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德國、日本經濟模式比較研究與擇優借鑒
佚名
【提要】模式是世界經齊學所的重要課題,公司治理模式又是當今學術界的熱點。經濟模式是以經濟為核心,基于一定的環境條件和文化傳統而形成的經濟運行的相對定式。本文對經濟模式進行了界定,論述了當今世界上最主要的三種經濟模式的不同特點,并從政府和兩個方面對這三大模式進行比較研究。這對建立式市場經濟運行模式具有重要的啟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企業行為理性化。
【關 鍵 詞】經濟模式/三大模式特點/企業理性化
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某一經濟運行主體如果在一定時間,并在國際經濟領域能夠取得突出的經濟成就,占據顯赫的競爭地位,其發展就必然引起人們的重視,措致處于競爭弱勢各個不同的主體,予以研究甚至模仿。如戰后,日本、德國的迅猛發展,導致人們對于日本、德國模式的重視。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因為學習日本模式并取得成功,并統稱為東亞模式。歐洲的一些國家因為崇尚德國模式而紛紛要求加入歐洲經濟聯合矩陣。20世紀90年代,美國取得“新經濟”創記錄的繁榮,美國模式再度受到人們的青睞。隨著美國高企業進入調整,股票市值大幅度縮水,又出現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造假事件的沖擊,一些人開始懷疑,甚至指責美國模式的弊端。由此引發了學術界關于經濟發展模式優劣之爭。
經濟模式作為世界經濟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需要予以重視并加強研究。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確立適宜的發展道路和運行方式。有必要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利用后發優勢,有選擇地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模式中成功的運作方式。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效的,新的發展模式。
一、經濟模式概念辨析及層面確定
孔夫子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為使我們的研究具有性和實效性,我們需要“正名”,即對于文章所探討的概念的本質特點、范圍和層面,進行明確的闡述和規范。
1.概念辨析
為了清楚地認識和科學地把握經濟模式的本質特征,我們把與經濟模式概念相近的幾個概念加以。
(1)經濟制度:又稱“經濟結構”,是人類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總和,即一定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例如,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總和。
(2)經濟體制:在特定的地理區域內進行決策并執行有關生產、收入和消費決策的一組機制和制度,任何經濟體制都是由決策結構、經營結構和動力結構組成的。[6]
(3)經濟模型:對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各樣關系進行抽象的、簡化的表達。表達方式可以是一張圖、一個統計表或數學方程式。因為所采用的基本上是數學方法,所以常稱為“經濟數學模型”。
(4)經濟模式:各種經濟成份的構成形式和調節經濟運行機制的一定式樣,是撇開經濟活動中的次要因素和細節,對現實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框架和原則所作的抽象;也可以是對國民經濟基本運行規則、增長類型以及主要經濟政策在上的一種設計和構造。前者屬于實證研究范疇的經濟模式,后者是規范研究范疇的經濟模式。
根據以上定義可以看出,經濟制度決定一國的性質,是社會經濟深層次的東西,與關系較為緊密,具有穩定性。因此,西方經濟學家往往把經濟制度看作象太陽系、河流系統、生物系統、機器系統等等一樣的物質系統。[1]經濟體制屬于操作層次,是在一定社會制度下,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以及組織、管理、調節國民經濟的體系、方式、方法的總稱。經濟體制受基本經濟制度的決定和制約,是基本經濟制度的具體體現,因不同國情及不同階段的特點而異。經濟模型是用數學方法對經濟現象的解釋。經濟模式是建立在經濟制度基礎之上的,介于經濟體制與經濟模型之間的一種經濟發展定式,經濟模式是一種客觀存在,是對現行經濟進行抽象而得到的比較特色的東西。
