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史研究趨勢談——紀念《中國經濟史研究》創刊20周年筆談(3)
佚名
首先是隊伍的變化。在這10年中,老一輩的專家學者紛紛退休,有的已作古,中年學者則挑起了大梁。搞大兵團作戰的條件越來越差,原因是絕大部分教學科研單位不會設置很多搞經濟史的編制崗位。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經濟史作為二級學科,只是一個小學科,課時很少,甚至有邊緣化的傾向,當然就不可能設置許多“閑人”。即使是已經很少了的編制,也不能保證“幸存者”們都有牢固的專業思想,其中經濟學理論基礎較好的人有可能發生“學術轉型”,把精力轉到容易拿到課題、板凳不十分冷的學科領域中去。而在學科中,經濟史作為專門史中的一種,也不可能配備很多的人員。因此,除了個別單位,搞大課題就越來越難了。由于各個單位搞經濟史的核心成員的減少,今后在課題設計時就必然會出現兩種傾向:第一是單兵作戰的專題研究可能成為今后很長一段時期的主流,找比較小一點的專題,不追求轟轟烈烈的規模效應。這樣,過去在團隊作戰時可能出現的搭便車現象會大大減少,過去擠在一趟人很多的車里,良莠的差別容易被掩蓋,單兵作戰就會淘汰不用功的人。人少了,但更精了。第二是單位之間的協作可能增加。有些有價值的課題,內在地決定了需要在各自領域有積累的學者之間的合作,單兵作戰搞不了,而這類課題又可能是在學科建設中特別有價值的。這時就需要跨單位的協作。作為比較“冷”的學科來說,跨單位協作應成為一種資源共享的有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