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貿易逆差與美國的國際經濟地位
李明武
90年代以來,美國對外貿易連年出現巨額逆差,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逆差國和債務國,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也由50年代的23%下降到90年代的15%左右(注:陳百明、陳安寧、陳念平、嚴茂超:《誰養活了美國?》,《國際經貿消息》1999年6月30日。)。就一般認識而言,美國的國際經濟地位已相對下降。但美國真的在衰落嗎?
一、從貿易逆差看美國的國際分工地位
一國對外貿易處于逆差狀態,不一定意味著其國際分工地位低下。在特定的條件下,在國際分工中處于有利地位的國家也有可能出現貿易逆差,美國就是如此。
在出口方面,美國所出口的產品絕大多數是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如自動數據處理設備、辦公設備、通信設備、機電產品、飛機及零部件、科學儀器等。這類產品的生產者少,在國際市場上所遇到的競爭也少(即通常所說的非競爭品),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售價較高,利潤也較為豐厚。美國由于經濟規模大,技術開發能力強,這類商品的供給競爭力和市場調節適應性很強,因而在這些商品項目基本上都是順差。以計算機產業為例,利潤最豐厚的計算機芯片的開發研制與生產銷售幾乎全部被美國公司所壟斷。在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技術行業,美國處于絕對領先的地位(注:楊光錚:《由貿易逆差看美國國際競爭力》,《經濟學消息報》1999年4月16日。)。雖然美國也是一個農產品出口大國,但這并不能說明美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低下,美國在農產品生產上擁有自然資源稟賦優勢,并且美國的農業早已是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很高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這與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從進口來看,作為資源大國的美國非但不是主要資源出口國,相反,在金屬原材料和礦物性燃料等方面卻是世界上的主要進口國,一些對自然資源依賴性很強的工業制品,如金屬制品、木材制品、橡膠制品等,進口量很大。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賺取進口高技術產品所急需的外匯,也只能拼命地壓價出口一些資源性產品。雖然美國對工業制成品也有較高的需求,但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這類產品生產工藝簡單,生產者眾多,相互之間競爭激烈,售價低廉,屬于所謂的競爭品之列。面對充足的供給,美國可以充分享受到自由貿易所帶來的實惠。
美國對外貿易出現巨額逆差,在一定程度上是世界經濟全球化與美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國經濟加速國際滲透,加深參與和利用國際分工。為了占據有利的國際分工地位,搶占信息時代的制高點,美國加快了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90年代以來,美國發展最快的行業就是最有發展前景、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技術行業,美國在技術、信息、金融、保險等服務貿易領域穩居世界第一(注:楊光錚:《由貿易逆差看美國國際競爭力》,《經濟學消息報》1999年4月16日。),而鋼鐵、汽車等傳統制造業則逐步讓位于日本,在制鞋、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也基本退出。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美國加速將資源、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低附加值的行業,如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水泥、塑料等,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當今,世界經濟正在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但在信息社會全面到來之前,鋼鐵、汽車、電器等傳統制造業部門在國際貿易中仍處于主導地位,率先進入后工業社會的美國在信息化道路上的步子邁得很大。為了彌補產業結構升級所造成的國內市場缺口,滿足美國大眾對基本消費品和國民經濟對部分生產資料的需求,同時保護國內的資源和環境,美國必須大量進口自然資源、原材料、消費品和其它制造業產品,故而出現貿易逆差是很自然的現象。
二、從貿易逆差看美國跨國公司的發展
當今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越來越居于支配地位,目前已占據世界經濟的半壁江山,全球4萬多家跨國公司已控制世界生產的40 %和世界貿易的60%(注:王鶴:《經濟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世界經濟》1999年第3期。)。作為世界經濟全球化載體的跨國公司, 它們“以世界為工廠,以各國為車間”,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組織生產,實現資本的增值。但是就本質而言,跨國公司是一國資本越出國家和民族疆界,駕馭別國資本,利用別國資源的現代組織形式,它的核心力量是母國資本,其重大決策都是由母國作出的。如各子公司主要負責人的任命、資本投向、利潤使用以及全球體系的研究、開發、經營和管理都是由總部決定的,它在各國和各地的投資并不以當地的發展為目的。波音將機頭放在韓國做,垂尾放在臺灣做,但絕對也可以在美國做,這不過是在追求更低的生產成本;但韓國、臺灣卻制造不出波音,這就是技術和實力的問題。說到底,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在利用別國資源、控制別國經濟,而不是相反。跨國公司的利益是與母國利益聯系在一起的,各國政府都不遺余力地支持跨國公司在國際上的經濟活動。