經濟模式的本質特征是形成于一定時空之中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形成鮮明特點的經濟發展方式,常常稱之為經濟發展模式。如國外許多中,經濟發展模式甚至被視為經濟發展道路的同義詞,如development model,development pattern,development path或form of development,反映一國發展的軌跡。因此,經濟發展模式就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條件下,以經濟增長為前提和基礎的經濟發展基本特點,反映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的經濟發展狀況。經濟發展模式的中心內容就是分析人均GDP的發展趨勢和GNP內部的各種組成部分的發展趨勢之間的關系,及其收入分配關系;經濟發展模式也注重探索市場運作方式和手段;研究政府與企業及市場的關系。
2.分類方法
根據不同的標準,經濟模式有不同的分類。按經濟制度進行劃分: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和社會主義經濟模式;按地理位置進行劃分:斯堪的納維亞模式和亞洲模式;按制度差別進行劃分:銀行體制和信用體制、個人主義和共產主義、勞動市場調節的聯合方式和非聯合方式等;按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發達國家市場經濟模式、發展中國家(地區)市場經濟模式和轉軌國家的市場經濟模式。法國人阿爾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主要分為兩種:美國模式和萊茵模式(包括法國、荷蘭甚至日本在內);根據“新制度學派”的觀點,資本主義的模式劃分為:市場導向資本主義、政府導向資本主義和談判或協商資本主義。還有劃分為國家需求管理型、福利國家型、社會市場型、強調公共管理的指示性計劃型和國家發展導向型等等。
我們在本文所采用的分類方法,就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三分法。這樣分類研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有利于認識和把握各種模式的特點,形成既定模式的歷史文化原因,針對國際市場狀況而取得的特定功效。
3.層面確定
模式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范疇,根據作者選擇角度的差別,根據研究對象的狀況,經濟模式往往具有不同層面的具體意義。在經濟學領域,可以指具體企業以及產品,如GE模式、戴爾模式等;也有的指產業或部門以及地區的發展模式,如信息模式,硅谷模式等等;還有的指國家、地區或者合作體模式,如美國模式、東亞模式、萊茵模式等等;還有更廣泛地從經濟制度層面來論述模式的,如資本主義模式等等。
關于經濟發展模式,我們認為:首先是對于經濟運行實踐中,取得顯著經濟績效的主體的成功運作方式的。市場經濟發展歷史表明,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總是在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中,取得了突出的競爭力后,其模式才引起重視和模仿,也正是為了有效地提升國際競爭力,我們才重視研究、總結各個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次,既然是模式,勢必要著眼經濟發展中已經成型的一些特點和方法,表現為一定的發展定式,具有相對穩定性。但是,經濟發展模式最本質特點則是其動態性特點,它是對經濟發展有效方式的總結,并且要對現行的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具有示范和推動作用,如果不從發展的動態角度予以研究,模式趨于剛性,或者僵化,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再次,經濟發展模式主要的是一個經濟學范疇,它是對于經濟過程某一主體成功運作方式的總結,但是該主體的構成,背后是人的設計和推導,任何一個經濟模式都深深地打上文化的印記,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經濟表現,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歷史文化的背景中分析,才能夠透視該模式的本質特點和深層結構。最后,經濟發展模式是一個比較的范疇,無論是處于同樣的經濟制度下,還是立足不同的制度背景,通過比較,才能更加顯示出該模式的本質特征。當前,我們把經濟發展模式都置于開放的全球經濟的狀態下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其在全球市場經濟運行過程的成功方法,以便于我們在市場運行和國際競爭中,擇優借鑒。
