開始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這一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支持,隨后推廣到全國。企業改革方面,開展了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在財稅體制方面,推行兩步“利改稅”,逐步推進“劃分收支、分級包干”的財政體制改革。在流通體制方面,廢除了農副產品的統購統銷制度,逐步培育農產品市場。興辦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 第二階段: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階段。自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這一階段是改革的深化和展開階段。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定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和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從理論上確認了市場機制作用的中樞地位,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論基礎。 這一階段的改革實踐以搞活國有企業為中心環節全面展開,著眼于探索建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富有活力和效率的企業體制,實行承包制、租賃制等措施,進一步擴大企業自主權。積極進行以廠長負責制、工效掛鉤、勞動合同制為內容的企業領導、分配、用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增強企業的內在活力。采取“調、放、管”相結合的方針,理順比價關系,改革商品和服務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商業經營管理體制,發展非國營流通企業;大幅度縮小指令性計劃,改革銀行組織體制,實行各種形式的財政包干制,變單一稅制為復合稅制;對部分城市實行計劃單列,減少管理層次,擴大地方自主權。同時在治理通貨膨脹、啟動資本市場、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改革也開始啟動。 第三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初步建立階段。自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這一階段是確立改革的目標模式和基本框架階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緊接著通過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這個決定勾勒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藍圖和基本框架。框架的設計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同時也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保證。”1997年黨的十五大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實現了思想理論上的一系列新突破,推動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進一步向縱深發展。 這一階段的改革繼續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在企業改革方面,制度創新的力度顯著加大,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方向,中央和地方選擇若干有代表性的國有企業進行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積極推進鼓勵兼并、規范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再就業工作,推動企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的形成。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使國有資本逐漸集中到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市場化改革方面,市場體系得到較大發展,取消了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進一步放開了競爭性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要素市場逐步形成。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逐步建立起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建立了失業保險、社會救濟制度及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自2002年11月召開黨的十六大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階段是改革日趨完善的階段。 在已有成就的基礎上,2002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大提出,本世紀頭二十年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5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干問題的決定》,對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全面的部署。黨的十七大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為健全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理論指導,會議要求按照統籌兼顧和對外開放的要求,積極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 截止目前,主要的改革措施有:取消農業稅、牧業稅、特產稅。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規、規章和政策性規定,放寬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行業和領域,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公共財政體制不斷健全。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加快推進。實現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革了投資體制,政府投資的范圍進一步縮小,企業投資自主權逐步擴大。土地、勞動力、技術、產權、資本等要素市場進一步發展,水、電、石油和天然氣等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加快。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 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回顧30年改革歷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包括:一是所有制結構不斷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建立。二是國有企業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國有經濟競爭力不斷提高。三是現代市場體系初步建立,資源配置功能顯著增強。四是政府職能轉變取得積極進展,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健全。五是開放型經濟進入新階段,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已經形成。六是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等其他各項改革有序推進。經濟體制的改革和變遷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大幅度地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從1978年到2006年,中國GDP從3624億元增長到18.23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9.4%;財政收入從1132億元增長到3.16萬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1.4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改革開放以來的28年是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與此同時,文化建設、社會發展和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取得顯著成效。 三、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特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如何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特別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發展中的核心和關鍵,也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和關鍵。經過30年的深入改革,我國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模式,這一體制模式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其主要特點有: 1.以公有制為主體與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相結合。所有制結構的改革是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根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中國逐步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國有企業改革思路,一方面,要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對國有企業實行抓大放小的改革,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和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從總體上看,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既要充分考慮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又要充分體現市場機制的要求,把計劃與市場、宏觀效益與微觀效益有機結合,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其主導作用。 2.國家的主導作用與市場的基礎作用相結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中國的經濟體制是處在發展與轉型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一體制中,國家不僅是宏觀調節的主體,也是公有制的主體、經濟發展和市場化改革的主體,是推動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的主導性力量。從國家與市場的關系看,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以國家調節為主導、以發展為導向的國家主導型的市場經濟體制。 3.提高效率與促進公平相結合。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則。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包括以下基本原則:第一,完善收入分配體制,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第二,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依法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通過制度建設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統一。第三,把效率與公平的統一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第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把效率與公平的統一貫穿于社會生產和分配的全過程。 4.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相結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確立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形成了開放與改革、開放與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隨著中國正式加入WTO,中國的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日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之中。但我們還應看到,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因此,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正確處理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的關系。一方面,必須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競爭,分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另一方面,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對外開放過程中注意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防范和化解國際風險的沖擊,始終保持對關鍵行業和領域的控制力,同時要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現階段中國的經濟體制模式雖然還不夠完善,但已經體現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色和根本優越性,它將在實踐中得到不斷的成熟和完善。 四、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經驗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程中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是中國經濟改革獲得成功的根本經驗。實踐充分證明,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是可以結合的,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與“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的有機結合。在30年的改革進程中,我們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突出的有: 1.不斷解放思想,推進理論創新。科學的理論是改革順利推進的思想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及其政策體系。典型的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十四大和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五大、十六大在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理順收入分配關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進一步做出創造性的理論貢獻。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構想,成為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實踐證明,每一次思想解放和理論創新,都帶來了改革實踐的重大突破,推動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 2.堅持發揮群眾首創精神,調動各方面參與和推動改革的積極性。改革既要依靠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又要充分擴大社會參與度。實踐證明,一系列影響重大的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是以基層單位的人民群眾創造的具體改革經驗和做法為基礎和依據的。我們的改革始終注重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斷擴大社會公眾的參與度,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把政府合理引導、積極推動與充分發揮群眾改革創新的自主性、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 3.堅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各項改革。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不斷完善改革的推進方式,統籌兼顧,加強總體協調。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注重協調配合,不失時機地實現改革的重點突破。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我們面臨的主要是一些觸及深層利益關系、配套性強、風險比較大的改革,而且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方面的改革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使得改革的統籌協調和整體推進的要求更加凸顯。 4.堅持先行試點,先易后難漸進推進。我國改革的典型特征是采取了先行試點、總結推廣的方式。這種由點而面、先易后難的改革推進方式,既控制了風險,又通過有效的推廣機制使成功經驗能夠迅速普及,成為我國漸進式改革戰略的重要經驗,也是新時期推進改革開放、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和體制模式的重要途徑。 5.堅持以人為本,民生為重,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在改革措施的出臺和推進過程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民生為重,注重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通過提高效率來促進發展,同時注重從解決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入手,努力兼顧好各方面的利益,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公平。通過妥善處理好改革過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達到以制度建設促進社會和諧、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標。 6.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確保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同時,發展和穩定也提供了深化改革的良好環境和基本條件。要正確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穩定的關系,適時有序推進改革開放,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的承受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推進改革和發展,通過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經濟方面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謂中國經濟改革的模式,就是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的、以實現中國的現代化為宗旨的經濟改革模式。這一模式的形成既體現了經濟現代化和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又反映了中國特殊的制度、國情和歷史階段的要求,因而,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意義。它的成功不僅會促使中國的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 (作者單位:中共平頂山市委黨校 河南平頂山 467000)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