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慎對待當前的房地產熱
本站會員
一、 房地產業的現狀與問題
近幾年,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及政府啟動內需的政策,都為房地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總體分析我國的房地產業仍處在綠色景氣區內運行,但是,局部過熱和結構性問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1、房地產投資穩步上升,地域熱點顯現
發展經濟理論告訴我們,資本積累,投資增加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沒有投資的穩步增長,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實現從農業國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轉變。對于中國一個人口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保持一定的投資規模就尤為重要。近兩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我國經濟實現7.3%和8%的高增長率,其中投資貢獻率高達3.6%左右。在國內產業結構在調整中,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從1990年的5.6%,逐步上升至2001年的20.7%(表1),彌補了傳統產業投資增長率下降的遺缺,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慢慢顯現出來。
從總量分析,在1997~2001年間,全社會投資增長率分別為8.6%,13.9%, 5.1%和10.3%,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率分別為 -1.2%,13.7%,13.5%和21.5%,略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但并沒有出現1992~1993年增長率高達117%和165%的過熱現象(圖1)。
房地產開發投資結構基本合理,2001年住宅占投資總量的比重保持在66%,
其中普通住宅占51%,別墅和經濟適用房分別占6%和9%,辦公樓為12%,商業用房為12%。
從房地產持續投資熱點的分布來看,它主要集中在以廣州、上海和北京為
主導的三大城市群(圖2),從2002年1-9月的統計數據來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投資增長率分別為29.%,31.4%,30%,33.4%,31.4%和40.1%。客觀地講,這些地區房地產投資熱有其合理的因素,也有令人擔心的一面。三大地帶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水平提高,消費升級換代,大量外資的進入和勞動力的流動都會增加對房地產的需求,但是,與其他產品一樣,房地產投資也要以需求為后盾,沒有效的需求,房地產投資就不可能持續的增長。那么,我國的房地區性投資穩步增長是否有需求的支撐?
2、銷售率空置率,地域分化明顯
近幾年,購房低息貸款、減免稅費、戶籍制度的松動是刺激居民購房的三大政策因素,2001年商品房屋和商品住宅的銷售率(當年銷售面積占當年竣工面積的比例)分別是88.4%和75%,其中商品住宅的銷售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圖3)。
但是,在銷售率回升的同時,空置面積也在上升,達到12000萬平方米,其中,空置期一年以上的為4000多萬平方米,占當年房屋竣工面積的13.4%,高于國際警戒線10%。對于空置率需要我們做認真的分析。首先,空置率上升無論何種原因都不是一個好現象,空置率高意味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占壓銀行資金多,由此會影響資源的優化配置。其次,市場上任何一種產品都需要有合理的庫存。房地產作為一種價值高的大宗商品,其合理的庫存期、庫存比率應該為多少?以住宅為例,我國房地產開發的房屋多是高層和多層,國外多是一家一戶住宅,不同樣式的住宅,其均好程度差異極大,因此,就有好賣與不好賣之分。那么,不同質的住宅空置率是否具有可比性,就值得商榷。此外,國外的空置率是以全部存量房為分母,而我國城鎮存量房有多少至今仍是一個未知數。再次,地域差別。即便是在國內,不同地區經濟實力的強弱,其對空置商品房屋的承受能力也大不相同。1998年東亞危機爆發后,海南空置商品房425萬平方米,給當地房地產業和銀行業帶來重創,留下的是滿目瘡痍的“爛尾樓”,而當時上海的空置房屋接近700萬平方米,占全國的七分之一,卻能使之化險為夷,絕處逢生。
仍以房地產投資三大熱點地區為例,1998~2001年,廣東的商品房屋銷售率為66%,69%,71%和68%,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在銷售率走低的情況下,施工面積仍居高不下,這就不能不令人擔憂。同期,上海的銷售率為73%,90%。85%和100%。截至2002年9月,上海商品房屋銷售面積為1404萬平方米,當期竣工面積為1194萬平方米,銷售量大于竣工面積無疑有助于消化空置商品房屋。鑒于銷售率和空置率是房地產前期投資經營活動的一個結果,因此,全面的、動態地分析新開工面積、施工面積、竣工面積和拆遷面積的聯動關系,才能對銷售率和空置率的變化做出正確判斷。