我們在本文所使用的經濟模式,主要是以國家宏觀層面為主體內容,也包含著國家關系方面的區域合作體。從這個角度出發,德國模式,也可稱為萊茵模式,擴展出來,也可以指以德國發展模式為核心的歐盟模式。 二、三大模式的比較
當今的多極世界中有美國、日本、歐洲三大經濟為中心,它們的經濟模式有較強的代表性。其中歐洲的已經有以德國經濟為師的趨勢,德國模式已經明顯地成為新歐洲的典范。本文將德國模式作為歐洲的代表。
1.三大模式的不同特點
美國模式是商品經濟發展模式的。有利于投資、高效和生產力與經濟的發展,它起源于英國,在美國達到頂峰。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戴維·柯茨認為:[4]這種模式中“積累的決策權主要在私人公司,它們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利潤目標,通過市場獲得資本;勞動者只能享有有限的和明文規定的勞動所得和權利;人們對社會和道德的總體認識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美國模式的主要優點有:彈性很強的勞動力和產品市場,低稅,激烈的競爭和股東資本主義——股東對管理者施加壓力,要求使他們利潤最大化。缺點:收入差距懸殊,低福利救濟,“公共物品”——例如初籌、中等——質量差,公共服務與其社會財富不成比例,低投資率和很低的儲蓄率。這種模式又被稱為“盎格魯-薩克遜”資本主義或“自由資本主義”模式。
日本模式是20世紀60-70年代形成的,取得了震憾歐美的“世界奇跡”。日本模式的主要特點:第一,核心是“追趕”歐美,成為重化的先進工業國。第二,關鍵是“后發效益”。第三,加強政府干預。第四,引進技術。第五,出口主導、“貿易立國”。第六,實行統制金融。戴維·柯茨認為:日本模式在“積累決策方面依靠私人公司,但決策最終采用與否,還必須要同公共機構進行緊密磋商之后才能決定下來,并且政府部門和銀行在決策過程中起著間接的作用;傾向于削弱勞工的政治和社會權力,但對勞資關系的形式留有余地,主張通過公司的福利措施將勞工和私人公司的關系融洽起來;主流文化在上似乎是保守主義與國家主義”;日本政府具有遠見的指導,日本與政府密切合作,日本銀行與公司交叉持股,日本的股民力量相對較弱。日本模式曾經是“追趕型化”取得成功的經濟模式,優點有:終身雇傭制促進了忠誠和高熟練度;公共服務(尤其是教育)質量高;銀行與其他工商業企業關系密切;公司交叉持股使管理者受到保護,免遭失去耐心的股東影響,從而使之得以對投資采取長期觀點。缺點:受到保護、沒有完全暴露在市場力量之下的公司受到的促使其高效率地利用資本的壓力很小。這種模式又被稱為政府導向資本主義、“亞洲資本主義”或“開發政府”。
德國是所有發達國家中公開宜稱實行“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國家,主要特征是銀行和公司間關系密切,銀行以股東和放款人的雙重身份對公司實行監督。德國模式追求的是三個目標:創造高利潤、利益分配平衡和較高的收入水平。戴維·柯茨認為:在這種模式下,“國家對資本的積累的直接干預程度可能比較小,但政治體制嚴格地確立了一整套勞工權利和福利措施,使得有組織的勞工擁有了一個頗有影響的市場和直接參與勞資談判的能力;主流文化是社會民主和基督教民主”[4]。德國模式的優點是:出色的教育和培訓;慷慨的福利國家和工資差距較小,培養了社會的和諧;公司和銀行的密切關系助長了高投資。缺點:勞務市場和產品市場的限制較多,權利過大的工會、高稅率、過分慷慨的失業救濟和對勞動力市場及產品市場的廣泛限制等導致了失業率居高不下。這種模式又被稱為談判或協商資本主義“歐洲福利資本主義”,甚至是“萊茵模式”。
2.三大經濟模式比較
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學探討的永恒課題之一,三大經濟模式對政府作為一個經濟因素有不同的態度。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是市場供給和市場需求的主體,其發展水平可以作為一國經濟發展的衡量標準,因而在經濟模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應從政府和企業兩個方面對這三大模式進行比較。
第一,三大經濟模式中的政府因素:美國模式強調個人成功和短期金融利益,其市場模式就是自由開放;日本模式和德國模式強調集體成功與長期利益,其模式就是政府干預。
