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協同創新的動因和形成過程
姜啟軍
[摘 要] 協同創新是創新的主要形式,企業間協同創新的壓力主要來自環境、社會責任以及國際競爭壓力,加入協同創新群落的驅動力取決于協同創新凈優勢的多少,這些壓力和動力成為紡織服裝企業不斷創新發展的動因。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協同創新系統主要由機構要素、合作要素和環境要素組成,協同創新過程一般經歷三個階段:創新雛形、創新發展和協同創新。
[關鍵詞] 企業;協同創新;動因;過程
一、引言
熊彼特提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把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經濟系統以獲得“超額利潤”的過程。后來,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被他的追隨者發展成為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兩個分支學派。本文所討論的協同創新僅限于技術方面?!皡f同”的意思是合作、協作,協同創新也稱合作創新,它是指企業間或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之間的聯合創新行為。企業與企業技術創新合作模式可分為主導企業帶動型、集群型和強強聯合型。本文主要闡述集群型聯盟的協同創新。
二、紡織服裝企業協同創新的驅動力和壓力
1.協同創新驅動力分析
在企業單獨進行技術創新的情況下,由于自身資源、能力等的限制,往往創新周期長,無法獲得外部關鍵的研發資源與技術,其創新行為是孤立的,無法保證技術創新在市場上的成功。在技術和產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縮短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只有全面創新,并將這些創新相互結合,形成一種持續的創新機制,才能保持競爭優勢。企業創新已經由企業內部功能部門的交流轉變為企業外部創新合作,協同創新成為創新的主要形式。再從市場交易角度看,如果企業所有的創新環節等都通過市場交易如技術購買等方式來完成,雖然企業可以用較快的速度獲得相關的技術,但企業往往容易陷入技術追趕陷阱,使企業對外部市場和技術的依賴性增強,加大了企業的市場與技術風險。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和不完全性,非標準化的隱性知識并不能通過單純市場交易來獲得,使企業在研發的關鍵技術訣竅掌握上存在困難。
中國紡織服裝業由大做強,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工程,企業間需要協同創新:在縱向上體現行業上下鏈的協作與共創,構成雙贏的協作鏈;在橫向上體現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市場之間等的共聯、共贏與共創;在形態上形成了紡織服裝企業的產業集聚。然而,隨著加入協同創新群落的企業增多,區域內的土地價格和勞動力成本升高,可能造成道路和其他基礎設施的擁擠,給企業間進行協同創新帶來一定的負效應,稱為“擁擠損失”。即協同創新的企業數量有一個最佳限度,并不是越大越好。
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間之所以選擇協同創新,是為了突破自身知識和能力的局限,獲取一種額外的創新優勢,這可用數學函數關系式簡單表達為:
公式(1)中:Si表示i企業在區域C中協同創新的凈優勢,即一種額外創新優勢;AiC(L)表示i企業在區域C中協同創新能力;BiC(L)表示i企業在區域C中協同創新能力的“擁擠損失”;Ai表示i企業的孤立創新能力;L表示協同創新集群水平。只有當Si>0,出現凈優勢時,i企業會選擇協同創新;反之,則不會。在圖1,超過E點,Si大于0,企業選擇協同創新,加入協同創新群落。
公式(2)表明,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協同創新后的邊際協同創新能力等于邊際“擁擠損失”,這樣企業獲得的創新凈優勢最大。一般而言,Si>0這個條件容易得到滿足。所以,協同創新激勵推動著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創新發展。
2.協同創新的壓力
(1)環境和社會責任壓力。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正處于歷史轉型時期,但一些企業依舊沿襲低價競銷的貿易模式和成本導向的運營方針,產品缺乏綠色競爭力。近年來,國外采購商通過設置環保標準和勞工標準(如SA8000)或類似標準,作為抵制中國產品出口的壁壘。