3、價格基本平穩,結構變化突出
2002年1-9月份,全國一些大中城市的房屋銷售價格漲幅較快,其中,寧波南昌、杭州、青島、上海和廈門的銷售價格指數分別為119.2、109.3、108.4、108.7、107.9和104.4,漲幅超前。但是,全國總體平均價格的走勢力基本平穩,特別是與百姓相關的商品住宅價格漲幅很小,在北京等大城市還出現了小幅回落(圖4)。
可是面對走低的價格,廣大百姓卻仍找不到自己能負擔得起的住房,這就需要我們仔細分析平均價的構成,或者說住宅的結構。我們的統計分析中,只提供住房價格的平均數,卻很少提供不同價位住宅所占的比例,或每套住宅的價格。以北京為例,近幾年為配合舊城改造,增加了經濟適用房的開發建設,低價位住宅的供給增加無疑會拉低平均價格。此外,北京這兩年炒“入世”、炒奧運會,城市建設攤大餅式的急劇擴張,大量遠郊別墅、高檔住宅星羅旗布,由于遠郊土地成本低,別墅的平價為7583元/平方米,低于近郊區11605元/平方米,這樣大量城郊樓盤的推出,也有壓低整體房價的作用。
因此,總體房價的合理并不意味著住房供給結構的合理,單位價格(元/平方米)的走低并不意味著每套住宅的總價位走低。北京等城市經濟適用房單位價格雖有政府控制,但是由于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積大、建筑標準高,造成每套住宅總價位過高,結果許多工薪階層還是買不起。加之低價位住宅的地段不近人意,靠公交車上下班的工薪階層多希望購買京城四環以內的住房,可低價位的住宅多在五環和郊外,在地鐵、公交車等多種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的情況下,買經濟適用房多為經濟收入可觀者也就不足為奇了。
4、炒地圈地熱,成為房地產業發展的隱憂
實事求是的講,北京等大城市房價高有其合理的一面,其中“五多”——常駐人口多、老外多、外來人口多、高收入者多和集團購買多都會推動房價上揚;但是,土地市場的不規范,炒地圈地熱是造成北京等大城市房價盤升的根本原因。許多地產商借“舊城改造”之機或趕在2002年7月1日《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實施之前忙著圈地,以增加自已的土地儲備,致使2001年北京購置土地面積增幅達到173%,在全國名列前茅(圖5)。
圈地炒地讓地產巨頭從中獲得了暴利,地價經多次轉手越抬越高,房價也就跟著上去了,這種圈地炒地熱對北京房地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貽害長遠。熟話說“沒有能長到天那么高的大樹”,房地產的價格也不可能無休止地長下去。因為任何來京創業的企業或個人都不可能無視生產與生存的成本,短期的漲價也許在可承受范圍之內,但是,當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超過可接受的成本,那么,北京就喪失去了吸引創業企業和人才的優勢。香港土地成本高、房價高已成為其經濟發展一大制約因素,這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和深省嗎?
5、房地產信貸發展 有喜也有憂
房地產是一種投入大、價值高的資產,無論其投資與消費都不離開金融的支持。從住宅消費信貸方面分析,將抵押信貸機制引入住宅市場,對于多年來習慣于追逐的“大企業”、“大項目”、“大筆貸款”的中國銀行業來說無疑是一重大突破,對于習慣了“量入為出”的廣大百姓來說更是消費觀念與行為的一次巨變。個人住房抵押信貸的迅速增長,不僅改善了銀行資產結構,提高了銀行信貸資金的“安全性、盈利性”,也促進了住宅生產與消費的良性循環。
從房地產開發信貸方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年銀行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貸款增幅很小,致使國內貸款占企業資金來源的比重一直在22%徘徊。相比較,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來源所占比重卻不斷上升。那么在企業自有資金不足、多年負債率高達76%的情況,自籌資金主要是依靠預售房款和銀行的流動資金貸款。而消費者購房的預付款除一部分個人儲蓄金外,相當一大部分來自銀行貸款。因此,無論資金以何種形式出現,多是從銀行的口子出去的。
那么,靠銀行信貸搞投資是否會誘發房地產泡沫、金融風險?在現代信用經濟社會,銀行借貸作為一種融資的手段,其本身并不是泡沫,能否誘發泡沫取決于資金的投向和使用效率,如果將資金投向市場需求潛力大的中、低檔普通住宅,投資的結果可以滿足社會需求,增進社會的財富。反之,盲目地炒地、炒高檔樓宇、高檔娛樂設施,表面上熱得不得了,實際上供求關系嚴重失調,泡沫就不可避免了。因此,分析房地產業是否存在泡沫,銀行信貸的規模、增長速度只是一個變量,關鍵是看資金的投向和資產的質量。
此外,銀行自身體系是否健全也是抵御房地產信貸風險的關鍵。衡量銀行體系健全的基本指標包括: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壞帳率)、經營管理水平、收益率和流動資產比率等。在1997東亞危機中,香港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