比如,相當多的政治出訪是為本國公司的市場開拓而來,跨國公司的擴張實際上就是本國民族經濟的擴張。當今世界經濟強國的地位比較,已不能僅僅從一般性的經濟總量上加以評判,而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擁有多少家世界級大公司尤其是世界最大公司。《財富》500 強的排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國別、不同行業乃至不同企業競爭實力的消長。在世界500 強企業中,美國獨占185家(注:俞永炳:《這世界變化快——〈財富〉雜志500強剖析》,《國際經貿消息》1999年8月26日。),傲視群雄。從行業分布來看,美國在收益率高、有發展前景的信息產業中的優勢最為明顯。這些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美國跨國壟斷巨頭已經滲透到世界經濟的每一個角落,它們往往都具有較大的經濟規模,“其資產額和銷售額可以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相比,而且它們的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仍在不斷地擴大”(注:陳百明、陳安寧、陳念平、嚴茂超:《誰養活了美國?》,《國際經貿消息》1999年6月30日。),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命脈幾乎都掌握在它們手中。
美國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戰略是造成美國貿易逆差擴大的主要原因之一。進入90年代,為了尋求生產的低成本、逃避貿易壁壘,美國跨國公司加快了對外直接投資,ibm的計算機70 %以上的零部件在日本和新加坡生產,美國轎車25%的部件由其海外子公司供應,半導體行業80%以上的組裝工作在國外完成,波音飛機28%的零部件送到國外去加工生產(注:陳百明、陳安寧、陳念平、嚴茂超:《誰養活了美國?》,《國際經貿消息》1999年6月30日。)。美國貿易逆差有很大一部分是出自美國海外子公司對美國的出口。據統計,自1994年以來,美國跨國公司所屬的海外子公司創造了1.5萬億美元的生產銷售, 但并未包括在美國的出口統計數字中(注:楊光錚:《由貿易逆差看美國國際競爭力》,《經濟學消息報》1999年4月16日。)。
為了實現全球擴張,美國公司尤其注重資本積累,貿易逆差一定程度上是美國企業對利潤貪婪的結果。如在美國的貿易赤字中,40%~50%來自于美日貿易逆差(注:羅悠真:《冷戰后世界經貿戰日趨激烈》,《世界經濟》1994年第2期。),然而美國企業的利潤率卻遠遠高于日本。1998年全球7家利潤超過60億美元的跨國公司中,有6家是美國公司;在43家行業效益最高的公司中,有24家為美國公司所占有,而500強內20家虧損大戶中,日本企業占了14家(注:俞永炳:《這世界變化快——〈財富〉雜志500強剖析》,《國際經貿消息》1999年8月26日。)。與注重市場份額、薄利多銷的日本企業相比,美國企業更注重銷售價格和利潤的提高。美國的貿易逆差居高不下,從這里也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正是在近年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情況下,美國跨國公司的發展尤為迅速。不管是從入圍500 強企業的數量來看,還是從企業的利潤積累來看,美國已將日本、德國等競爭對手遠遠地甩在了身后。
美、日、德跨國公司比較(注:轉引自《國際經貿消息》,1999年8月26日。)
進入全球500強數量 平均營業收入收益率(%)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5 1996 1997 1998
美國 153 162 175 185 6.10 6.19 6.04
日本 141 126 112 100 1.23 0.52 -0.36
德國 40 41 42 42 2.36 2.72 2.83
資料來源:美國《財富》雜志
三、從貿易逆差看美元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霸主地位
一國國際收支出現持續、巨額逆差,通常會導致其貨幣的國際信譽下降,其貨幣在國際上的地位也不斷削弱。然而,自80年代起,美國國際收支一直處于巨額逆差,卻并未能動搖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主地位。
戰后,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政治實力,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將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使美元成為各國最重要的外匯儲備手段和國際清算與支付手段。雖然其間發生過美元危機,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于1971年崩潰,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比重下降,但這些并沒有從根本上危及美元的霸主地位。當前,美元總量達到23萬億,占世界金融資產的60%和各國外匯儲備的70%(注:趙濤:《“美元利益”支撐美國經濟高增長》,《理論前沿》2000年第5期。),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仍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
以歐盟經濟實力作為后盾的歐元一度被認為會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然而歐元問世后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風光。美國憑借自己超強的國際政治、軍事實力,利用歐洲在政治上較弱的缺陷,間接地干預國際經濟,時常在世界各地挑起一些事端,吸引投資者將投資轉向“安全”的美利堅,造成美元堅挺、而歐元疲軟的態勢,使歐元始終無法真正向美元挑戰。轟炸南聯盟期間,歐元下跌,美元上升,美股狂飚,這便是一個明證。至于日元,伴隨著日本經濟的苦澀和美國經濟的高增長,其將進一步失去競爭地位。至少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美元的霸主地位不會出現絲毫的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