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信息業促進流通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

佚名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計算信息業水平帶動系數及信息業增長彈性系數,動態分析了信息業對流通經濟的促進作用;進而構建了狀態空間模型,利用1990-2007年統計數據,實證研究了信息業對流通業的促進效應,結果表明:流通業與信息業的融合帶動了流通經濟的不斷增長,對流通業發展方式轉變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流通業 信息業 產業融合 狀態空間模型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經濟發達國家的信息業、金融業和流通業等領域出現了不同產業之間互相交叉和融合、產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的產業融合現象。信息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使一些傳統產業部門由資本與勞動密集向信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現代信息技術與流通業的融合,不僅促進了流通業的快速發展和結構調整,增強了流通企業的競爭力,而且促使流通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由原來的末端行業上升為先導產業。 相關研究回顧 Greenstein 和Khanna(1997)指出,產業融合是指為了適應產業增長而發生的產業邊界收縮或消失的一種經濟現象。植草益(2001)在對信息通信業的產業融合進行研究后指出,除了信息通信業外,金融業、能源業和運輸業(特別是物流)的產業融合也在加速進行中。Hooper(2003)認為,融合并不是一個“一維空間”的概念,而包括了五個維度的內容:基礎技術融合、網絡融合、設備融合、企業融合和管制融合。Lind(2005)以ICT產業為研究對象進行產業融合的實證研究,揭示了技術變革、產業生命周期與產業融合之間的內在關系。 20世紀90年代末,國內學者開始對產業融合展開研究。周振華(2003)認為產業融合導致了許多新產品與新服務的出現,開辟了新市場,使更多的新參與者進入,促進資源整合,對整個經濟與社會產生綜合影響。孫中葉(2005)分析了產業融合對農業發展的影響,認為產業融合是農業產業化道路的重大路徑轉換,它形成農業產業的新業態。程林林(2005)分析了體育產業融合現象,指出體育的產業融合較好地解釋了體育產業化的本質。李美云(2006)對服務業的跨產業滲透與融合這一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的新范式進行了深入剖析。張燕友(2007)分析了北京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并提出了促進北京產業融合發展的保障措施。 綜上所述,對產業融合的研究,學者們關注較多的領域是信息產業,雖然也涉及其他產業的融合案例分析和研究,但所用研究方法較為單一,目前少見有對流通業產業融合進行研究的文獻出現。隨著信息化對流通業發展重要性的提升及近年來中央與各地政府的不斷推動,我國流通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大中型商貿流通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投入持續增加。因此,本文基于產業融合的視角對信息業促進流通經濟增長進行實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實證分析 (一)信息業對流通經濟帶動作用的動態分析 首先,本文從發展水平、發展速度兩個方面來動態分析信息業對流通經濟的帶動作用。 1.指標設計方面。先從發展水平來看。信息業水平帶動系數Ri度量了信息業發展水平對流通經濟發展水平的帶動作用大小,計算公式是:,其中為人均流通業增加值增量,為人均信息業增加值增量。 再從發展速度來看。信息業增長彈性系數Ei用來測算信息業增長速度對流通業增長速度的影響,計算公式為:Ei=RY /RI,其中RY為流通業增加值增長率,RI為信息業增加值增長率。 2.數據來源與動態分析。流通業增加值由中國批發零售貿易業與餐飲住宿業產值相加而成,信息業增加值由中國電子與通信設備制造業產值和郵電通信業產值相加而得,所有數據來自于相關年度的《中國統計年鑒》及《中國信息產業年鑒》,經過整理,按1978=100的GDP平減指數進行折算,Ri與Ei的計算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雖然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信息業對流通經濟的帶動作用呈現出一定的波動性,但總趨勢是增大的;從1994年起,由于受市場環境、體制及流通業的管理粗放、手段落后等因素的影響,流通業中的批發、倉儲及大型零售企業開始出現經營困難以致破產、倒閉的情況,流通領域的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足,直到我國加入WTO前,信息業對流通經濟的帶動作用不夠明顯,有些年份的和甚至出現了負值。 (二)信息業提升流通業發展的實證檢驗 1.狀態空間模型。狀態空間模型被用來估計不可觀測的時間變量、理性預期和測量誤差,許多時間序列模型,包括典型的線性回歸模型和ARIMA模型都能作為特例寫成狀態空間形式。近些年來,由于經濟體制改革、各種各樣的外界沖擊和政策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流通業和信息業的經濟結構在逐步發生變化,而固定參數模型表現不出這種變化,因此考慮使用可變參數模型。可變參數模型的狀態空間形式如下: 信號方程:yt = xtβt + ut,t =1,2,Λ,T (1) 狀態方程:βt=Ψtβt-1+vt,t =1,2,Λ,T(2) 并且假定 (3) 在式(1)中,可變參數βt是不可觀測變量,必須利用可觀測變量yt和xt來估計。式(3)中ut和vt是相互獨立的,且服從均值為0,方差為σ2和協方差矩陣為Q的正態分布。對式(1)和式(2)還假設:初始向量β0的均值為b0,協方差陣為P0。 2.信息業提升流通業發展的狀態空間模型。本文選取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住宿業勞動生產率代表流通業發展水平(記為YP),選取信息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記為IGDP)代表信息業經濟結構。以1990—2007為樣本期,數據來源于相關年度的《中國統計年鑒》及《中國信息產業年鑒》,并用產值指數統一折算成1978年的不變價,分析軟件采用Eviews5.1。經過擬合,可得到以下狀態空間模型 : 信號方程:YPt =-23.996+βt*IGDPt 狀態方程:βt=43.579+0.004βt-1 其中βt為各個時點上信息業對流通業的促進效應。從結果可知,1990-2007年間信息業對流通業的促進作用總體呈上升趨勢,促進效應在區間[43.7,61.4]內變化。1990—1997年間隨著零售業中POS機、條形碼與色碼技術、基于PC的MIS和財務管理軟件得到廣泛的應用,流通企業也開始應用數據庫、計算機網絡及電子商務技術,并推廣應用了多種銀行卡互通互聯技術,探索了決策支持、現代物流配送和網上購物等技術的應用,信息業對流通業的促進效應由43.7迅速上升到59.8。 信息技術在流通業的應用,一方面,降低了流通信息與數據處理的成本,改變了流通服務方式,為流通服務多樣化、個性化創造了條件,促進了流通創新的發展;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在流通業的擴散,降低了批發、零售與物流業之間的技術性進入壁壘,使這三個產業出現了共同的技術基礎,導致批發業、零售業與物流業之間的傳統技術邊界趨于模糊。 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產業融合的視角,通過構建狀態空間模型,利用1990-2007年數據,實證分析了信息業對流通業的促進效應,結果表明:流通業和信息業融合帶動了流通經濟的不斷增長,推動了流通創新的快速發展。然而,《2007年中國能源行業信息化建設與IT應用趨勢研究報告》顯示:從整體應用階段上看,目前流通行業的信息化水平仍然較低,有超過38%的企業仍未實現信息化;具備行業信息管理系統的企業數量只占到21%;實現業務整合和成熟階段的企業,絕大多數是外資大型流通企業;許多地方還在習慣性地發展大型商場,限制網絡配送。因此,要實現我國流通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必須加強流通企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流通網點建設、運行管理和服務的技術含量;運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改造傳統業務流程;推廣供應鏈管理、單品管理等先進手段,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積極推動網上采購、交易、網上服務和電子政務,建設市場信息、市場調查、市場咨詢及交易顧問等信息網絡平臺;引導骨干企業切實抓好商品采購、物流配送和信息處理三大技術的開發應用,提高運作效率。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