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管制與企業國際競爭力:一個文獻綜述
佚名
作者:許士春 何正霞 魏曉平
摘要:環境管制與企業國際競爭力問題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有關這些問題的研究主要通過分析環境管制對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以及環境管制政策工具的優化選擇。通過生產成本、貿易、投資、技術創新和環境政策優化等研究視角,對國外相關文獻及其最新研究進展進行評述,以利于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 關鍵詞:環境管制;國際競爭力;研究綜述 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已是大勢所趨,各國政府都相繼采取一系列環境管制措施。環境管制如何影響企業競爭力、企業自身又如何采取環境管理策略來提高其競爭力、如何協調環境管制與企業競爭力,對這些問題國外已有一些研究,這些問題的研究主要通過生產成本、貿易、投資、技術創新和環境政策優化等方面進行的。本文擬對國外相關文獻及其最新研究進展進行評述。 一、基于生產成本視角的研究 環境管制是否會提高企業生產成本,國外對此一直存在爭議,這主要體現為傳統學派和修正學派的研究觀點。 1.傳統學派的觀點。傳統學派聲稱環境管制的實施會降低企業國際競爭力。由于政府對企業實行環境管制,企業為了達到環境標準而消除污染和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就必然發生額外的生產成本,增加了企業的負擔。較高的環境標準將導致國內企業生產成本的上升進而損害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而且嚴厲的環境管制所產生的環境收益有可能低于將本國市場讓給國外競爭者所遭受的損失。因此,采用較高的環境標準是得不償失的。該理論的代表人物Walley & Whitehead(1994)認為,對單個企業而言,隨著環境治理成本的增加,企業越來越難以實現環境與競爭力的雙贏,如果存在潛在的獲利機會,企業為了達到利潤最大化便會選擇主動出擊,而無需政府對企業進行環境管制來迫使企業進行清潔生產。環境管制只會給企業增加負擔,不會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Bradford & Simpson(1996)利用一個最優化模型進行分析,并得出環境管制會減少企業的利潤從而會降低企業國際競爭力。由于環境管制將意味著增加企業利潤最大化問題的約束條件,而含有更多約束條件的同一個最大化問題通常情況下只能帶來更少的利潤。 2.修正學派的觀點。修正學派卻認為環境管制降低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觀點是錯誤的,該學派主張新的較嚴厲的環境管制將會帶來更多的創新活動,從而會引起生產成本的下降,較高的環境標準反而提高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這是因為環境管制能誘發企業創新,由于污染本身就是浪費和低效率的表現,只要新的環境管制標準是建立在激勵基礎之上的,受管制的廠商就能夠通過降低成本從而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另外,環境管制能創造先動優勢,這些企業通過主動引入創新技術,用新產品進行市場滲透來阻止競爭對手的進入,從而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其代表人物Porter(1991)認為恰當設計的環境規制可以激發被管制企業的創新,從而會引起生產成本的下降,這可能會產生絕對競爭優勢;相對于管制標準較低的國外競爭者而言,環境管制通過刺激創新可對本國企業的國際市場地位產生正面影響。Nishijima(1993)研究了日本部分企業發現,當企業面臨高效率利用能源和低水平排放污染的壓力時,其能源和原材料的投入會有所降低,企業能獲得低成本的競爭優勢。Van Beers(1997)從企業勞動力成本的角度進行了研究,由于企業環境的改善,會使當地居民工作的積極性提高,并且環境質量好的地區對投資企業和熟練工人更有吸引力,可以以更低的成本來雇請工人,從而會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來提高國際競爭力。Christmann(2000)認為,企業可以通過改變生產工藝、完善產品設計等有效措施降低生產成本。 二、基于貿易視角的研究 有關貿易方面的研究,在國外的相關文獻中主要體現在經驗研究方面。研究結論主要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環境管制會對本國貿易的比較優勢產生不利影響,另一種觀點認為環境管制不會對貿易的比較優勢產生不利影響或是影響不大。 1.環境管制不利于貿易的觀點。Robison(1988)利用兩種方法考察了環境管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一種方法是用1美元產品價值中的進口產品與出口產品中減污成本比率的時間序列數據確定貿易模式的變化,利用此種方法他得出,美國進口產品的減污成本大于出口產品的減污成本,從而斷言環境管制降低了美國污染密集型制造企業的比較優勢。另一種方法是構造了一個具有78個農業和制造業部門的一國貿易平衡方程式,并假設環境管制成本被列入最終產品價格中,進行局部均衡分析,最終得出,污染成本對貿易的邊際效應取決于進出口品的價格彈性以及相對價格。在對相關產業進行經驗分析中發現,嚴格的環境管制對出口的邊際影響除了礦產品外都是負的。 Han & Braden(1996)通過分析了19個產業凈出口的污染治理成本彈性,結果發現造紙業及其副產品、化工業和金屬冶煉業彈性較大且污染治理成本也較大;紡織和電子業有較大的彈性,但治理成本較小;其他許多產業具有較小的彈性。他們最終得出的結論是,環境管制對制造業的凈出口具有負面影響,從而將會削弱國際競爭力。Busse(2004)對119個國家的5個高污染密集型的產業進行了檢驗,發現鋼鐵行業的凈出口與環境管制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并對此解釋是國際協定和公約以及嚴格環境管制給鋼鐵行業帶來了很高的環境成本。 最近有學者開始關注環境管制是否會成為一種新的貿易壁壘而阻礙國際貿易,從而會降低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其中Minier(2003)研究發現,一些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工業,而將環境管制作為一種貿易壁壘,從而限制了一些企業的出口。Ederington(2003)提出,由于各國的資源稟賦、消費者偏好等方面的不同,各國采取環境管制政策也不同,從而可能會出現利用環境管制而限制貿易的情形,這對一些國家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不利的。 2.環境管制對貿易影響不大的觀點。Robison (1978)和Tobey(1990)研究環境控制成本對產品價格、產出及貿易收支的影響,發現從產業角度對總污染控制成本平均只占產業成本的很小部分。盡管在某些部門環境控制成本比較突出,但是很少有證據表明環境控制成本對貿易有顯著影響。Tobey的研究認為,沒有跡象表明不同的環境標準對國際貿易的格局產生很大的影響,貿易格局取決于由傳統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Sorsa(1994)分析了7個高環境標準的OECD國家環境敏感產品的貿易流量和環保費用,結果發現在20年中盡管大多工業化國家采取了較高的環境標準,但這些國家的環境敏感產品并沒有喪失貿易的比較優勢。Levinson(1995)對不同國家、不同產業的大部分研究都表明,相對于總成本來說,環境控制成本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對比較優勢幾乎不產生影響。