美國模式中,美國政府對市場干預手段是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進行間接調控。政府在決定資本和勞動相互作用方式上僅起到極其有限的作用:政府的任務是創造優良的貨幣,防止壟斷扭曲要素市場、產品市場和危及自由開放的貿易,從而保證和便于市場充分發揮其功能;此外,政府的經濟行為還包括提供公共產品(比如防務和社會基礎設施);政府(尤其在聯邦水平上)對消費品制造業的政策帶有濃重的自由主義思想,長期以來一直而且將繼續是在有限的范圍內,以塑造市場為中心。德國模式實質是國家調節下的市場經濟模式,政府采取直接干預(對價格形成控制、各項政策規定和參與企業投資等)和間接干預兩種手段調節市場運行中的偏差。作為后工業化國家(這里指19世紀英國和美國之后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德國政府充當經濟現代化的實施者:德國政府在“推行各階級合作主義模式的勞工法則中起了重要作用,實行了積極的勞動力市場和福利政策;德國政府以一系列關鍵方式直接影響了當地的產業積累率”。但德國政府在經濟中公共部門的介入和指導沒有日本那么廣泛。戰后日本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國家計劃和指導所發揮的開發性作用。關于日本模式中的“開發政府”是指日本是一個建立在國家官僚和私人企業、產業界緊密細致合作關系之上的,是“國家指導的高速增長體系”。日本通產省及其作用是日本模式的鮮明特色和創舉,政府通過產業政策和經濟計劃指導經濟活動。特別是對企業決策進行強有力的干預和誘導,依靠財政、金融、稅收等經濟杠桿對經濟活動進行宏觀間接有效的調控,并一直管到微觀,落實到企業。
總之,戰后各國政府干預經濟的活動不僅是種類和效果不同,實際上就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隨著時間流逝也有所不同:現在各國所實行的政策重點之間的差別與五六十年代已有了很大的不同,都在不斷地總結和其他模式的有效方式,調整和改革經濟發展模式以提高國際競爭力。
第二,三大經濟模式中的企業因素。美國模式中企業格局是:核心500家大公司,周圍是一大批中型企業,邊緣是數以萬計的小企業。私營工商企業是市場活動的主體。企業制度的典型是公司制。大公司依靠龐大多變的證券市場生存;由于股東對公司管理層施壓,要求利潤最大化,因而也有人稱之為“股東資本主義”;強調個人作用,贊揚企業家的主動和創新精神;認為企業中股東出錢,企業家和經理出腦力,工人出勞力,三者平等結合,其中股東在企業管理方面有較大發言權,執行業務的經理績效最為關鍵,以追求利潤為目標。經營管理人員年薪視利潤的多少而定。企業籌措資金的辦法,不外是靠自身積累,向銀行貸款,向社會發行股票、債券集資等三種方式。美國企業籌措資金,比較側重于發行股票、債券方式。美國模式中金融市場發育比較成熟,大多數居民手中都握有公司的股票債券,表現出較強的風險意識,追求獲得豐厚的分紅收益。美國證券公司種類很多,股票價格的升降,反映企業經營的好壞,推動企業必須講究經濟效益。
日本模式中日本企業形成以大企業(母企業)為頂點,中堅企業(一般為子企業)為骨干,廣大中小企業為基礎的“垂直型”企業群體結構。公司和銀行集團關系緊密,通過復雜的互相持股網聯系在一起;由于銀行和其它工商企業關系密切,公司管理者受到保護,從而使之能夠不受股東影響進行長線投資;日本模式側重企業的利益,它的主要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場份額和獲得盡量多的利潤;日本企業強調集體作用,集體決策,一般先由下而上提出經營管理中的,然后請有關人員參加討論,再由領導層集體做出決策,不強調個人的作用;提倡大家庭情感,勞資協調矛盾,工會不起作用,不允許獨立活動,也無全國性統一工會組織。在日本企業股東只提供資本,董事會作用不大,實際管理公司者為經理階層,因此有人稱日本為法人資本主義。日本企業籌集資金,主要依靠儲蓄和銀行,據有關資料統計,戰后日本企業資金籌措大約有60%以上是商業銀行提供,25%產生于利潤留存及資產折舊,只有10%-12%來自于股票和債券的發行。企業不急于追求短期利潤而著眼于長期占有市場份額。日本公司之間競爭激烈,同時它們之間也很重視合作關系,尤其在國際市場上是“競爭加合作”關系。日本企業集團內部結構嚴密,大致包括綜合商社—銀行—生產廠家三部分,也就是說集信息、銷售、資金周轉和生產開發為一體。
德國模式中企業組織的法律形式主要有三類:個人業主制企業、合伙制企業和公司制企業。公司的股權結構主要以法人持股為主。公司實行共同決策制度,吸收工人參與經營管理。德國與日本同樣重視儲蓄,企業普遍實行監事會制度,其職權是:選舉董事會成員、決定企業方針、投資方向,審查預決算、討論工資制度;銀行在吸收居民存款和對企業放款中起關鍵作用,而對股票、債券市場、社會集資方面比較薄弱。德國銀行對企業大力支持。作為中央銀行的德意志聯邦銀行的獨立性很強、執行嚴格的貨幣政策和監督商業銀行的業務。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制造部門經歷了空前的失業水平和低效益狀態,在90年代的后5年GDP增長維持在每年2%的水平;日本企業在遭遇1990年東京股市崩潰后增勢也不好,事實證明“日本企業系統”模式沒有很強的適用性。同樣,美國企業管理模式也是同本國內完善的市場機制和完備的市場體系分不開的。
3.結論
