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業創新聯盟的構建與生態化建設
姜弘
摘要:國際形勢的變化對新時期的中國紡織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創新是中國紡織業發展的新契機,生態化轉型是國際紡織業對中國紡織提出的新方向。本文從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角度分析中國紡織業科技創新的思路,并提出紡織工業生態產業鏈的構建,以期對我國紡織在轉型過程中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科技創新;生態紡織;產業創新聯盟;生態產業鏈
一、中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的必要性
(一)科技創新是中國紡織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展開,現代科技革命所引發的產業結構的歷史性變革,對紡織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縱觀現階段國際紡織業的發展,有兩個事實:一是全球紡織最大的贏家不是擁有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而是那些憑借高新技術、資本實力、品牌競爭力、市場控制力和掌握跨國生產方式的發達國家;--是全球紡織業將進一步突出科學技術在國際競爭中的決定性地位,任何國家的紡織工業,只有在產品質量、創新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方面擺脫過度競爭的漩渦,才有可能占據主動地位。胡錦濤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報告中特別提出,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也是紡織行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營造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
(二)科技創新是中國紡織業發展的新希望
紡織業是競爭性和國際依存度較高的行業,也是勞動密集型和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支柱產業之一。但時至今日,我國紡織產業仍存在著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陷:一是產業總體競爭力較低,產業和產品結構不合理,多數行業低水平生產能力過剩與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和工藝裝備依靠進口并存;二是企業規模小而散,整體技術開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弱,導致主要生產技術、工藝和裝備落后,專業化和管理水平低,市場開拓能力差。紡織業寄希望于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擴散效應極有限,跨國公司憑借其技術壟斷通盤制定產業轉移戰略,確保其在東道國生產的產品既能保持競爭優勢,又給東道國產業設立較高的技術壁壘,產生“擠出效應”,所以紡織產業需要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但技術門檻越來越高,自主創新需運用大量的現代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和納米技術,紡織業僅憑自身力量無法逾越。因此,對產業稀缺、難以模仿、有價值的資源,可借助于基于知識和技術的產業創新聯盟的構建,獲取國內外的技術資源,以彌補產業自身的研發不足,作為獲得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紡織產業科技含量的基礎。
二、構建紡織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一)理論依據
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是指產業內聯盟各方為了實現共同的戰略性創新目標,通過各種長期契約安排、股權安排和彼此間的默契而結成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要素水平式雙向或多向流動的松散網絡型組織體。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是企業聯盟在產業層面的拓展,因此,該聯盟具有企業聯盟的一般特征,即組織的松散性與聯盟成員的平等性、目標的多樣性和合作的互利性、組織的動態性和戰略的長期性。然而,又不同于單純的企業聯盟,它由政府推動,是國家創新體系在產業層面的推進,其主要目標在于提高戰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其創新技術重點聚焦于戰略高技術、重大關鍵共性技術、亟待消化的引進技術、經濟發展急需的支撐性技術。目前,產業技術聯盟作為企業遠交近攻、合縱連橫的戰略策略和一種全新的、虛擬化的企業組織形式和柔性戰略逐漸被聯盟參與方認同。
(二)紡織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基本設計
紡織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參加者主要包括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其內部存在著包括科研、設計、工程、生產和市場緊密銜接的完整技術創新鏈。聯盟的主要參與方及其職責分工可以用圖1說明:
1、政府和行業協會是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推動者。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是運用市場手段促進產學研結合的重要嘗試,也是在產業層面落實國家創新體系的戰略舉措。政府和行業協會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作用主要有:遴選產業與技術,一般而言,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應聚焦于對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的戰略產業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協調推動,即國家運用計劃資源調控產學研等技術創新要素按市場規則組合,同時,調解聯盟運行過程中的摩擦與沖突;政策支持,即通過制定必要的經濟政策、產業政策鼓勵、支持、引導、規范產業聯盟的運行;通過重大科技專項,提供必要的聯盟運行資金。