一個地區的生產率和繁榮程度依賴于企業如何進行競爭,一個企業能夠通過一些方法取得市場份額,如削減工資和降低生活標準剝削工人。但一個產業的成長驅動力主要源于高級生產要素和專業性生產要素,因為初級和一般性生產要素只能為產業的成長提供基本條件。有利的生產要素可以驅動產業的強勁成長,但同時也可能會造成資源的低效配置,從而抑制產業的成長。相反,人工短缺、資源不足等不利的生產要素盡管對產業的成長是一個威脅,卻又可能通過產業的創新獲取強勁的驅動力,因為生產要素的劣勢能夠形成產業創新的壓力與動力。邁克爾·波特和馬克·克雷默認為,企業可以通過塑造“綠色競爭力”的方式,緩解企業自身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處境。
在目前的情況下,企業面對環境和社會責任的壓力對于推動企業創新有著重要的影響,迫使企業不得不注重環保等領域的技術創新。由于技術的復雜性和單個企業創新資源的不足與創新能力的缺乏,促使其利用紡織服裝企業的資源與能力互補優勢進行協同創新,達到最合理、最有效利用資源的目的。
(2)國際競爭壓力。紡織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一個國家在紡織服裝生產勞動力方面的競爭優勢會逐漸減弱,因此,紡織服裝業的困境與調整,是一個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標志和必經階段。隨著國際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各國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直接化,企業競相低價出口產品,由于缺乏行業的價格底線約束,遭受反傾銷和特保措施反擊,這使一切壓低成本的努力化為烏有,甚至失去市場,企業競爭陷入囚徒困境的怪圈,而國內行業內的惡性價格競爭更加劇了這種局面。中國紡織服裝企業迫切需要調整競爭戰略以擺脫困境,其本質是創新。再由于技術和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及技術的日益復雜性,這些技術知識超過了任何一家企業所擁有的資源范圍,新技術的研發需要多個層面的技術知識進行相互補充。所以,創新應以協同創新為主要形式,并與其他企業在資源、技術等方面廣泛開展單項或多項合作。同時,還應注意,沒有一成不變的競爭優勢和戰略地位,企業要擴大和維護自身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在現有企業間實現競合,真正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三、企業協同創新系統的構建
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在受到協同創新激勵的壓力和驅動下,由于技術創新的復雜性和單個企業創新資源與創新能力的有限性,使協同創新的創新行為和過程與單個企業相比,有其自身特性。
1.要素構成。關于集群創新系統的要素構成研究,帕特卯和吉博森提出了三要素六因素論,分別是環境(包括資源和基礎結構兩因素)、企業(包括供應商與相關支持企業和企業結構戰略、競爭兩因素)、市場(包括本地市場和外部市場兩因素),并稱之為GEM模型。我們以GEM模型為理論基礎,認為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協同創新系統主要由機構要素、合作要素和環境要素組成。
(1)機構要素:各行為主體及擁有的知識和信息。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協同創新系統的各行為主體可以分為核心要素與輔助要素。核心要素包括供應商、競爭企業、用戶企業和相關支持企業四要素,它們之間通過產業價值鏈、競爭合作或其他內部連接模式實現互動。輔助要素包括道路、港口、通信網絡、水電等基礎設施;行業協會、商會、企業家協會等代理機構;大學、研發機構、信息咨詢組織、設計中心以及政府等公共服務機構。 行為主體擁有的知識和信息也是協同創新系統的重要構成要素。比如,紡織服裝企業的機器設備、加工工藝、技術管理等都有較大的知識含量,存在連鎖反應。在這個連鎖反應過程中,由于單個企業的知識和能力有限,需要其他行為主體協作參與,形成各行為主體的知識與信息資源在創新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協同整合優勢。
(2)合作要素:合作系數。行為主體的知識有限性產生了合作的需要。由于關鍵技術的不同,造成知識和信息資源優勢各不相同,知識資產往往具有互補性。每個行為主體會根據協同創新給自己帶來的收益來調整合作所需投入的知識量,這里的知識量主要是指互補知識量,以爭取利益最大化。合作收益越大,合作系數就越高,行為主體愿意提供的互補知識量越多;反之,則越小。當然,一個地區的文化背景會影響合作系數,一個提倡集體利益最大化和誠信的社會文化,會引導行為主體提高合作系數,減少合作舞弊行為。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由于進入壁壘相對較低,企業數眾多。如果彼此間合作系數較高,協同創新系統比較容易形成。