二戰結束后的大部分時間里,德國和日本模式比美國模式效果更突出,或者說是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更快。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日本經濟陷入衰退不能自拔,德國經濟受兩德統一之累增長乏力,而美國經濟卻一枝獨秀。美國經濟學家據此從理論上找到依據,說美國模式應當是效率最高的。但檢驗經濟好壞有若干標準,其中包括:國內生產總值、生產率和就業率。按照這幾個標準,美國模式并不絕對優于日、德模式。過去10年中,美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是1.6%,與日本相同,但低于德國;美國的生產率低于日本,而且只有德國的1/2。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社會文化情況不同,各國和地區的市場經濟機制及其觀念、意識各有特點,所以產生了不同的模式,有成效,也有失誤,但沒有一個是十全十美的模式。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又使所有模式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戰,對模式自身需要反思,各種模式都是需要不斷發展的。 三、三大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中國正在創造一條適合于中國國情的市場經濟道路和獨特方式,有必要甄別現有典型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同特點,尋找對應性,以資借鑒。經濟制度比較領域的著名經濟學家羅納德·多爾教授對于美國模式特點以及日本美國獲得成功的原因進行了,他認為,某些方面,今天中國加入WTO像20世紀60年代日本進入“關貿總協定”。但在許多方面,現在的中國和那時的日本是不同的,“由于日本在冷戰中處于美國陣營中,它很好地理解了美國模式……日本作為特定的美國客戶的狀況使美國模式具有頭號的并不奇怪,而且在那時,集體協議、收入再分配的尺度、旨在促進增長、充分就業等凱恩斯措施對美國經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多爾看來,“中國對股票主義充滿熱情,但是它團體經營的傳統更強”,因此“讓中國人民了解經濟組織的不同方式,特別是德日與英美經濟體制的不同之處,是十分重要的”。
三大經濟模式成功經驗,對我國選擇適宜的發展道路有多方面的啟示,其中比較重要的兩點是:
1.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政府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從經濟學角度講,市場經濟也應該是一種管理經濟,管理就離不開政府。自從市場經濟產生以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就成了對立統一關系,市場經濟本來就是由市場競爭和政府管理相結合的經濟。從角度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政府不對市場進行干預,只是干預的程度、范圍、方式不同而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的原始積累就是在政府主導下實現的,政府的干預和支持為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的國內市場,并開拓了國際市場。美國政府在千方百計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實施“行政保護措施”,動輒對所謂以傾銷價格出售商品或利用政府補貼進行銷售的外國出口商征收懲罰性關稅,筑起壁壘,保護本國的,美國政府還一向對高產品出口實行“最為嚴格”的控制。事實表明,市場經濟從產生到發展都離不開政府,相反,市場經濟呼喚敢于干預、善于干預的政府,呼喚能根據國情和按市場經濟進行干預的政府。正如法國總理若斯潘所說的:沒有國家,就沒有市場,市場經濟需要規則,需要強有力的機構,需要穩定,需要組織。削弱政府的作用,必然導致市場經濟的混亂,造成經濟下滑。俄羅斯就是一個例子,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政府接受西方開的“藥劑”,推行全盤西化政策,大摘自由化、私有化,結果導致俄羅斯危機,經濟嚴重衰退,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聯合國歐洲委員會1998年12月16日發表的《1998年歐洲經濟調查報告》指出:從俄羅斯危機應該吸取的重要教訓是,不能降低政府的作用,私有化進程中形成的私有制度既不利于實行有效的集團化管理,又不能實現有效的資源配置。日本模式陷入困境,不是因為政府干預太多,恰恰是因為政府干預不力或不善于干預。