2、紡織產業集群內龍頭企業是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主導力量。企業是國家創新體系的主體,也是各種創新資源的主要擁有者和創新利益的主要享有者。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產業內龍頭企業處于聯盟的“盟主”地位,其主要任務一是提供創新資源,這里的創新資源包括創新所必需的資金、技術人員、科研設施等創新資源;二是參與研究開發,行業龍頭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一起成立項目攻關組織,進行重大原創性技術開發、制定技術標準;三是進行技術推廣,實施創新技術產業化戰略。我國于2002年開始紡織產業集群的試點工作,目前,已在全國15個省區市、59個市(縣)、74個鎮發展6批133個地方產業集群進入試點行列,這些試點擁有紡織企業16萬多戶,占全國紡織經濟總量的40%左右。這些紡織產業集群以沿海地區為主,以三大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三角洲)為輻射中心,包括中西部在內,遍布全國十多個省(區)。除了這133個以縣鎮區域經濟為主的產業集群外,還有一些著名的中心城市形成的紡織產業集群。每個集群內部都分散為各類規模的企業類型,都由突出的優勢企業為龍頭帶動發展。因此,有效發揮產業集群內龍頭企業的優勢,促進其研發轉化和技術擴散,帶動整個集群的技術創新,對于促進我國紡織產業創新水平的提升非常重要。
3、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是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創新資源。組建聯盟網絡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實現資源共享、資源轉移,即以聯盟網絡進行合作滲透,實現異質性資源外取。作為聯盟的重要參與方,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必不可少。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是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盟友,應以自己的科技資源、智力資源參與聯盟運行。因此,這里的高等院校應當是在該行業具有學科優勢,科研機構應是在該領域具有雄厚科研基礎。中國現有與紡織相關專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80多所,突出的高等院校如上海的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和江南大學等。發揮我國現有紡織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提高其紡織科技研發的實力和質量,對于促進紡織科技創新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按上述分工原則,紡織產業各種市場主體應積極推進產業創新聯盟的構建,規范紡織產業創新聯盟的集成和成長,建立起紡織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基本框架,以專業化分工協作網絡實現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 三、構建紡織工業生態產業鏈
科技創新的同時,中國紡織發展循環經濟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就是進行生態化建設,走以最有效利用資源和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這需要一個完整、閉合的產業鏈網作為支撐,沒有產業鏈,資源也難以得到有效的循環利用。
(一)縱向一體化產業鏈網
紡織業主要以紡織品加工為主,在構建起主導生態產業鏈的同時也要注意延長相關產業鏈,逐漸完成紡織工業生態產業鏈網的縱向一體化,打造地區特色產業鏈,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可以有效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縱向一體化產業鏈如下圖2:
(二)橫向多元化產業鏈網
在確定了紡織工業縱向一體化產業鏈后,根據生態工業的原理,對紡織品從原料開采到加工過程中的共伴生資源及廢水、廢氣、生產加工過程中的次級資源加以綜合利用,結合主導產業鏈,可橫向構成許多條產業鏈。紡織工業橫向多元化產業鏈網的構建,不僅可有效實現資源利用的多元化,也可通過提高橫向企業間的競爭,促使企業提高自身管理、技術水平和專業化水平,從而更好的促進產業鏈網的持續發展。根據紡織工業的生產特點,結合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三廢”(廢水、廢渣、廢氣)以及外部環境,構建橫向多元化產業鏈如圖3:
上述兩種主要紡織產業鏈網基本可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各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過分偏向任何一種都是不可取的,應根據網絡特點、企業規模和類型有選擇地采用。
綜上,紡織工業生態產業鏈網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和新的產業鏈模式,是實現紡織工業“生態化”轉型和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實現紡織工業與社會、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構建紡織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紡織工業生態產業鏈網,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探索生態生產技術,從而為實現我國紡織業的可持續發展、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社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