(3)環境要素:正式與非正式制度。協同創新系統的正式制度核心是高度明晰的知識產權界定。模糊的產權界定導致德姆塞茨(Demsetz)意義上的產權“殘缺”,在完整的知識產權利用、合約、轉讓、收益等權利束中,產權主人會將一部分權利限制或關閉起來。當知識產權中的各種權利能夠自由交換時,即交易成本很低時,其產權得到清晰界定,這時知識產權將得到更大限度上的發揮和利用,行為主體也將更注重知識資本的長期投資,區域內的行為主體將比區域外更具有協同創新能力。
協同創新系統的非制度核心是一種基于信任的文化。文化是由一系列習俗、慣例和規則組成。信任是一個人對某件事的發生具有信心,信任使人們的經濟行為易于理解和可預見,并降低信息搜尋成本。如果沒有一個較為廣泛的信任,人們將難于認真利用其專業知識,協同創新也就很難實現。
2.形成過程。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協同創新過程一般具有較強的路徑依賴性,它根植于當地富有特色的社會文化系統中,因此很難被模仿。一般而言,其協同創新過程大體經歷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創新雛形。中國紡織服裝企業中的行為主體遇到的創新機會來自于企業市場創新主體或研發機構的設計中心、對一般用戶市場的調查與可行性分析以及對用戶的密切關注等。例如,時尚潮流、國外服裝品牌沖擊等一般都是產品創新的前奏。當然,還可能來自于生產制造部門、研究開發部門對各種紡織服裝工藝方案的研究以及審查后提出的創新建議等。創新主體對創新的關注會導致行為主體內部形成創新的雛形,這也是紡織服裝企業中協同創新的起點。
(2)第二階段——創新發展(內部協同)。在以上這些市場與技術信息的基礎上,行為主體的決策者開始整合各種創新主體資源,包括市場創新主體資源、生產技術創新主體資源、R&D創新主體資源等,做出是否進入創新研發階段的決策。如果不充分考慮市場創新主體提供的市場需求信息與預測,那么創新可能是社會所不需要的。如果不顧及R&D創新主體的建議,那么會由于缺少技術知識支持而導致創新活動無法進行下去。
在創新研發階段,產品設計主體會結合創新實施階段的現實技術水平和技術能力,使研究成果變為可以在小范圍內直接操作的知識。創新決策主體會召集各創新主體資源進行技術可行性認證,認為滿足目標的設計方案才能進入具體的樣品試制。根據試制結果,再召集專家人員參加評估,最終做出是否進入生產階段的戰略決策。
伴隨試制品的試銷以及進入批量化生產階段,各創新主體會把信息匯總到創新決策主體那里,如生產的穩定性、產品的性能和經濟性指標、用戶對新產品的反饋意見,等等,并適當調整創新戰略,以加強創新的薄弱環節,此時創新不再是偶然性和某個特殊事件的結果,而是行為主體受市場機制驅動形成的理性選擇結果,此時紡織服裝企業協同創新達到了中級階段。
(3)第三階段——協同創新(外部協同)。由于技術的復雜性和跨學科特征,大部分行為主體無法依靠自身的知識或能力完成整個創新活動,需要其他行為主體參與,共同完成整個創新過程。各行為主體的多樣性、相互靠近性以及主體間知識的互補性正好為協同創新提供了土壤。例如,大學和研發機構與企業間的知識資產往往具有互補性。此外,行為主體間的相互靠近有利于經驗性知識的交流與傳遞,而經驗性知識有助于提高企業的R&D能力或吸收轉換能力。
協同創新的形成過程一般又要經過搜尋、合作、分享、結網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稱為搜尋階段。已經形成創新雛形的行為主體積極尋找和篩選合作伙伴,合作者擁有的資源、合作經驗、合作精神、創新能力和信譽都是至關重要的考慮因素,搜尋過程充滿競爭性。第二階段稱為合作階段。合作伙伴選定以后,緊接著確定合作模式,進行資源整合,從而進入實質性的協同創新階段。如何有效配置資源以及合作者之間的默契在這一階段變得非常重要。第三階段稱為分享階段。此時,創新目標已經按計劃完成,參與創新的各方通過多種可能的方式分享創新成果,這些方式包括建廠生產新產品、改進生產工藝、轉讓技術以及申請知識產權等。創新利益一般是按參與創新的要素進行分配。一些未能直接參與創新的行為主體,也可以從溢出效應中獲益。第四階段稱為結網階段。它實際上是以產業關聯為基礎,以地理靠近為特征,以設施配套和機構完善為支撐條件,以知識資產或知識資本合作為中心,以文化融合(主要是信任)為聯結紐帶的本地化協同創新系統。
[1]Gary Hamel, Liisa Valikangas. The quest for reSilie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 2003.
[2]Michael E. Porter & Mark R Kram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ston Dec 2002..Vol.80,Iss.12.
[3]邁克爾·波特.日本還有競爭力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4]曲如曉.環境保護與國際競爭力關系的新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01,(9).
[5]顧慶良,馮宇,樊玲.紡織印染企業的環保成本、環保資產和企業社會責任[J].印染,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