在美國發生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一系列的假賬丑聞后,不僅美國的制度遭到批評,甚而連美國人一向引以為豪的“美國經濟模式”也遭到許多人的質疑。德國總理施羅德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他認為,是自私自利的美國企業文化導致了假賬丑聞的發生。他說,在美國,股東的利益高于一切。公司管理層為了使股價不斷上升,不惜采取各種手段,假賬丑聞只不過是“冰山的一角”。英國記者威爾·哈頓在剛剛出版的《我們居住的世界》一書中強調,重視股價的美國經濟模式事實上剝奪了整個經濟的活力。倫敦大學經濟系教授弗雷德·蓋伊指出:“人們開始重新看待英美式市場原理。重視與股東、員工、相關企業和社區等各方面關系的歐洲大陸型經營和企業管理模式,今后將進一步受到關注?!庇捎趯τ诿绹洕J降馁|疑,最終得出這樣的結論,政府必須對于市場進行嚴格的適度監管。與此相應,當前學術界對于經濟模式的,比較注重公司的正規運行和政府的有效監督,關于公司的治理模式的研究開始盛行起來。
市場經濟離不開政府的干預,至于如何干預另當別論。無可置疑,政府不應統攬企業的經營管理權,不應包辦代替,不應無所不為,而應本著實事求是、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原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政府的職責應該是:依據國情制定戰略計劃,控制宏觀經濟平衡;制定政策法規,依法管理市場,確保市場公平、有序競爭;引導外資投向,控制外資總量、結構和布局。確保有效、合理利用外資;懲制經濟犯罪,查處假冒偽劣商品,打擊走私、偷稅漏稅,制止貪污、行賄受賄;協調勞資關系、產業關系,建立健全保障體系;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和經濟安全;防止資源浪費和被掠奪性開發,確保資源合理利用;保護生態平衡,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處理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還必須指出;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必須是動態的,必須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通過市場規則進行修訂,宏觀的貨幣、財政政策手段的實施以及對公營企業的直接計劃目標控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干預經濟的主要方式。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是一種政府干預程度較德國模式更大的混合市場經濟模式。
2.微觀主體——企業行為理性化,與政府和銀行建立恰當的關系
市場調節作為一種微觀經濟活動和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是人類社會由經濟不發達走向經濟發達的漫長歷史進程中的最佳選擇。所以,作為生產力水平較低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體制目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必須以市場調節作為調節微觀經濟活動和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這一點與當代西方國家的三種市場經濟模式是共同的。而市場機制得以有效發揮作用必須具備這樣三個有機相關的基本前提:即微觀經濟主體的理性化行為、發育完善的市場體系以及健全的公平競爭法律規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然要以市場調節為基礎,也就必須具備上述三個基本前提。當前,關于市場體系與法律規則兩個方面,參照國際慣例逐步接軌是不成的,中央的政策也早巳明確。問題的焦點在于第一個條件即微觀經濟主體的理性化行為——主要是企業理性化行為如何實現。正如近年來一些學者所倡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必須以私營經濟或產權清晰、責權明確的代理公司制民營經濟這種公有制的代理實現形式為基礎,也就是說,除了一些特殊產業保持國有經濟的主導與控制地位之外,將一般競爭性產業中的眾多中小國有、集體企業改制成為以公司制民營經濟為主體,以個體、私營、外資經濟為補充的經濟主體構成是必要的。所以,從一般競爭性產業的微觀經濟主體構成上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當代發達國家的三種市場經濟模式也是共同的,即在一般競爭性產業,都要以私營或民營經濟為基礎。
三大模式的經驗證明,同私營、民營經濟相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為出資人代表代理的國有及地方公營企業,通常具有管理的社會成本高、效率低的弱點,但是,這些可以被政府直接控制的經濟成份在一些特殊產業如壟斷性、基礎設施性,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性及高科技性等產業處于主導和控制地位,更有利于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直接增進國民福利和公平目標的實現。因此,從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出發,有必要在國防、金融、保險、運輸、基礎設施、能源及礦產、公共物品與服務、高科技等特殊產業保持國有及地方公營經濟的主導和控制地位。從這一點上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德國模式比較接近,但在國有及地方公營經濟的比重及其主導,控制力上,比德國模式還要大。政府是國有及地方公營經濟的出資人代表和第一代理者,管好、管住國有及地方公營經濟以更好的實現社會的公共目標(并非都以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為根本標準)是政府責無旁貸的義務,所以,對于這一類特殊的經濟成份,政企是不可能也不應當分開的。既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保持這類經濟成份在一些特殊產業的主導和控制地位,就必須對這類經濟成份分類進行重新定位,并建立健全一整套專門的法律、法規來進行規范。
總之,各國經濟的發展都有一個模式的自發探索過程,這種自發探索過程,都是建立在自身現實的經濟條件、國情和文化基礎上。我國構建一個中國式的市場經濟模式,不能照抄照搬,否則不論什么時候,我們采用“一個具體的模式時,結果總是證明它處在失敗的邊緣”。從全球經濟模式發展趨勢看,代表西方自由競爭的美國經濟模式,是一個加強“看得見的手”的過程,不斷地增加政府在經濟領域中的權力;代表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經濟,是加強市場“看不見的手”的過程,不斷進行市場經濟改革。持續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課題,的選擇模式是保證持續發展的關鍵條件之一。我們學習他國經濟模式,構建中國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其一,中國化——理清三大模式與各國獨特情況的關系,在實踐中摸索出與我國的歷史、文化、地理、資源、人口、等相適應的中國模式。其二,動態化——三大經濟模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國模式也不應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實踐中不斷調整的。其三,系統化——三大經濟模式都是一個有機的系統,中國模式要協調好諸多方面的行為:建立市場為主導的市場機制,加速培育多種市場,搞活微觀基礎,擴大對外開放,建立新型宏觀調控體系,加速法制步伐建設等等。 【】
[1]Beck,Thorsten;Levlne,Ross;Loayza,Norman,2000,"Finance and the Sourcea of Growth,"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a,58(1).
[2]GREENWOOD,JEREMY AND SMITH,BRUCE.1997,"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ment,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J.Econ.Dynamica and Control,Jan.21(1),pp.145-81.
[3][英]查爾斯·漢普登-特納,等.國家競爭力——創造財富的價值體系[M].??冢汉D铣霭嫔纾?997.
[4][英]戴維·柯茨.資本主義的模式[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5]華民.西方混合體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
[6][美].埃岡·紐伯格威廉達菲.比較經濟體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7]仉建濤.經濟增長模式比較[M].北京:經濟出版社,1999.
[8]鄭秉文.公司治理:美國模式之謎[N].經濟觀察報,2002-08-12.
[9][英]摩根·威策爾.管理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